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此外,不久前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這些都充分彰顯了中央治理鄉村環境“臟亂差”的決心。
廣袤的鄉村是國人心靈的寄托、根之所在,同時也是詩意棲居、安放鄉愁的歸宿,然而,生活垃圾污染卻成了制約美麗鄉村建設的頑瘴痼疾。眼下,有的鄉村遠遠看去,“草木蔓發,春山可望”“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非常美麗;可是一旦走近,就讓人心情沉重起來——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溝渠灘頭,垃圾隨處可見,實在有礙觀瞻。
據估算,目前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每年產生量已在1.5億噸左右,其中有一半以上未作任何處理。鄉村的土壤、河湖正面臨著污染危機,污水污染土地,土地污染糧食……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形成不小隱患,如果不加以遏止,將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破解“垃圾圍村”的困境,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治理“垃圾圍村”,首先要完善配套設施。加大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資金的投入,全面推進改水、改廁、改圈工程建設,加強垃圾桶、垃圾池、轉運站、垃圾清運車輛、污水處理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備必要的人員。其次,還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完善執法權限和處罰標準,細化執法程序,解決處罰強制力弱的問題;理順管理體制機制,避免權責不分明,落實不到位,破解“九龍治水”困局。此外,創新科技手段,積極探索垃圾回收再生利用等處理技術,也是必要之舉。
治理“垃圾圍村”,還要因地制宜,推行強制性的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從源頭上做好“減法”。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前端分類、中端運輸、末端處理等多個環節,一環失守,將會全盤淪陷,因此要蹄疾步穩、循序漸進,通過政府、民眾、行業共同配合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體系建設,把垃圾分類工作逐漸帶入良性軌道。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治理“垃圾圍村”,最重要的是群策群力。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等手段開展多層次宣傳,強化“垃圾處理、人人有責、分類投放、從我做起”的理念,加強對民眾的宣傳教育引導,構建共建共享的治理體系;要積極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和技能培訓,做好垃圾分類示范項目,培養垃圾分類習慣;還可考慮采取激勵措施,通過“積分兌換”、“綠色賬戶”、精神文明建設評比、榮譽獎勵等激勵形式引導民眾參與。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農村垃圾治理,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也是不能懈怠的惠民實事,需要共同維護、持續發力。讓我們每個人行動起來,讓政府的決策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18日 09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