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財政部發布實施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4億畝。“十二五”順利收官,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推進是否順利,建設實際成效如何,下一步還有哪些工作打算?
為了摸清情況,服務決策,國家農發辦近期印發了《關于做好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中期評估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啟動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中期評估工作。
“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固本安邦的頭等大事。高標準農田建設事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不能有半點馬虎。這次中期評估,就是對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次中期會診,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今后進一步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舉措。”國家農發辦主任盧貴敏如是說。
精準把脈摸清家底
2011—2015年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建成了1.4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形成了一批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糧食生產基地,改造后的耕地畝均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00公斤左右,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生產“十二連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規劃》實施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決的突出問題,比如,受到財力等多種因素制約,各地實施進度很不平衡,項目投入過度依賴財政資金,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機制亟待完善,投融資模式需要進一步創新等。農業綜合開發作為財政支農的一個重要渠道,需要在實踐探索中完善政策、總結經驗、謀劃未來,中期評估正是“全面體檢、精準把脈”的一個重要契機。
“這次評估的一大任務就是摸清家底,對前5年建設成效做出客觀總結。這既有利于了解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展情況和遇到的困難,又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以問題為導向,提出對策和辦法。”盧貴敏說。
總結經驗是為各地“十三五”高標準農田建設鋪好路。據介紹,此次評估要求地方“回頭看”,在確保數據準確的基礎上,認真梳理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作成效,總結經驗和做法。中期評估的結論和建議將作為下一步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基礎。如目前完成了多少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工程建設質量和增產效益怎么樣?各地遇到了哪些困難和問題?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產業發展如何有機結合?力求通過“全面體檢”做到心中有數,進而才能對癥施策。
盧貴敏告訴記者,這次評估的指導思想非常清晰,就是以問題為導向,實事求是反映實施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同時鼓勵地方集思廣益,提出破解發展難題、加快建設進度的意見建議,上下聯動、統籌協調,確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規劃》確定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嚴密組織科學評估
為了確保評估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此次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評估在組織各地農發機構開展自查自評的基礎上,還專門聘請中國科學院為第三方開展獨立評估,并出具專門的評估報告。
“這次評估可以說是行政組織動員與第三方獨立評價的一次有機結合。首先要通過組織動員,調動地方各級農發機構積極性,自上而下部署,自下而上落實。在此基礎上,聘請獨立第三方作客觀評價,評價結果相互映證,更有說服力。”盧貴敏告訴記者,此次評估要求各級農發機構各司其職,緊密配合。從縣級層面看,需要對各個項目地塊地點位置、項目區范圍、治理面積等進行核實和自評;從省級層面看,需要匯總本地區“十二五”期間農業綜合開發建設的高標準農田面積,實事求是地統計各自《規劃》整體完成進度。
在各級農發機構自評的基礎上,由財政部委托中科院做第三方評估,確保評估的權威性、獨立性,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公正。中科院具備在遙感監測、衛星圖像解析、地理信息定位與大數據處理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可以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有一個更為科學精準的把握。在利用高科技手段評估的同時,中科院還將組織專家團隊,深入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開展實地核查。為了充分運用評估結果,中科院將以中期評估為主要依據完成“農業綜合開發成效評估分析研究課題”,力求形成一份全面、系統、有參考價值的評估報告。同時,國家農發辦與中科院已就開展中期評估事宜多次召開會議,組建專家團隊,設計評估方案,論證技術路線。下一步,雙方將繼續緊密配合,共同完成好本次中期評估。
勇于創新謀劃長遠
“中期評估就像期中考試一樣,發現問題是基礎,解決問題,找準下一步發展的著力點才是關鍵。”盧貴敏告訴記者,此次評估完成后,國家農發辦將根據評估結果及第三方評估建議,對各地區不同的建設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工作舉措,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中期評估既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的績效評估,也是各地農發工作的中期考評,既要分析資源條件、財力保障、產業發展等客觀條件,也要在投入重點、資金結構、項目安排等關鍵環節上深入剖析。國家農發辦在《通知》中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也相應提出了不同的工作要求:對已經提前完成、或接近完成《規劃》建設任務的省份,要列明數據,并明確提出今后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主攻方向和資金投向;對《規劃》實施進度與時間進度基本匹配的省份,要認真總結經驗和做法,客觀分析存在的問題,確保到2020年能按時完成目標任務;對《規劃》實施進度低于時間進度的省份,要深入分析出現問題的癥結和原因,并為解決問題積極出謀劃策。
《通知》強調,要根據《規劃》實施進度,科學測算和分析剩余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規劃》建設任務不重、實施進度較快的省份,要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措施,鼓勵這些省份在保證完成任務、確有余力的前提下,適當調增任務,國家農發辦將繼續予以必要的資金傾斜和支持;任務較重的省份,要按照新常態下財政資金的增長幅度,論證到2020年本地區完成《規劃》任務目標的可能性;各地區特別是建設任務較重的地區,要抓緊研究提出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對策和辦法。除今后幾年確保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投入外,鼓勵探討創新投融資模式,引入PPP模式,或者將耕地“占補平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土地增值收益,或者將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同收益的項目打包搭配,建立運營補償機制等做法,吸引金融資金和社會資本加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行列,加快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進度。
“我們也一直在想辦法提高社會資本加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積極性,希望通過打通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鏈條,讓利潤在產業各環節間潤滑分配,讓涉農企業、社會資本有意愿、也有動力加入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隊伍中來。這樣更有利于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調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確保4億畝高標準農田如期建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盧貴敏最后總結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財經報 2016-11-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