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鄉村振興全靠農業主題項目帶動

[ 作者: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投資中心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05 錄入:吳玲香 ]

只有“千村千面”,才會“村中有人”!

鄉村振興全靠農業主題項目帶動!

“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興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之后,“農業主題公園”的概念有些被遺忘。不過,農業主題公園在平衡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過程中的探索經驗,仍值得借鑒。

田園綜合體注重一、二、三產一體化和生活、生態、生產一體化,其與農業主題公園最根本的區別應該是,是否包含了村落?是否關顧農民的利益?

去年9月,農業部印發《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旨在進一步改善休閑農業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質量,優化政策措施,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在豐富產品業態方面,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各地探索農業主題公園、農業嘉年華、教育農園、攝影基地、特色小鎮、漁人碼頭、運動垂釣示范基地等,提高產業融合的綜合效益。

農業主題公園:傳統農業生態觀光園的升級發展形態

農業主題公園的策劃規劃,以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為基底,充分挖掘傳統鄉土民俗文化與異域風情,融入時下流行的藝術元素,策劃具有生態性、文化性、示范性與體驗性的主題產品。以農業生產為產業支撐,以農耕文化為底蘊與平臺,創新傳統主題公園的產品形態與運營模式,為主題公園設計開辟新的發展途徑,同時,極大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業文化的產品層次。

農業主題公園是一個用多學科理論與先進技術武裝起來,具有強大生產功能,優美旅游觀光外貌,綜合效益顯著,多元化、復合型的生態經濟系統。所以,核心是要把規劃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理想模式,即立足于“農”與“旅”最佳結合點上做文章,緊緊抓住農業這個主題,根據生態經濟學理論,應用景觀設計造園的原理和技法,著力塑造“形散神不散”的農業景區,賦予農業更深層次的生態、經濟與社會內涵。

“公園式農業”結合了現代農業、城市園林與傳統農業旅游的特色,結合了服務創意和生態創意,此類農業主題公園也是創意農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形態。各類主題的公園里,景觀獨特,“農”味十足,游客不僅可以觀看現代農業生產,欣賞田園風光、縱情青山綠水,還可以了解農業知識,體驗農家生活,感受鄉土文化,品嘗鄉村美食。農業主題公園的創意使農業的田園景觀園林化,農業的生產場所休閑化,農業產品個性化。通過科學規劃設計,現代化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應該是一個具備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示范園、觀光農業旅游園、有機農業綠色園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范園。

主題區域和休閑娛樂區部分是農業主題公園的主體部分,各主題區域和休閑娛樂區的景觀設計要突出生態特點,各園區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即每個農業生態園區具有獨立的景觀特色,獨立的配套設施,獨立的文化內涵,同時在總體規劃下相互協調,相互襯托。旅游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并且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智能溫室,打造農業科技展示館、無土栽培種植館、熱帶植物館、親子互動體驗館、自然教育館、生態餐廳等以智能溫室為載體的室內項目。以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室外休閑娛樂項目,讓游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生態農業示范區是農業主題公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范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范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采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通過在園區內建設農業博物館、展示廳等,對廣大游客和中小學生開展環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時應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及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園區規劃成農業技術交流中心和培訓基地以及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基地,體現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游科普功能,進一步營造旅游產品的精品形象。

整個園區內得出景觀也采用同樣的景觀設計手法,將傳統歸于現代,將都市的喧囂隱于自然的山水花園中,以流水、跌水、噴泉、草地、密林等優美的園景與周邊的綠色大環境相互呼應。展館、樓宇之間精心設計出的各種景觀空間,集休憩、鍛煉、娛樂等休閑設施為一體,使居住者在松櫟、梅蘭、桃李林中盡享園林之美,譜寫詩意的生活樂章。此外,對環境品質的設計不僅著眼于創造觀光休閑的環境,同時還為花鳥蟲魚提供適宜棲息的場所,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構成“城市中的綠洲,公園里的家”。例如,在全農業生態園合適的地方點綴牡丹、芍藥和木蘭科植物,在牡丹、芍藥、木蘭開花時,形成全農業生態園美麗的景觀,營造舉辦牡丹、芍藥節和木蘭節的基礎。通過分期開發,逐步把主要園區打造成獨具風格特點的精品園,讓游客樂在其中,流連忘返。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提倡在這類主題公園設計中,通過樹木的種類、數量、配置的方法,引入自然、再現自然、在有限的空間里盡情感受自然。通過此次項目為其生態建設獻出一份力量。也為我們的生活質量提供一個優質的保障。實現都市綠洲的生態目標、發揮植物生態功能,展示植被景觀效果。

