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3100億元。其中,實物型的網絡零售額超過2000億元,非實物商品的網絡服務零售額超過1100億元。今年以來,農村網絡零售額持續快速增長,增速明顯超過城市。種種跡象表明,信息消費已成為拉動農村整體消費升級新引擎。
信息平臺成消費新引擎
近日,在云南省沾益縣鴨團村小學的課堂里,60多名農村兒童正通過視頻直播,收看遠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里的老師講解中國發現第一具恐龍化石的過程。淘寶小課堂負責人呂韓莉介紹:“淘寶教育是國內最大的綜合類在線教育平臺,有過萬的優質教育機構和海量在線課程。通過技術進步,平臺已可以實現課程方便快捷地觸達農村孩子。只要愿意,孩子們都可以通過設在農村淘寶點的視頻設備收看課程,并與授課老師實時互動。”
從全國范圍來看,如今農村信息消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農業部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已覆蓋全國三分之一以上農戶,為農民提供了大量市場、科技等信息服務。各地啟動實施信息進村入戶試點,26個省份的116個縣建成運營7940個益農信息社,覆蓋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35%,便民服務和電子商務開始進村到戶。電商企業阿里巴巴開設的農村淘寶點已達1.6萬個,涉及29個省份的300個縣,覆蓋從日常網絡代購到旅行、醫療、教育等生活服務業務。
“信息消費分為信息產品消費、應用服務購買消費以及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實現的居民再消費等。其中,信息產品消費是整個消費活動的硬件基礎,而寬帶、智能手機、無線網絡、智能電視等則是基礎的基礎。”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高級統計師呂慶喆介紹,當前農村信息消費增長的亮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智能手機、智能家電以及與信息硬件相關的產品消費出現高增長;另一個是類似手機游戲、手機文學等信息內容和信息載體的消費也出現高增長。
時下,諸多全國性農村信息平臺進展迅速。農業部市場司副司長王小兵說,全國通信“村村通”工程深入推進,各地“農信通”“信息田園”等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不少地方覆蓋縣、鄉、村的三級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建立,農村信息消費和服務能力都邁上了新臺階。借助互聯網信息平臺,各地農村建立健全農技支持、政策獲取、農業氣象等公益服務,醫療掛號、水電繳費、取款等便民服務,以及購買消費品、生產資料和銷售農產品等電子商務服務。
規模經營催熱生產性消費
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民合作社超過153萬家,實際入社農戶約占農戶總數的42%。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承包地流轉出去,每年新增流轉面積4000多萬畝。全國約有87.7萬個家庭農場,平均經營規模200.2畝。較之分散的傳統農戶,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更渴盼高性價比的農資產品、全方位的種植方案和專業的技術服務。這無疑為農村生產性信息消費的興起孕育著土壤。其中,農資電商消費和農業物聯網消費是兩大熱點。
農資電商的火爆正因為迎合了農村信息消費潮流。云南省元江縣農商1號運營中心負責人湯衛國就嘗到了新型主體信息消費甜頭。當地經濟作物以芒果、香蕉為主,種植大戶眾多,農資需求旺盛。在一個月時間里,湯衛國負責的農商1號運營中心農資產品銷售突破200多噸。同時,針對農戶提出的芒果、香蕉銷售難題,湯衛國幫助農戶在農商1號網站發布農產品信息,順利完成與采購商對接。
“農資多級分銷是小規模農業時代的產物,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后,種植大戶很少直接到零售店買農資了。”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春雄長期關注農資消費,他發現,糧食主產區、經濟作物優勢區的種植大戶們已開始繞過各級零售商,直接通過互聯網與生產廠家對接。他們通過農資電商,在線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并得到增值信息化農技服務。
