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圈認為,目前農村所有的改革,都是沿著幾條主線進行的。其中農村產權改革又是重中之重。
對于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路線,中央、地方、學者、企業、村集體、農民各自有各自的訴求。
一、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線路是各方折中的結果
中央要解決糧食穩定的隱患,地方政府要解決社會安定團結和經濟發展的問題,學者則希望追求理論完美和公平正義,村集體希望做實集體所有制的集體所有權,農民則面臨糧食價格低,收入增加緩慢的普遍情況。
農村如何改革才能取得最大公約數,讓各方都不極力反對的確是一個技術活。增量紅利過去了,怎么改都是存量財富的分配,剩下的都是硬骨頭,老大說了,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農地圈深以為然。
二、福利還是財產?對農村耕地、宅基地的定性是農村產權改革的分歧所在。
目前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根本分歧,在于對于耕地和宅基地的定性,到底是給農民的福利,還是農民的財產?
如果是給農民的福利,那么以下三點要求就很合理:
1、集體以外的人就不能進入,戶口轉出、人口正常死亡就應該退回耕地,退還宅基地。
2、農民無權處置耕地和宅基地,耕地還宅基地就不能繼承,不能轉讓,不能流轉。
3、如果農戶人口的增加,不管是新媳婦進來還是新生兒,也應分得對應的耕地和宅基地以保證農民正常生活的需要。
因為福利只能保障集體內的成員,且只能保障活人,不保障死人。這就是部分人期待的增人增地,減人 減地的公平政策。
但另外的觀點認為,農村的耕地和宅基地應該當做農民的財產。理由如下:
1、頻繁變動耕地導致農民預期不穩定,不利于農業投入和糧食穩定。
2、農民無法處置耕地和宅基地,直接導致了農民成為實際上的無產者,也是導致農民貧困的根本原因。
3、很多人已經把耕地、宅基地賣過一次,再次分給他們,有失公平。
4、現有農村土地利用效率地,土地拋荒、空心村日益增加。
5、宅基地和耕地繼承問題,隱藏了巨大的矛盾。
三、現有的三權分置凸顯了未來農村改革的趨勢。
農業部目前主推的土地確權、土地流轉的政策,顯然是沿著耕地和宅基地是農民財產的思路來推進,不僅如此,還放開了土地經營權的抵押,農房的抵押,來促使農民進城,進而加速推進城鎮化的進程。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當前的農村改革或許會導致大量農民被進城,被迫買房去庫存但又無法就業,又回不去農村的情況出現,屆時,會有大量的失地農民基本生活無法保障而引起社會的不穩定。
這種擔憂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目前的確大部分農民是無法再城市買房且穩定生活的。當他們傾家蕩產的買了房,還要承擔物業費、水電費等等費用,將可能把一個原本再農村生活的還不錯的“中農“立馬變成貧民。
那么問題的關鍵就是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進城農民的生活是否能夠納入當地的保障范圍,如果不能,進城農民還能不能回農村耕種?
隨著土地流轉的推進,進城農民回鄉種地,越來離農民越遙遠。因為機械化的耕種,你沒法從一萬畝地里找回你那十畝地在什么位置。即使能找回,你能顧得起分機打藥嗎?大型聯合收割機回因為你這十畝地跑一趟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農地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