綜上,農業主題公園就是采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范、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在公園內將農耕知識融入各主題館,通過展示農時二十四節氣、農事及當地農俗文化,讓市民了解更多的農業知識。此外,還有特色花卉、精品水果栽培等,以及各種農事體驗活動項目,如參與農業勞動、踩水車、趕牛犁地等,使游人在休閑游玩中,感受傳統農業文化的魅力。

二、從農業主題公園到田園綜合體

相比農業主題公園,田園綜合體開啟了產業集群新模式。田園綜合體的內核是鄉土經濟邏輯,而不是粗放式城市化經濟邏輯。鄉土經濟邏輯追求的是“農業集群+休閑產業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園綜合體更加符合中國農耕社會的文化環境和地理環境。對于中國城市化進程來說,田園綜合體樹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在很多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由于缺乏產業鏈條的延伸,農業往往不能給農民帶來最大利益,甚至有些地方的農業賺不到錢。田園綜合體的出現,能夠讓農業獲得價值延伸,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能夠降低農村產業的風險。還能夠形成農村的鄉紳階層。新鄉紳階層具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能力,為農村轉型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田園綜合體寄托著城里人的鄉土田園夢和鄉村人的城市化夢想,一群人想要回歸田園,另一群人卻想要賺更多錢走向城市。尤其是在很多落后貧困地區搞田園綜合體,會深刻感受到當地政府和當地居民在思想意識上的局限性,一群懷著田園夢的運營者、游客和新居民,如何與另一群懷著城市夢的舊居民、行政管理者進行商務溝通和利益協調?這當中需要很多現實的溝通技巧,也需要一個價值觀上的相互妥協和磨合。最終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共贏發展模式。

雖然田園綜合體形成了新的發展模式,但是,在搞田園綜合體建設的時候,還要具體進行小模式的創新,不能照搬模式。借鑒農業主題公園探索過程中的創新點并不斷升級迭代,才能讓田園綜合體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量。

田園綜合體與其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不同之處在哪里?

鄉村旅游在我國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并衍生出了許多開發方式和發展模式、思維,而田園綜合體則是順應新常態發展需求而提出的新型旅游發展及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模式。

它們都是基于鄉村的生態環境、產業基礎、景觀資源等,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促進鄉村建設的發展模式。但很多人對于這兩者的理解有些混淆,甚至單純的認為田園綜合體就是鄉村旅游,所以區分它們的概念變得十分必要。

概念角度

田園綜合體在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的基礎上增加了田園社區的概念

田園綜合體是“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中國鄉村現代化、推動新型城鎮化及鄉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而鄉村旅游主要是依靠鄉村的農業產業、景觀、民俗文化等資源而開展的休閑旅游、觀光度假的發展方式,并沒有設計田園社區的建設。

發展方式角度

田園綜合體更注重綜合化發展產業和跨越化利用農村資產

田園綜合體不是原來的單線思維,需要突破原有慣常用途的和慣常思維,它是跨產業、多功能的綜合規劃,是多功能、多業態搭建業務結構的綜合運營。最終是形成鄉村社會產業發展的廣闊空間。

方法論角度

田園綜合體的提出是基于一種商業模式方法論

其出發點是主張以一種可以讓企業參與、帶有商業模式的頂層設計、城市元素與鄉村結合、多方共建的“開發”方式,創新城鄉發展,形成產業變革、帶來社會發展,重塑中國鄉村的美麗田園、美麗小鎮!

產業角度

田園綜合體包括“農業、文旅、地產”三個產業

農業要做三件事,“現代農業生產型產業園”+“休閑農業”+“CSA(社區支持農業)”;文旅產業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態型的旅游產品”+“度假產品”的組合,以多樣的業態規劃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地產及社區建設,無論改建還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說,即使是開發,那也是開發一個“本來”的村子,并且更重要的是要附著管理和服務,營造新社區。

發展目的角度

田園綜合體是促進城鎮化,而鄉村旅游則是新農村建設發展

田園綜合體是現代城鄉一體化格局下的一種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它的目的是促進鄉村的城鎮化發展;而鄉村旅游強調對原有鄉村風貌、產業、景觀、業態等的保留和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方式

