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農村誰來種地?
目前中國一線從事農業生產的平均歲數是57歲,并且呈現老齡化和女性占比提高的趨勢,未來中國誰來種地?是一個關系農業發展大的事。
“最近我們從經濟日報開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研數據中我們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現象,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緩這種趨勢。”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指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擔當。
調查顯示,年齡結構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中60歲以上者占比僅為7%,龍頭企業負責人最為年輕,60歲及以上占比為5%;從性別結構來看,龍頭企業負責人、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中男性占比分別為81%、83%和87%。此外,文化程度較高,外出務工經歷豐富、社會資源豐富也是新興農業經營主體有別于傳統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特點。
在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王東陽看來,未來誰來種地?沒有必要刻意去強調。“只要地里有收益,只要能夠提供產出,就會有人來種。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社會化水平提高,哪怕是60多歲老太太,打一個電話就可以輕松完成耕地和收割,這是市場機制決定的。”
“從本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研可預見,農業化水平高的法人農業、專業農戶會是未來中國農業重要的經營形式。”在王東陽看來,規模經營要適應三種現實:一是城鎮化進程,二是科技進步進度,三是社會化服務水平。截至目前,從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過程來看,整個農業還是以家庭為主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第二研究室副主任程郁表示,不能把新型經營主體割裂來看,要關注他們未來新的組織方式,整體組合來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未來中國農業經營方式多樣化是趨勢,各種主體基于市場契約自發談判、組合,形成了很多新型的農業聯合體,聯合體內部以自己的優勢形成一種互補性的功能結合。”程郁認為,大規模和小規模有各自優勢,沒有生產監督,小農經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資源,但營銷能力、管理能力制約規模進一步擴大,更多的地租成本、雇工成本,使企業化經營效率無法提高。實際調研過程中則發現了一些新的組織方式,規模企業選擇采用高標準和標準化方式生產大部分產品,等生產規模更大,則跟農戶聯合起來,為了保證品質,建好棚,再轉租給農戶,企業則發揮對于產業鏈組織包括加工銷售的優勢。所以,下一步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應該看不同類型的主體的聯系和合作共同發展的態勢。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效益幾何?
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績效三個方面來進行考察。
經濟績效指標主要包括資產負債率、流動資產周轉率、資產報酬率。“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維持在較安全的水平,家庭農場的總體償債能力較弱。年際變化來說,家庭農場償債能力略有提高,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較為穩定。”鄭風田說。
調查顯示,家庭農場2015年資產負債率平均為60%,同比降低7%;農民專業合作社2015年資產負債率平均為13%,與2014年基本持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5年資產負債率為36%,同比上升11%。流動資產周轉率方面,家庭農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流動資產周轉率維持在良好水平,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流動資產率比較低。資產報酬率,龍頭企業反倒是最低的。但整體來看整個農業的投資回報還可以,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城市企業虧損較普遍,但調研結果顯示,處于虧損狀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占比很小,2014年,有1.79%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處于虧損狀態,這一占比2015年進一步下降到1.41%,同比下降21%。
社會績效體現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其他農戶、當地農村和農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調查顯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農民的帶動能力遠大于其他兩個主體,平均一個龍頭企業直接帶動2496戶。對農村的影響,相比家庭農場農業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農村公共事業方面投入額更大,但是相比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向農村提供公共物品的比例更高。同時在公共物品投入結構方面,合作社提供的貧困救助較多,而企業提供的農村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資助較多。對農業的影響,調查顯示,較多農業專業合作社選擇了以農業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為基準的生產標準,帶動了相關農業主體的標準化生產。
生態績效而言,2013年到2015年之間,企業在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方面投入有所波動,但總體呈上升態勢,體現出企業越來越注重生態環保。2015年,企業在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方面的平均投資額為34.47,比2013年增長了51%。
鄭風田介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研還從農業信息化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未來發展預期等方面對農業發展狀況進行了摸底。
“三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普遍進入寬帶時代,具備基本信息化設施,但在信息的搜集發布還是有問題。”鄭風田表示,三類主體獲取信息的需求略有不同,合作社、家庭農場最需要農業推廣信息,然后是市場供求類信息類;龍頭企業更關注經營方面的信息。對12316信息服務平臺和特定信息技術或信息服務的應用情況的了解與應用,目前三類主體都比較低。
“調研中這個結論值得關注,這幾年農產品電商一片繁榮,但新型經濟主體的其他信息化能力并不強,這是一塊值得開發的領域。科技部現在主推新創天地,即農村版的“雙創”行動,希望吸引一些年輕人加入互聯網+創業。”科技部農村與區域發展所許竹青表示。
對未來發展前景的預期則包括銷售渠道擴建預期,融資規模增加預期,預期收入變化,金融支持力度等6個方面。“三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對未來一個生產周期經營狀況的預期普遍較好,龍頭企業預期的高于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另外,三類主體普遍具有擴建銷售渠道的計劃和增加融資規模的需求,龍頭企業的需求最為明顯。”鄭風田說。
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喜是憂?
