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如何破解農業發展中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

[ 作者:馮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16 錄入:實習編輯 ]

以農產品為單元,按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資金鏈

“兩張皮”,難題這樣破解

“以前一到秋天,我們這里的柑橘集中上市時,根本賣不上價。這幾年在柑橘體系專家的指導下,我們村910多戶全種柑橘,主打紅肉臍橙和冷晚臍橙,錯峰銷售,不愁賣,去年全村人均收入2萬元!”說起科學家對宜昌柑橘產業的支撐,湖北省秭歸縣郭家壩鎮鄧家坡村村支書何明國滿懷感激。從之前只有5個月的供果周期,到現在10個月的均衡供果,柑橘體系專家們從產業發展的實際困難入手,育品種、調結構、推技術、扶產業,一樹柑橘紅全年,對柑橘產業的品種多樣化、供應均衡化、產品優質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柑橘產業的發展是我國以農產品為單元,把農業科技寫在大地上的縮影。8年前,為增強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農業部和財政部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創造性地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建設了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按照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資金鏈,打破原有科研組織模式、管理模式,探索出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圍繞產業開展全國性大聯合大協作的農業科技發展新機制,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協同創新,集聚科技資源破解產業難題

以前做育種,都是各做各的,現在搞育種的拔尖人才都集中到體系中來了

“老說中國種業被他人蠶食,有產業技術體系支撐,就不用擔心。”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表示。

科技資源分散、協同創新不夠、產學研脫節、國家需求難以有效滿足,是長期以來農業科研領域的深層次問題。體系按照全國一盤棋的思路,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打破部門、區域界限,集聚全國科研力量,進行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集成、試驗和示范等。每個體系都由業內頂級科學家擔任首席科學家,并按照產業鏈環節設置了遺傳育種、病蟲害防控、栽培與養殖等領域的崗位科學家,在主產區設立若干綜合試驗站。

2007年,我國先后啟動建設了水稻、小麥、玉米、奶牛、生豬等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涉及112個農產品。匯聚了來自全國757個農業科研、教學、企事業單位的2237位農業科研人員,建立了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一體化的創新鏈條。

“以前做育種,都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科研人員很少共享種質資源,只有零散的交換;現在搞育種的拔尖人才都集中到體系中來,針對全行業的共性問題,大家協同攻關,共享資源,勁兒往一處使。”水稻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站長游艾青深有同感。

在水稻體系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水稻育種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產量、品質、抗性協同上都有提高。“龍粳系列”創造了黑龍江省水稻品種年種植面積突破1500萬畝的歷史紀錄,打破了日本品種“空育131”一品獨大局面。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大宗蔬菜體系涵蓋了國內蔬菜幾大類品種,結束了國外品種壟斷我國蔬菜品種市場的局面,培育了一大批自主品種,解決了不同區域蔬菜種植模式和病蟲害防控等難題。

在西田瓜領域,如今國內品種超過95%,首席科學家許勇表示,產業技術體系堅持了公益性研究,支撐著產業鏈的科技創新布局,支持了我們民族種業的發展。

“產業技術體系能把全國最優秀的力量組織起來,將生產中的關鍵問題列入體系重點研究任務,聯合攻關。”大宗淡水魚體系崗位科學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解綬啟說。

穩定支持,以產業為導向破解“兩張皮”

產業發展的難關在哪里,科學家的研究方向就在哪里

競爭過度、穩定不足是以往我國農業科研投入方式的弊端。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周期相對較長,需要給予科技工作者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

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廖西元認為,體系的一個亮點是對科研團隊進行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實現方向、隊伍、經費“三個穩定”,這是符合農業產業發展規律的。基本研發費按照首席科學家每年30萬元,崗位專家70萬元,綜合試驗站站長50萬元設置。這個經費額度可以保證專家在不申請其他項目的情況下專心把科研做下去。據統計,每年度中央財政支持體系專項資金約13億元,從2007年至2016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超過110億元。

