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的農民工一年或超過一年才回家一次,29.7%的在外務工者一個月或更長時間才通過手面等通信手段與家人聯系一次,當被問及丈夫長期不在,情感是否感到孤獨時,70.0%的被訪者回答感到孤獨。
對河南“空心村”的一項最新調查發現,作為人口流出大省,河南省農村“空心化”現象非常嚴重。
11日,在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召開的《河南省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6)》發布會上,鄭州輕工業學院政法學院講師、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徐京波介紹,農村“空心化”不僅表現為居住空間廢棄、農村經濟衰退、人口流失等問題,還表現為家庭婚姻、留守老人缺乏系統的社會支持、人際關系疏離、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社會問題。
許多夫妻長期兩地分居
徐京波介紹,這項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河南省豫北地區的農村進行了問卷調查。該地區大部分農民外出從事建筑行業,村莊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成為村莊主體。
樣本選擇主要采取立意抽樣的方法,根據研究的目標和主觀分析來選擇和確定調查對象。研究主要選擇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并且根據兩個群體的不同特征,設計兩份不同的問卷。總共發放問卷299份,有效問卷294份。在有效回收的294份問卷中,6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占55%。60歲以下的被調查者中,女性占57%,配偶常年在外打工的占60%。
徐京波介紹,“空心村”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受到沖擊,許多夫妻長期兩地分居。調查發現,由于離開原有鄉土社會,進入城市工作,在地理空間上相距較遠,因此回家探親的交通成本較高,許多在外務工的農民工長期脫離原有鄉村生活,與家人相聚的時間較少。
統計數據顯示,6%的在外務工者每周回家一次,10.7%受訪者配偶一個月回家一次,57.1%的受訪者配偶半年回家一次,26.2%的農民工一年或超過一年回家一次,團聚時間較少。
盡管目前通信技術相對發達,但是外來務工人員通過手機等通信手段與家人聯系的頻率仍然較低。仍有70.3%的農民工在一周以內的時間與家人聯系一次,甚至有29.7%的在外務工者一個月及以上的時間與家人聯系一次。
調查發現,由于長期異地分居,缺乏互動,情感趨于淡化。特別是居住在村莊里的留守婦女,既要從事農業勞動,又要照顧老人和孩子,生活中可能會面臨許多困難。丈夫角色長期缺失,可能會使其在情感上較為脆弱、孤獨。當被問及丈夫長期不在,情感是否感到孤獨時,70.0%的被訪者回答感到孤獨。
徐京波介紹,有43.0%的留守婦女向在外打工的丈夫訴說煩惱,但是在訪談中發現其盡管向丈夫傾訴,但是由于空間距離存在,丈夫難以在實際行動上提供幫助。57.0%的被訪者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煩惱不會向在外打工的丈夫傾訴,其中3.5%的留守婦女向公婆訴說,10.5%的被訪者向自己父母訴說,9.3%的被訪者向自己的孩子訴說,11.6%的被訪者向鄰居訴說,22.1%的被訪者選擇了其他,而在其他的注明中,留守婦女主要是向自己訴說。由此可見,留守婦女的情感壓力較大。
調查還發現,由于夫妻長期分居,情感淡化,導致“空心村”婚外戀、離婚率呈現出增高的趨勢。調查數據顯示,有5.0%的被訪者認為婚外情現象較為嚴重和非常嚴重,35.4%的被訪者認為嚴重性一般。
盡管調查數據顯示將近60.0%的被訪者認為該現象不嚴重,但是實際情況比數據呈現的要嚴重得多。因為婚外情在鄉村社會是一個敏感話題。11日,河南省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發布的《河南省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6)》介紹,在對村干部的深度訪談中了解到,當今農村婚外情現象還是較為嚴重的,婚姻的穩定性因為家庭結構離散而受到沖擊。
徐京波介紹,與婚外情現象呈正相關,“空心村”的離婚率也在逐漸上升,而且上升速度較快。當問及最近三年,村里離婚率變化時,有48.8%的被訪者認為上升了,45.5%的被訪者認為沒有變化,認為下降的只占5.8%。在進一步深度訪談中發現,最近三年“空心村”的離婚現象不僅表現在“80后”“90后”群體中,而且中老年人的離婚率也在逐漸上升。
超三成留守老人生活費不夠用
上述調查專門就“空心村”留守老人(子女在外打工、居住在農村社區的6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困境進行了研究。調查發現,由于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是自我照顧。
衡量其生活困境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開支情況。徐京波介紹,當被問及生活費夠不夠花時,只有0.6%的留守老人認為生活費很充足且有多余,19.4%的被訪者認為生活費夠用,34.4%的留守老人認為自己生活費不夠用,甚至很缺乏,45.6%的被訪者認為自己的生活費勉強夠用,但是一旦遇到重大事故,生活就會變得較為艱難。
在城市社會,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退休,不再進行工作。而在“空心村”社區,只要沒有重大疾病,老年人基本上要從事農業活動。在調查中,有56.9%的留守老人仍然務農,務農占用了農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留守老人休閑娛樂生活匱乏。20.9%的被訪者平常串門聊天,6.5%的留守老人平常聽收音機、看電視,6.5%的留守老人平常打牌、打麻將,8.5%的老人選擇呆坐,生活內容較為單調。
調查發現,由于“空心村”中的大部分留守老人從事農業活動,因此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費主要靠自己勞動所得。數據顯示,38.5%的留守老人的生活費主要來自自己勞動所得,當然子女供給也是生活費的主要來源,30.8%的受訪者接受子女供給。但是在訪談中發現,許多被訪者的第三代的生活費由留守老人負擔,因此子女供給的生活費,一大部分被供給者的子女使用,甚至一些留守老人還要從自己的勞動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補貼第三代的日常開支。