田園養生是新時代休閑農業開發的一種新的思路和渠道。這一渠道迎合了當代人注重養生的心理,同時充分利用了鄉村田園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未來休閑農業發展的一個良好的途徑。而要通過這一途徑發展休閑農業,則需要注重項目的品質,將多種元素進行融合,通過對外在的景觀、物產、設施等的打造,以及農耕的體驗、文化的發掘等做起,從根本上提升項目的內涵,如此才能達到吸引游客,提升休閑農業項目價值的目的。

2018年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

一、基礎數據

1.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49205億元,比上年增長47.2%。其中,非金融共享領域交易額為20941億元,比上年增長66.8%。

2.2017年非金融共享領域市場交易額占總規模的比重從上年的37.6%上升到42.6%,提高了5個百分點;金融共享領域市場交易額占總規模的比重從上年的62.4%下降到57.4%,下降了5個百分點。

3.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平臺企業員工數約716萬人,比上年增加131萬人,占當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的9.7%,意味著城鎮每100個新增就業人員中,就有約10人是共享經濟企業新雇用員工。

4.2017年我國參與共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7億人,比上年增加1億人左右。參與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7000萬人,比上年增加1000萬人。

5.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融資規模約2160億元,比上年增長25.7%。交通出行、生活服務和知識技能領域融資規模位居前三,分別為1072億元、512億元和2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2%、57.5%和33.8%。

6.截至2017年底,全球224家獨角獸企業中有中國企業60家,其中具有典型共享經濟屬性的中國企業31家,占中國獨角獸企業總數的51.7%。2017年新進入該榜單的中國企業有17家。

二、主要結論

1.我國共享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結構繼續改善。

2.共享經濟拉動就業成效顯著,有力地促進了包容性增長。共享經濟在解決產能過剩行業工人再就業以及貧困地區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作用開始顯現,對去產能和脫貧攻堅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3.共享經濟是最活躍的新動能,集中體現了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內在要求。依托轉型發展的強大需求、網民大國紅利、節儉的文化以及成功的實踐,中國共享經濟領域的創新創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縮影。

4.制造業產能共享悄然崛起,運營模式創新取得積極進展。2017年我國制造業產能共享市場交易額約為4120億元,較上年增長25%,平臺上提供服務的企業數超過20萬家。

5.在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以及行業競爭加劇的雙重驅動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深化,引領共享經濟創新發展,在優化產品服務、保障交易安全以及智能化輔助決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形成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

6.領先企業生態化擴張步伐加快。平臺企業積極利用掌握的數據優勢、技術優勢、用戶資源,通過與用戶、金融機構、政府、高校及其他企業等不同主體的協同互動,積極推動橫向業務拓展以及跨領域合作。

7.政策創新積極推進。“鼓勵創新、包容審慎”成為共享經濟發展主基調,“放寬準入、底線思維”成為監管新要求,“多方參與、協同治理”成為監管大方向。

8.中國成為全球共享經濟創新者和引領者。共享經濟是創新發展的結果,也是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正在改變全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時間雖然不長,但在市場規模、創新應用、國際影響力以及制度創新探索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9.共享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法律法規不適應、公共數據獲取難、統計監測體系亟待建立等共性問題依然存在,2017年用戶權益保護難題進一步凸顯,新業態發展與傳統的屬地管理、城市管理以及理論研究滯后間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發展趨勢

1.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共享經濟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

2.共享經濟將從起步期向成長期轉型。共享產品和服務的領域越來越廣;平臺企業間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行業并購越來越多,精細化運營成為企業競爭焦點;政策導向更加注重共享經濟整體發展質量的提升。

3.農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有可能成為共享經濟的新“風口”,這些領域的共同特點:民生關切、痛點明顯、市場需求大、商業模式正在積極探索中但尚未成型。

4.在積極鼓勵共享經濟發展的同時,針對實踐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尤其是直接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量身定做監管制度成為大勢所趨。與此同時,多方參與的協同治理體系建設將加速推進。

5.共享經濟與信用體系的雙向促進作用將更加凸顯。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將為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

6.共享經濟的治理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進入關鍵時期,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共享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面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規章制度的巨大差異,全球化協同治理需求明顯增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投資中心(微信公眾號)2018-03-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最新一线 | 久久超级碰碰视频久久 |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精品在线国产午夜精品 | 亚洲伦理AⅤ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h视频网站 | 天天精品国产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