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和實施‘十三五’規劃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補短板,其中農業現代化是最突出的短板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在1月10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時報主辦的第七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表示,補農業現代化的短板,其實就是補國家現代化的短板。
在“十三五”時期,如何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葉興慶認為,要堅持問題導向,用五年的時間來解決農業現代化面臨的突出問題。“今后五年是形成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窗口期。如果農業現代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在‘十三五’期間能有好的辦法解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這篇文章就能做好。如果錯失了‘十三五’時期這個時間窗口,農業現代化的問題沒有解決好,等中國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后,再回過頭來‘補課’就會非常被動。”
在葉興慶看來,“十三五”期間推進農業現代化有兩個問題必須下大工夫去解決:一是要解決好我國農業競爭力低的問題,二是要解決好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低的問題。
“在‘十三五’時期這個時間窗口,要把農業競爭力低的問題解決好。”葉興慶表示。
他以當前糧食的供求狀況為例介紹說,今年1—11月份我國大口徑糧食,包括谷物、豆類、木薯和玉米酒糟蛋白等在內,總進口量已達1.18億噸,而我國糧食年產量為6億噸,這說明我國對進口糧食的依存度已經很高。在進口糧食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又面臨著國內庫存大幅度增加,以至于出現所謂的“四高”: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和高虧損。究其原因,價格倒掛是最直接的推手,從2013年開始,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已經全面超過了進口商品的價格,導致近兩年糧食進口大幅度增加。
至于為何出現價格倒掛,葉興慶認為,除了短期因素外,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差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我國這種人多地少的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農業肯定會成為很貴的產業,價格倒掛是遲早的事。“十三五”期間及以后,價格倒掛將成為一個常態,寄希望于價格倒掛逆轉,國內價格重新低于國際市場價格,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為何價格倒掛會成為今后的一種常態?葉興慶認為,是成本問題。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在快速上漲,已明顯高于美國等主要農業貿易伙伴國。在“十三五”期間,必須應對成本上漲,著力提高農業的競爭力。
如何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力,葉興慶建議,要采取四條措施:一是促進土地流轉集中,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農業的基礎競爭力。二是改革農業的支持保護制度,主要是實行價補分離,發揮市場在農產品價格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三是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施比較優勢戰略,對農產品要有保有放,處理好進口與農民生計保障的關系。四是提高農業的非價格競爭力,為農業注入文化因素,培育農產品品牌,倡導地產地消、農夫集市等新型業態,讓國內消費者愿意付更高的價格消費國產農產品。
葉興慶認為,“十三五”時期,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有兩條路徑:一是對不健康產能的退出找準支點,關鍵是把不健康產能的外部負效應內部化。也就是讓采取這種不健康生產方式的人付出代價,讓其有動力退出,有動力去調整不健康的生產方式。二是讓健康產能的增長跑贏不健康產能的退出。也就是說在“十三五”期間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方針,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大規模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的科技進步,把健康產能提上去,這是“十三五”期間也要做好的一篇重要文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16年01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