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新農村社區,不一定要整體拆遷、另起爐灶;要多聽聽農民的聲音,不要以“城市思維”搞農村運動式建設。
走訪中部某縣一個新農村社區,一排排樓房整齊漂亮,水泥路通達,自來水入戶,環境整潔干凈。縣里干部說,3個村莊居民搬到這里,土地節約了,公共服務提升了,農民過上城里人一樣的生活,誰能不滿意?
深入了解聽到,不少農民不買賬。有人抱怨,拆舊房住樓房,折算下來還掏了不少錢,一下背了一身饑荒;有人說,自家的田離了十幾里遠,往后種地不方便;也有人說,社區花銷大,哪樣都得用錢,想繼續搞養殖,可在新社區沒地方、沒條件……盡管有農民不情愿,還是經不住地方積極推動,工作隊駐村包戶,讓農民都上了樓。
為何地方對村莊合并熱情高?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經濟發展用地需求迫切。現在土地指標越來越嚴,一些地方盯著農民的地搞村莊合并,鉆“占補平衡”的空子,拿節約出的土地置換用地指標。二是“造盆景”的政績沖動,打著“就地城鎮化”的幌子,村莊合并建設新農村社區,快速炮制形象工程。在這樣的政績觀指揮下,一些干部對村莊合并“想當然”,以政府意愿代替農民意愿,甚至搞“一刀切”,不惜用行政手段強迫農民上樓,出現大拆大建現象。
村莊合并涉及農民居住方式、生產方式以及社會關系的變遷,不能只盯著土地忽視農民利益訴求。中央一再強調,農村居民點的拆遷和村莊撤并,必須尊重農民意愿,嚴禁強制推行大拆大建、撤村并居。一些地方將新農村社區簡單等同于農民上樓,忽略了新農村建設的豐富內涵。社區建起來,產業、公共服務跟不上,成了新的“空心村”。建了農民不需要的,缺了農民急需的。
村莊有自身發展規律,城鎮化絕不是消亡農村的過程。各地農村千差萬別,千百年來形成的村落空間,有其獨特的風格。現在不少地方建設美麗鄉村,強基礎、破瓶頸,重視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農民一樣過上高品質生活。因此,建設新農村社區,不一定要整體拆遷、另起爐灶,既要合理借鑒城市社區建設經驗,又不能簡單復制城市社區的操作模式,不以“城市思維”搞農村運動式建設。“城市有的,農村也要有”,不是指城市的高樓大廈,而是指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城鄉一體化。
新農村社區建設要順勢而為,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規劃先行。要尊重農民意愿,農民愿不愿村莊合并,搬到哪兒,應該讓農民自己說了算,政府應分層分類解決好農民的多元需求。要以科學規劃引導,既要集約、節約用地,又要更好提供公共服務,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要有產業支撐,讓農民有穩定而持久的就業,政府在土地使用、財政獎補、稅收減免上給予政策支持,發展農家樂、現代新村、民俗農莊等鄉村休閑旅游,拓展農業增收功能,讓農民在家門口有活干。完善養老、醫療保障等公共服務,讓社區不僅在形式上改變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在內容上切實提升農村居民的幸福指數。
總之,新農村社區是“人的社區”,建得好不好,要多聽聽農民的聲音。
《人民日報》(2016年01月17日1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