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道、法、墨、縱橫、陰陽等各種學派,無論它們之間有多大差異,但大都是圍繞如何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及管理帝國的中心內容創立的。
地處希臘之北的馬其頓王國,地域遼闊,兼有平原山林之利,農耕條件優越,農耕經濟是馬其頓王國存在的基礎。馬其頓王國的政治制度不是西方式的城邦制,而是有東方特色的君主集權政治。
在古希臘城邦中缺少的自上而下的統一力量在馬其頓王國中存在著,所以收拾衰落中的希臘城邦,統一地中海的使命歷史地落在于馬其頓王國肩上。
雖然亞歷山大13歲就學于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但是亞里山大成為腓力二世的繼承者開始構建帝國時卻發現,他的啟蒙老師給予他的那些知識,對于統治一個帝國是一點用處也沒有。
博學精思的老師是把不超過萬人的城邦視為文明生活的最佳單位,他從老師那里學到的邏輯推理、藝術修辭及思辨哲學等文化,對于個體智慧的開發和才能的提高是有用的,但對于如何治理一個復雜的大帝國是無用的。
恰恰相反,幾乎同一時期在中國出現的一大批思想家,他們所創立的理論大都是治國濟世的理論。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形成的儒、道、法、墨、縱橫、陰陽等各種學派,無論它們之間有多大差異,但大都是圍繞如何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及管理帝國的中心內容創立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古希臘哲學逐漸被西方人遺忘時,作為中國文化代表的孔子卻被推崇到圣人的至尊位置。
現代的歷史學家把亞歷山大東侵看成是“順應了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潮流,從而造成了別具一格的希臘化文明,希臘化世界和希臘化的時代。” 希臘化是德國歷史學家德洛依森在他寫的《希臘史》(1836年)一書首次提出來的。
他當初的意圖是強調希臘征服者在“希臘化”時期傳播西方文明的積極作用,這顯然是片面的?,F代學術界仍沿用這一名詞,并宣稱已經放棄其片面性,賦予其新的解釋,認為希臘化時期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多樣性交匯時期。
事實上這種解釋仍然是片面的,它仍然停留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平行發展論之中??梢钥隙ǖ卣f,只要“平行論”的觀點存在,西方文明中心論的陰影就不會消失。
我們不否認亞歷山大東侵,引起更多的希臘人帶著他們的經商術、工藝術、學術和技術涌入了東方,形成東西方文化匯合的大勢。但是,并不能因此將這種交匯的結果稱其為希臘化時代。因為在希臘化提法的背后實際上是東方西方化。
亞歷山大的東侵是希臘文明衰微之后,具有西方式的君主制文化興起的結果。既然城邦制的希臘文化在其土生土長的西方已失去了存在的條件,難道東方存在著比地中海更有利于古希臘文化生長的土壤嗎?
我們不可否認,東方確定接納了古希臘文化并將其保存下來。但它并沒有也不可能引起東方希臘化,因為在東方存在的主流文化是有利于帝國成長的符合時代大潮的宗教文化和集權政治,而從希臘涌入東方的文化卻是與帝國成長無關的不符合時代大潮的科學文化。
從這個意義上講,東方文化屬于高位文化,希臘文化則屬于低位文化。這兩種文化交匯的結果,不可能是東方西方化,而只能是西方東方化。亞歷山大入侵東方之后,他面對著一個已經進化了幾千年,目前仍有巨大生命力的東方文明和東方文化,所以亞歷山大不得不在被征服區實行服從和接受東方文化的政策。
在波斯仍沿襲波斯的統治方法,他對波斯的宗教習慣與社會風俗加以容納,有時穿戴波斯的服裝,行波斯宮廷禮儀,實行民族融合政策,企圖使希臘人與亞洲人混合為一。東方的遼闊天地、富饒資源和燦爛的文化,不僅使征服者留連忘返,而且對尚在希臘半島、馬其頓和愛琴海諸島的希臘人也是巨大的誘惑。
總之,亞歷山大雖然依靠武力征服了東方,但在文化層次上卻是東方以其強勁的滲透力同化了西方的入侵者。東方的中央集權制,不僅沒有變成城邦制,反而接受了一批學習它、習慣它的西方學生。亞歷山大東侵之后并不是拉開了東方希臘化的序幕,恰恰是打開了符合時代大潮的東方文化向西方涌入的缺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土文明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