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農業部日前表示,當前我國漁業捕撈產能嚴重過剩、品種品質不高、漁業資源持續衰退。未來,將堅決壓減高投入、高污染的水產養殖規模,壓減捕撈產能,實現國內漁業捕撈產量“負增長”。
農業部數據顯示,在我國水生物多樣性最為典型的長江流域,170種長江特有魚類多數受到生存威脅,其中白鰭豚、白鱘已經滅絕,中華鱘和江豚等極度瀕危。目前,長江年淡水捕撈量僅為約10萬噸,不足最高年份的1/4。近海漁業的過度捕撈問題是漁業資源發展不可持續的原因之一。我國管轄海域漁業資源可捕量約為800萬噸到900萬噸,而實際的年捕撈量在1300萬噸左右。由于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的影響,我國近海魚類產卵場遭到嚴重破壞,海洋漁業資源持續衰退。農業部漁業局局長趙興武:
趙興武:就國內漁業養殖和捕撈來說,捕撈能力過剩,總的思路是國內捕撈產量實現“負增長”,調整養殖漁業的結構,在品種上和漁業結構上要進行調優。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農業部門將著重推進漁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減少無效供給,制定并組織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方案,推行限額捕撈管理;堅決壓減捕撈產能,創造條件推進減船轉產。
韓長賦:現在漁業主要不是量的問題,是品種質量問題,是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當前重點要做好資源保護和減量增收兩方面工作。下決心減少環渤海和近海灣養殖網箱,發展“海洋牧場”。內陸水域要堅決壓減高投入、高污染的水產養殖規模。
報道中一串串的數字對比讓人觸目驚心。海洋滋養了生命,如今的無魚可捕讓我們如何面對后代子孫?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破解海洋漁業資源的嚴重衰退,還要充分運用好技術手段。
朱啟臻:要像退耕還林一樣保護海洋資源、漁業資源。這些年以來,過度的消費海產品導致過分的捕撈,使漁業資源面臨枯竭的危險。解決這個問題,要通過技術手段,比如發展養殖業,發展人工養殖水產品,替代海洋捕撈。
目前,長江年淡水捕撈量僅為大約10萬噸,不足最高年份的1/4。朱啟臻對此表示,通過發展養殖業替代海洋的過度捕撈,是可行且有效的辦法,但要在短時期內恢復漁業資源,必須多措并舉。
朱啟臻:要積極宣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消費端,杜絕浪費,引導不要過度的浪費或者消費海產品,這可以使漁業資源得到保護。從國家的管理手段來講,限制捕撈,像退耕還林一樣,把海洋捕撈限制在一定的范圍里面,讓海洋漁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解決海洋的漁業資源的枯竭問題,必須采用綜合措施。把教育、消費、科學技術研發和必要的行動的措施結合在一起,使海洋產業、漁業資源得到可持續的利用。
央廣網北京8月15日消息(記者沈靜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