調查結果顯示,每月回家探望老人的只有35.2%,有27%的在外務工者在重要節日回家探望老人,31.4%的被訪者子女只有春節期間回家,3.1%的留守老人子女在家里出現緊急大事時才會回家,3.1%的被訪者子女幾乎不回家。
子女不在身邊,留守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孤獨感、抑郁感。調查發現,67.1%的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獨或抑郁,其中38%的被訪者偶爾感到孤獨、抑郁,22.1%的被訪者經常感到孤獨或抑郁,7%的留守老人表示孤獨或抑郁成為其精神生活中的常態。徐京波介紹,在深度訪談中發現,32.9%從不感到孤獨的留守老人中,一部分是子女在身邊或經?;丶姨酵?,另一部分則是由作為留守兒童的第三代在家陪伴,從而減輕了其情感壓力。
調查還發現,“空心村”留守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較差。僅有13.2%的留守老人很健康,20.1%的留守老人認為身體狀況一般,44.7%的被訪者有慢性疾病,有22%的留守老人有嚴重疾病。“也就是說,66.7%的留守老人身體健康狀況不是很好。”徐京波說。
由于留守老人健康狀況較差,醫療費用支出也較大,在他們的勞動所得中所占比例較高。數據顯示,36.9%的留守老人每年用于醫療費用支出為2001~5000元,17.8%的被訪者每年用于醫療費用支出為1001~2000元,醫療費年支出在501~1000元的所占比例為8.9%,醫療費年支出在201~500元的占20.4%,僅有15.9%的被訪者每年用于醫療費支出在200元以下。
調查顯示,目前“空心村”公共服務的基本狀況是供給嚴重不足,58.2%被訪者認為看病不方便、看病貴;分別有65.2%和52.5%的被訪者認為沒有休閑娛樂場地、空閑時間不知道如何打發;65%的被訪者認為村里許多老人無人照顧;52.4%的被訪者認為小孩上學不方便;70.6%被訪者認為交通出行不方便;77.6%的被訪者認為能吃低保的太少;58.4%的被訪者認為村里的殘疾人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
留守兒童占比大 缺乏安全感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社會治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蔣美華等學者在同期也開展了“河南省農村留守群體生存狀況調查分析”的研究。
蔣美華介紹,“在河南省農村留守群體中,留守兒童所占比重很大。”據全國婦聯2015年6月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達到6102.55萬,其中河南省有654.8萬,居全國第二。
“本課題組在河南省焦作N村的調查顯示,79戶留守家庭中68戶有留守兒童的身影,一半的留守家庭中均有兩名或兩名以上的留守兒童。”蔣美華說。
調查發現,有的留守家庭父母都出去務工,家里沒有任何的勞動力,孩子由祖輩照顧,許多祖輩沒有經濟來源或者依靠低保,這就使得這部分留守兒童生活得非常艱辛。
對焦作市N村的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社會活動娛樂活動單一,有一個女孩喜歡玩的沙包還是由奶奶用自己的破衣服布料縫制的,沒有辦法買毽子、皮筋之類的娛樂器材;有的留守兒童需要照顧自己的弟弟、妹妹,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
除了這些生活壓力帶來的問題外,農村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方面特別面臨著人身安全問題。課題組通過實地調研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娛樂設施比較少,活動場所普遍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這對兒童的人身安全構成了很大的影響;有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在閑暇時喜歡騎著自行車在村子里面到處逛,偶爾還和小伙伴一起去村子里比較偏僻的地方、荷塘或廢棄的莊子玩耍,存在安全隱患問題。特別對于農村留守女童而言,還面臨著性侵等安全問題的困擾。
蔣美華反映,訪談中大部分留守兒童感覺孤單、缺乏安全感。留守家庭的經濟條件普遍不好,家庭生活比較艱難,這對孩子的心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有的在不到十歲的年齡就已經開始擔憂自己今后的成長問題了。而大部分留守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也沒有特別重視,學習上的壓力也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影響。
徐京波等學者建議,通過勞動力就地轉移遏制青壯年勞動力持續減少。激發農村社會組織活力,重構農村互助體系。構建以農村留守人口為主體的互助組織,比如,可以引導成立發展“留守婦女”互助組織,注重提高“留守婦女”組織化程度,培育一大批女農民經紀人和女農民專業直銷大戶。引導“留守婦女”創辦農產品行業協會和合作社,讓留守婦女分享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的收益,使其主動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與此同時,構建政府、市場、村莊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協調機制。
蔣美華等學者也建議,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政策體系,推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服務供給模式。蔣美華認為,企業的參與可以擴大留守群體服務體系的資金來源渠道,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民間組織的參與可以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服務供給中來,一些具有社會工作專業技術的民間組織可以為留守群體在生理和心理上提供很大的幫助;志愿者參與,可以低償或者無償招募壯大志愿者隊伍,承擔一些農村社區照顧的任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第一財經(民生)2016-07-1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