總的來說,上半年國內農產品價格漲幅持續上升,但不同農產品價格呈現走勢分化態勢,生豬、蔬菜、薯類(即肉菜類農產品)價格上漲較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價格有所下降。
對此,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黃漢權進行了解釋。肉菜上漲主要原因是豬肉價格仍處于3年“豬周期”的上升通道中,價格持續高位運行,下半年隨著生豬出欄的增加,價格將有所回落;而受去冬今春全國多地低溫嚴寒天氣和今年5-6月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影響,蔬菜供給出現季節性收縮,導致價格上漲和波動較大。三大糧食價格下降是由于我國糧食總體處于階段性供大于求狀況,受國家下調早秈稻最低收購價和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的影響,加上國際低價糧食進口的壓力。
另外,專家普遍認為,今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適度上漲對農民增收、農業結構調整以及維持宏觀經濟穩定都有積極作用。
其一,上半年農產品上漲對促進農民增收。上半年農村居民收入同比名義增長8.9%,高于城鎮0.9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2.80,比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
其二,有利于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肉菜價格升、糧食價格降,有利于引導農民增加生豬等畜牧業和蔬菜等經濟作物生產,減少糧食等階段性過剩農產品生產,進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益。
其三,上半年農產品價格適度上漲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具有重要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促消費。收入是消費的前提,農民有了收入才敢消費,今年以來農村消費潛力持續釋放,有利于穩定全社會消費總水平,上半年農村消費增長11.0%,分別高于城鎮和全國平均0.8個百分點和0.7個百分點。擴容升級助推“去產能”和“去庫存”,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騰出空間。
二是擴投資。農產品價格上漲使得農業有利可圖,有利于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在一定程度上緩沖全國固定資產特別是民間投資快速下滑。上半年第一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460億元,同比增長21%,遠高于全社會和第二、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2、17、9個百分點。
三是防通縮。PPI已經持續53個月負增長,工業領域通縮態勢明顯,農產品價格適度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工業通縮,避免整個經濟陷入全面通縮。一句話,農產品價格適度上漲對促增收、擴消費、穩投資、防通縮發揮了積極作用,既有利于穩定宏觀經濟,也有利于改善農村民生、實施產業扶貧。農產品價格適度上漲是合理的,要保持一定容忍度,但也有警惕出現價格過度波動現象。如何防止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
為此,黃漢權提出了三點建議。
一方面要加強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信息監測和發布,多渠道加強產銷對接。
二是提高農業生產和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將小規模生產和分散化流通納入到社會化大服務中來,減少農民盲目跟風生產的“羊群效應”,避免造成農產品過度供給和過度收縮的極端現象。
三是按照“堅持市場化取向和兼顧保護農民利益”的原則,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進一步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在你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基礎上,根據市場供求調整最低收購價,使其向市場均衡價格水平靠攏。落實好玉米“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新政,確保順利過度。繼續完善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降低操作成本,提高補貼效率。
專家還為促進三農發展開了哪些良方?
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研究中心主任潘建成表示,總體來說,目前農業經濟表現出平穩運行,結構優化態勢,但農業的基礎還不夠太牢固。夯實農業的基礎在供給側改革,降成本、補短板,此外農業發展需要加強四個方面的意識:
第一,要意識到中國既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農業大國,同時現在交通、信息化發展的程度跟過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農業可以出現一個非常大的變化,這就是農業的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
第二,要意識到除了農民進城,農業的高效發展也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引擎。所以要要加強農業的效率的提升,提升單位產出,同時對工農產品價格的變化要有一定的容忍度。隨著農業人口的減少,農村勞動力的減少,農產品價格上升將成為一個必然趨勢,而隨著工業自動化水平提升,工業產品價格保持穩定,甚至下行的趨勢也是必然的,所以功能產品之間的價格比價,會朝著有利于農產品價格上漲的趨勢演進,這樣一個趨勢一定程度上也是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基礎。
第三,要意識到消費結構升級為農業發展打開了巨大空間。消費結構升級典型的標志就是消費者對于更加安全、更加生態、更加環保的綠色農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且增長迅速。因此需要農業發展與之相適應,關鍵是供給滿足需求環節過程中如何改善整個社會的誠信環境,使得供給和需求得到無縫對接。
第四,要意識到農業的發展不僅僅是食品,還要考慮到食品之外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擴展我們的視野,把農業的發展更多地與經濟的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結合起來。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劉長全則表示,農業規模化首先目前最重要還是得解決土地產權問題。“產權不清會抑制土地的流轉。比如,部分農民通過自己經營來保護產權,缺乏流轉意愿;比如,目前缺乏土地長期流轉會影響農業的長期投資,因為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是投資回報率周期比較長的一個生產,如果沒有長期穩定的產權,一般不太愿意投資;又比如,目前抵押擔保的產權功能不完善,因此,對農民融資供給是比較有限。”
劉長全認為,三權分制的核心是明確權益的內涵、權益的邊界。“未來在地的問題上怎么去改,怎么去推進,在集體所有制的基本前提下,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主體框架下,怎么能夠把產權改革推到前面,為投資人提供一個更有保障的權利的基礎,促進投資,這可能是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劉長全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