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搜索鄭州2月17日訊一張賣相不好的團圓飯照片,在春節期間搶奪了無數人的眼球。媒體報道,1988年出生上海女青年陪江西男友回家過年被震驚,她在網上發帖說農村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差“一百倍”,尤其是那桌農村待客的晚飯,讓她整個人都崩潰了,她決定分手,連夜回家。
“上海女”事件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這起“上海女孩因為一頓年夜飯與江西男友分手”事件,源于上海本地的網絡社區籬笆網一篇題為《有點想分手了》的帖子。發帖人稱,她不顧父母阻力來到江西農村男友家過年,看到了男友家的第一頓晚飯,決定分手。
2月6日19時28分,發帖人“想說又說不出口”在網帖中寫道:“樓主正宗上海人,88年,長相一般性,在外企做HR。爸爸在國企已經退休,媽媽是學校老師,還有兩年退休,家庭小康。”
發帖人曬出晚飯照片后跟帖稱,當晚的年夜飯飯菜讓她想吐。“比我想象的要差一百倍。”于是吃完這頓飯就逃離了江西,宣告分手。
帖子發出后,得到社會輿論高度關注。有媒體質疑此事為炒作,但究竟如何現在無法認定。
從網友各種討論唇槍舌劍的討論可以看出,既有贊同也有反對。有網友覺得該女子做得沒問題,農村貧戶出來的“鳳凰男”三觀、生活習慣等方面條件終究還是和城里的“孔雀女”不一樣,走到一起也還是門不當戶不對,不會幸福。而也有網友則認為,這個上海女網友太嬌氣、太矯情,歧視農村。各方爭執不下,也沒爭論出個所以然。
中國搜索注意到,由于此事涉及“鳳凰男”和“孔雀女”,以及城鄉差異乃至“地域歧視”等熱門話題,因此關注度極高。截至2月16日,原始帖子瀏覽量已突破30萬次,微博評論量高達20萬條。
疑似“鳳凰男”兩度發聲
2月10日下午新浪微博賬號為“風的世界伊不懂”的用戶以疑似上海女子江西男友的口吻發布了一篇聲明。聲明中稱事情導致這個結果是他“太急”,“太相信愛情的力量”。該賬號經查為2月10日新注冊(未認證)。
2月13日,疑似男主角再度發聲,他在天涯上發帖,多次以外貌為緣由對事件女方進行了譴責。他稱,自己和該上海女生系前年下半年認識。該女生主動示好,自己家境貧寒,確實有找個上海姑娘少奮斗幾年的想法。他同時指出,女方外貌十分普通。
他稱,女方的發帖,對他的生活和今后的工作造成了明顯的不良影響。希望當事人停止一切吐槽行為,不要再對其可憐的父親母親造成二次傷害,并迅速刪除相關原帖。截至2月14日上午9時,該帖在天涯社區的點擊量已破30萬次,回復帖有1401條。
有媒體隨后發微博私信給這位用戶,但始終沒有回復。其在微博上表示,讓大家不要私信給他了。此前有媒體聯系他時,他表示,不是什么光彩事,不想把事情鬧得更大。
事件背后是城鄉差距還是階層固化?
江西年夜飯分手爭議,戳了誰痛點?被上海女嫌棄的農村,真凋敝嗎?此事又折射出了社會怎樣的矛盾與尷尬?
人民日報微信就此話題,發布了《農村青年娶妻要花多少錢?你絕對想不到……》《江西“鳳凰男”自述:我這樣帶女友回家》《寫給每一個從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你》《一個江西女孩眼中的家鄉:江西農村有能力滋養年輕人的愛情》等文章,引導網友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倡議共同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在城鄉對視中尋找到前行的力量,四篇文章的總閱讀量共185萬次,引發網友強烈情感共鳴。
人民日報微博晚安貼也指出,“農村大學生改變了個體命運,卻無法改變家庭出身。婚戀討論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城鄉之間的差距、社會身份的重建。唯有城鄉共同發展,來自農村的他們才能多一分從容。”網友評論認為,“夢想的火種,不可被任何冷眼熄滅”,得到數千網友點贊。
不過,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有專家指出,該事件用“階層固化”“地區差異”來解釋過于牽強,實際上事件證明了中國社會變遷中個體自我定位的迷失和社會包容度的下降。而要提升社會各階層的整體福祉,建設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專家:城市男性大部分三代以內都是“鳳凰男”
實際上,“鳳凰男”的本意其實指的是指的是那些出身貧寒,幾經辛苦考上大學,畢業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男子。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田豐看來,“鳳凰男”的問題其實是一個覆蓋面非常大的問題,從歷史來看,解放后中國城鎮人口不足10%,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城鎮人口只有7700萬,現在城鎮人口超過7億,占比超過一半,從這種意義上來講,現在居住在城里的男性人口中,大部分三代以內都是“鳳凰男”。
在一個三代以內都以“鳳凰男”為主體的社會中,為什么會出現對新一代“鳳凰男”的排斥?田豐認為,問題的核心不簡單的是奮斗和家庭出身,而是代際之間和代內之間的利益沖突。具體來說,新一代的農村大學生來到城市,實際上是對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在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如果可供分配的資源是充沛的,自然不會出現矛盾,如果資源是不足的,則會出現問題。而在婚姻市場上,城鎮的女性數量顯然是不足的,所以在分配過程中出現問題也就不足為奇。
從婚姻市場梯度的視角來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定位,而婚姻恰恰是在男女所處社會地位之間的匹配。因此,田豐說,這一問題出現的根源,是在社會急劇變遷過程中,每個人在社會結構中自我定位的迷失。該事件實際上證明了中國社會變遷中個體自我定位的迷失和社會包容度的下降。
有媒體評論認為,類似“我奮斗了18年,現在終于可以與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通過奮斗改變自身命運的例子并不鮮見,而且都應該受到尊重。然而,在個體為改變命運努力奮斗的同時,社會層面的整體提升、對年輕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友善和寬容,承載著我們的更多期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搜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