農業物聯網消費同樣讓人期待。浙江麗藍食用菌農民合作社現有社員102名,育菇房4.2萬平方米,儲存冷庫5500平方米。合作社花10萬元購入托普云農食用菌栽培環境監控系統,用物聯網對菇房進行監測和自動控制。一個棚內由原來5個人管理減少到3個人。“食用菌種植對環境的溫濕度和光照條件要求較高,以前依靠人工經驗來調節溫度和光照,有時候容易造成室內環境偏差。”合作社理事長祝有軍說,現在依靠傳感器使得空氣溫濕度、光照度、二氧化碳等環境參數能夠實時顯示,而且可以用手機或電腦遠程控制。這樣保證了菌類快速生長,減少損失,合作社菌菇產量增加了一成以上。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道亮說,農村生產性信息消費是通過顧客數據的再消費,去持續改造農業生產的過程。農民無論是線上消費農資還是在生產中應用農業物聯網,都需要用“互聯網+”的理念,同步實施包括生產方式、監管理念、營銷方式等變革。在此過程中,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將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
農村物流激活生活性消費
“現在方便多了,坐在家里也能買到自己心儀的東西。”見到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蘆下村村民楊瀟時,她正在村里的代購點領取網上淘來的魔術貼。自從有了這個代購點,新潮的楊瀟就成了這里的常客,大多數生活用品購置都是通過網上下訂單、村里取包裹。用她的話說,網上品種齊全,可供挑選的余地多,價格比實體店便宜。現在快遞都到了家門口,買東西何必再東奔西走。
“大到家具家電、小到瓜果餅干,平均每天都有10多份包裹。”蘆下村代購點負責人陰雨龍說。3年前,從事家電維修的陰雨龍就敏銳地意識到農民消費觀念轉變帶來的市場機遇,辦起了網絡代購業務。多數村民沒有開通網銀的習慣,他就用自己的網銀墊付。包裹到后,附近的村民電話通知來取,稍遠的及時送貨上門。村民在這里能買到生活用品,還可以將家里的一些土特產郵寄給外地親友。憑著細致的服務,陰雨龍的維修店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場所,他的代購業務收入也超過了老本行維修的收入。
永豐縣是江西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試點縣。近年來,該縣設立電商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全力打通“網貨下鄉”的通道,依托電商孵化園等平臺培育電商經營人才,盡力解決鄉村農民“網購難”,讓更多村民享受到電商帶來的便捷生活。目前,全縣已發展物流企業96家,擁有電商平臺10多個,從業人員2500多人,年交易額超10億元,形成了48小時可通達各大城市的貨運網絡。
提到生活性信息消費,永豐模式之外還有遂昌模式。在浙江遂昌,嘉言民生事務有限公司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把村級便民服務中心打造成升級版益農社,在原有行政服務基礎上拓展商業服務。翻看姚埠村益農社的服務記錄本,記者注意到,有填寫小額貸款申請的,也有繳電費水費的。嘉言民生公司總經理葉偉軍說,益農社能提供60多家企業的52項市場服務,公司在本村招聘專業工作人員,對其進行標準化管理。有意開拓農村市場的運營商、平臺電商等都愿意和益農社合作,并根據銷售額支付一定比例的返點。
在試點地區,益農信息社積極引入電信、郵政、供銷、金融、保險、水電等服務資源。“前幾天,有個老鄉告訴我,他要去鎮上充話費,我說我這里就能辦;充好后,他說他還要去鎮上繳電費,我說我也能辦;繳完費后,他說他還要去鎮上取錢,我說我這兒都能辦。就這樣,那天他最終沒去鎮上。”在遂昌縣大田村,益農信息社的代辦員謝金婉笑著對記者說。
王小兵說,從持續發展的動力看,當益農信息社與農業部總平臺實現對接,就可共享專業的農業技術指導服務和全國范圍的技術與市場信息,將擴大運營商增值效益,激發農民使用積極性。而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來自后期運營產生的增值效益,他們看好農業農村信息化市場前景。農業部計劃從2017年開始每年選擇10個省,集中力量推進益農信息社建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6年10月2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