柑橘體系首席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說:“體系的建立符合農業科學研究的規律,很多成果需要長期積累才能完成。以往我國農業科研也按項目形式管理,3—5年一個項目周期。像柑橘育種,少則三四年,多則六七年;水稻育種研發周期更長。經費穩定了,科研人員可以按產業的需求去進行研究,不用再換著名頭申請項目。”

穩定支持之后做什么?體系要求專家們圍繞產業需求確定研究課題,著力化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課題來源于實際、成果應用于生產”,考核機制也把促進產業發展作為首要標準,改“論文指向”為“產業導向”。

“按照原有的科研管理方式,很多產業難題是難以立項的。”張世煌說,我國現有玉米品種,機械化收獲以后的損失率是13%—17%,這困擾業界多年,卻難以成為科學家的科研項目。“因為過不了立項關,也過不了考核驗收關。”但在體系的8年努力下,我國已初步破解這一難題,明年就可以審定一批適應機械化耕作的玉米品種。

誰說養豬的前兩年都是虧損?武漢市江夏區金龍畜禽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賢忠說:“這多虧了體系專家的指導,企業的母豬產仔從每窩平均10頭左右提高到12.3頭,每年利潤增長超過了10%。”生豬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站長梅書琪告訴記者,以前在實驗室搞科研,從沒想過要把指導企業和農民養好豬作為自己的重點研究方向。加入體系后,認識到產業對實用型科技的迫切需求,他們研發出“150”“161”模式等農民易學、易懂的養豬法,有效滿足了養豬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下一步,體系將重點攻克制約現代養殖業發展的廢棄物綜合處理難題。

均衡發展,“小”產業亦不能小視

“小”投入,大效果,帶動“三區”農民增收

50個體系,既囊括了水稻、玉米、生豬等大宗農產品,也涵蓋了與農民收入密切相關、科研較少關注的食用豆、荔枝、水禽等特色農產品。業內人士評價,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投入多向“糧棉油、肉蛋奶”等傾斜,小品類、小產業方面投入不足。體系的建立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白,推進了農業科技創新的均衡發展。

“這些小品類、小產業,有很多都是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相對于一年幾百萬的科研經費支持,其所創造的經濟效益、社會價值是巨大的。”鄧秀新表示,這些“小產業”面對的全是“三區”:一是革命老區,如柑橘主產區贛南屬于原中央蘇區;二是三峽庫區(移民區),比如湖北秭歸晚熟臍橙產區;三是貧困山區,比如谷子、燕麥等作物。

葡萄體系首席科學家段長青說,體系的建立完善了南方葡萄栽培技術體系,使原產干旱少雨地域的葡萄“過”了長江,遍布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產量增加了22.7倍,面積達280萬畝余,年產值近200億元,成為南方最能增加農民收入的農業產業之一。

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京坦言,體系成立之前,全國研究大麥青稞的一共才30多人,人均科研經費不足2萬元,而現在,整個產業每年有2000多萬元的科研經費,從事大麥青稞研究的專家也增加到了200多人,“正是體系的建立,挽救了一個個像我們這樣的傳統小產業。”

花生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禹山林介紹:“體系這個平臺打通了新知識、新產品、新成果快速應用到生產一線的通道。對于花生來說,在國家是小作物,而在貧困地區是大作物, 50萬元的經費支持對大產業來說可能是毛毛雨,但對小產業確是及時雨。8年實踐已表明,產業雖小,但很獨特,給點陽光就能燦爛。”

不少專家建議,“十三五”時期應適度擴大體系的涵蓋范圍,納入更多的農產品品類,如水生蔬菜、蔥姜蒜、草莓、櫻桃、獼猴桃、中藥材等對農民增收貢獻巨大的經濟作物。

日前,中國科學院第三方評估研究中心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進行了全面評估。以張亞平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認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一項重大管理創新。體系所蘊涵的一些特點如相對穩定的經費支持、上下游結合、多學科交叉與問題導向等,反映了農業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人民日報 2016-05-1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欧美 | 亚洲精品欧美在线综合国 | 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 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观看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刚交 | 中文字幕偷乱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