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加工業行業覆蓋面寬、產業關聯度高、中小微企業多、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強,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保障群眾營養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十三五”時期,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引領,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為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一、充分肯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伴隨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依靠市場拉動、科技驅動和政策推動,農產品加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的好勢頭。
(一)總量規??焖贁U大。2011-2015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從13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增長11%,在工業中占比從16%提高到18%,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值從1.8∶1提高到2.2∶1。規模以上企業從6.9萬家發展到7.6萬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近2萬家,超過10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70家(其中超500億元的5家)。
(二)發展動力持續強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入累計達到16.8萬億元,年均增長19%,其中2015年預計達4萬億元,同比增長9.7%,高于工業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8%,成為經濟發展新的亮點。
(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食用類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達52%。主要農產品加工初步形成齊全的國產化機械設備品種,如肉類加工設備國產化88.5%以上,糧油加工設備逐步替代進口。
(四)空間布局更趨合理。2015年農產品加工園區達到1600家,匯聚了3.5萬家企業(其中龍頭企業1.5萬家),成為優秀企業和名牌產品的聚集地;山東、河南、四川、內蒙古等10個畜禽大省的肉類加工總量占到全國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貨、福建膨化、湖北冷凍、四川豆制品等形成區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發展趨勢明顯。農業經營主體接二連三融合,以資金、農產品、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發展加工和流通業,農民合作社中已有53.3%從事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龍頭企業前延后伸融合,將農戶、加工企業和經銷商等不同環節的經營主體,在空間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體,打造了農業產業化升級版?!盎ヂ摼W+”等新信息技術滲透融合,將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引入,模糊產業邊界,縮短供求距離。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實現補農建農帶農。目前農民人均收入9%以上來自農產品加工業工資性收入,加上關聯產業比重更大,每億元加工營收吸納96人就業,明顯高于工業;農業逐步從出售原字號農產品轉向加工制品,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都是加工制品??梢灾v,“十二五”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大發展的時期。
“十二五”時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就來之不易,各地在工作中有許多好經驗。一是始終把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作為推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通過產業發展,引領農業經營主體按照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努力為農業注入資金技術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為農民開辟了新的就業增收渠道。二是始終把市場決定和宏觀指導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原則。通過政府搭建平臺、平臺聚集資源、資源服務產業,針對農產品加工薄弱環節、瓶頸制約和重點領域,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作用,形成了發展產業的合力。三是始終把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政策來推動,用規劃做引領,用標準來衡量,善于把問題變成課題,把課題變成政策,把政策變成項目,為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帶動作用。四是始終把創新和推廣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瞄準資源配置、人才培育、體制機制建設、成果轉化等關鍵問題,不斷激發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成果推廣應用、標準化進程、品牌培育、創新體系建設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支撐。五是始終把職能和隊伍建設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保障。不斷加強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整合系統資源,匯聚工作合力,形成了推進工作的新格局。
二、正確把握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期,也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轉型升級期。一方面,全面小康社會,居民收入倍增、人們消費結構變化、消費檔次升級,形成新的需求,加之現代裝備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為產業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的新常態,產業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加大、要素供應趨緊、投入成本上升等嚴峻挑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的任務要求。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強調要支持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讓貧困戶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重點,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進行了全面部署。中央的要求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
(一)堅持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工作目標。農產品加工業,一端連著田間地頭,一端伸向消費市場,搭建起了溝通城鄉的橋梁,既吸引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又促進了農產品轉化增值。因此在農村發展好那些農民能夠廣泛參與、共享產業鏈價值鏈增值收益的農產品加工業,完善好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可以為實現農業多重增效和農民多渠道增收做出貢獻。
(二)堅持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工作路徑。農產品加工業具有天然的“接一連三”的屬性,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發展好農產品加工業,通過產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前后聯動、要素聚集、機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一體推進。通過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組織形式,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形成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三)堅持以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為工作主線。農產品加工業已發展到從數量擴張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的階段,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推動轉型升級。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布局向產業集群轉變,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綠色生產消費方式、資源環境和集約發展,生產營養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實惠的食品和質優、價廉、物美、實用的加工制品,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努力構建政策扶持、科技創新、人才支撐、公共服務、組織管理體系。
三、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
實現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總量明顯增長,結構明顯優化,競爭力明顯增強,爭取年均增長7%左右,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值達到2.5∶1左右,在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集中區輻射帶動等能力上實現重大提升的目標,要下大力氣組織實施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一是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完善農產品初加工補助政策并高效廉潔規范實施,積極推動補助項目向優勢產區、特色產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傾斜。加強初加工設施和裝備建設,積極推進糧食加工減損增效,加強菜籃子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二是推進精深加工。積極采用生物工程等精深加工技術,在提取蛋白質、脂肪、纖維、新營養成分、藥用成分及活性物質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發展優秀國產農產品加工設備裝備,逐步實現進口替代。三是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產權清晰化、生產標準化、技術集成化、管理科學化、經營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業,推動主食加工技術、產品研發推廣,加大品牌培育。四是推動綜合利用。重點針對秸稈、稻殼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主攻循環利用、全值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加強綜合利用試點。
實施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一要抓好政策落實創設。研究制定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意見,認真落實已有的各項扶持政策,并在財政、稅收、金融、保險、投資、用地、用電等方面創設新的政策,采取措施使各項政策實化細化、落地生根。二要抓好科技創新。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建設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切實解決一批影響產業發展的共性重大技術裝備難題。推廣成熟適用技術,培育一批科技創新人才、企業家人才、技術骨干和生產能手。發揮生態、安全標準作用,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質量品牌提升計劃。三要抓好園區建設。著力強化現有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平臺建設,創建一批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園區、體系化物流配送營銷網絡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四要抓好公共服務。搭建政府服務公共平臺,促進投資、貿易、銀企、科企對接和產業梯度轉移的各類平臺,廣泛開展公共服務及專業服務。創新“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形式,大力提升農產品加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陳曉華系農業部副部長)
《農民日報》(2016年01月16日0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