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對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央農辦負責同志這三句話引起城鄉群眾共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突飛猛進,與第二第三產業相比,第一產業成為落后代名詞、三大經濟部類的短板。隨著信息化、后工業化時代到來,特別是生態文明概念深入人心,抓新產業新業態,再在農村來一次“異軍突起”,時機已經成熟。
中國智慧對“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的道理有深刻認識。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的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土特產品吸引力越來越大。綠水青山不僅是欣賞的對象,也需要呵護;田園風光不只是享受的目標,更需要建設;鄉土文化并非只是展品,需要保護開發;土特產品不只是消費對象,迫切需要設計創新。這都需要政策、資金、人才。中央一號文件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提出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并在用地、融資、人才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政策安排。使新產業新業態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新的增長點,成為農民持續較快增收新的動力源,必須再在農村來一次“異軍突起”。
在農村再來一次“異軍突起”,要像當年抓鄉鎮企業一樣抓新產業新業態。鄧小平同志曾把鄉鎮企業稱作是農村改革中“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獲”“異軍突起”。作為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鄉鎮企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就在于供給側接需求側的“地氣”,直面市場需求,接受市場調節。“完全沒有預料到”“異軍突起”,說明這不是拍腦袋紙上談兵談出來的,不是“審批”出來的。像當年抓鄉鎮企業一樣抓新產業新業態,該抓的抓,不該抓的不要抓,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長期以來,從糧價到地價,“剪刀差”之下,農村發展“失血”嚴重,城市對農村、工業對農業兩個“反哺”要堅持,政府要勇擔責任、干好該干的事,不能以“市場”之名行“甩手”之實。
新產業新業態,一要落地,二要花錢。土地是“三農”問題核心,從項目落地到抵押融資,一大關鍵是土地。距今年12月31日,黨中央決策部署、全國人大授權實施的“三塊地”改革、“兩權抵押”改革,試點到期剩下不足11個月了。有關部門要及時研究突出問題,支持地方在堅持憲法底線的前提下大膽探索、大膽創新,鼓勵依托農村農業資源的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新產業新業態。只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農民意愿、尊重基層首創精神,農村可以成為詩意棲息的大地,第一產業可以成為依靠自然、天人合一,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的支柱性產業。
讓農村引人入勝,讓農業令人向往,讓農民令人羨慕。“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國土資源報2017年2月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