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對于中國農業來說無疑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各級農業部門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調整結構、調整布局,又轉變方式、創新機制;既突出發展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破解當前農業供需的結構性失衡,又提高未來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梢哉f,從2016年起,我國農業發展、農村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2016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農業結構調整有序推進。籽粒玉米種植面積調減3000萬畝左右,畜禽養殖規?;蔬_到56%,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新產業新業態成為新亮點。農業綠色發展大步邁進。農藥使用量繼續零增長,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長,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97.5%。農村改革穩步前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出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面積超過8億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超過270萬個。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2325億斤,為歷史第二高產年,棉油糖、肉蛋奶、水產品供給充足,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增幅有望繼續高于城鎮居民,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在肯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局良好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更加艱巨的任務還在后頭。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如期完成實現全面小康的歷史任務,必須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要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要贏得參與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必須統籌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力。而要為應對以上這些重大挑戰做好準備,必須加強農業政策、科技、人才三項儲備,既補硬短板也要補軟短板,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農業是一個與政策關聯度極高的產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不能完全延續過去的支持政策,但也絕不能另起爐灶再搞一套,而必須對現有的政策措施進行梳理并作進一步改進。改革好比蓋房子,隨著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辦法出臺,一系列“四梁八柱”類的重量級政策已基本搭建起來,下面還要裝修房間、充實家具,這就需要加強儲備性政策的研究,提高工作指導的前瞻性和針對性,確保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不減。
科技創新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動力。過去,我國農業科技聚焦的主要是數量問題,在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等方面的科技儲備相對薄弱,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就需要加快調整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從注重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加快推進重大科研攻關和技術模式創新,打造全國農業科研布局“一盤棋”、科技創新“一條龍”、技術服務“一體化”的新格局。
人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補短板。與傳統農業不同,現代農業屬于資本、技術、人才密集型產業,農業現代化水平與物質技術裝備和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息息相關。發展休閑農業、品牌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都離不開高素質從業者和創業者的積極參與,這就需要加大產業人才培訓和儲備,既培訓種養加專業技術人才,也培訓市場營銷文化創意人才,既培育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也培育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人才。
總之,要推動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必須牢牢把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既補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短板,也補農業政策、科技、人才儲備短板,加快實現農業向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轉變。
(作者:《農村工作通訊》評論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2017-01-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