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廣東省紀委監察廳召開全省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指出,堅決糾正以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對待扶貧工作、做表面文章的問題。(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017年7月31日 )
“精準扶貧”這一重要思想從提出到實施,現在已經近4年時間了。如今,精準扶貧工作已成為各地的一項重要工作,從中央到地方,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扶貧的指導性文件和優惠政策。各地也因地制宜,發揮各地扶貧的“十八般武藝”,確保精準扶貧取得實效。
但是在扶貧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問題。筆者感受較深的著重體現在對扶貧資料的檢查上。很多工作在進行檢查時,都要查看資料,資料做的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對該項工作的整體評價。因此導致基層在干工作時,對資料的重視程度大于對實際工作的開展。扶貧工作也逃不開這個結。筆者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也有精準幫扶對象,對于我們和幫扶戶來說,都希望通過一些切合實際的幫扶措施,真正幫到貧困戶,最終達到脫貧致富的結果。但有時為了應付檢查上面要求會比較多,讓人無所適從。比如一張表格今天要求這樣填,明天可能又要求那樣填;要求每天要有日志、每周要有1次會議記錄及工作記錄、每月要有臺賬記錄等等。說實話,農村工作是瑣碎且具體的,把每天做的事情都一一記錄在案不太現實,也不可能固定做到每周一會。但為了應付檢查,這些資料還必須得做,不然就好像沒有把扶貧工作做好一樣。因此,幫扶工作人員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業務工作,還要經常下隊下鄉,同時花時間完善這些扶貧資料,長此以往,最后只會得到一些務虛的資料,大多數資料對于扶貧是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
因此,扶貧工作的實效不能以資料做的“漂亮”與否作為對扶貧工作進行考量的重要指標,關鍵在于要讓貧困戶確確實實脫離了貧困并有了發家致富的本領,因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雖然扶貧要求痕跡化管理,但不能因此而成了“資料扶貧”,文字資料一大摞,扶貧實效一小撮。精準扶貧應該引導我們基層工作人員將精力放在真扶貧上,放在扶貧取得的實效上,而不是資料的應付上,只有這樣,扶貧工作才能深得人心,取得預期的效果。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工業園管理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