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杜潤生)說了一個實在的理由,同時又是共產黨人無法反駁的理由:“把人民的事情交給人民自己去選擇,這是他們的權利。”于是,農民興高采烈地選擇了包產到戶。
編者按::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潤生先生今晨6點20分于北京醫院病逝,享年102歲。
他是中國共產黨內最資深的農村問題專家之一,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現將柳紅老師對杜老的評述文章刊出,謹表哀思。
下文選摘自其《八0年代:中國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一書,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杜潤生:善待天地人
作者柳紅
世人皆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改革的起點;中國改革的起點又是以包產到戶為標志的農村改革。然而,人們有所不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的規定是"不許包產到戶"。
改革起點的兩個標志事件竟然是不等式,它說明中國當時對包產到戶禁絕的程度;也說明,兩年后包產到戶像多米諾骨牌,從安徽等省一觸即發傳遍全國,其中的變化必有高人運籌帷幄。
杜潤生便是其中最重要的高人。
?與農民:“把人民的事交給人民選擇”
1981年2月11日,在青年們自發組織的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成立會上,杜潤生講:
"農民受苦,中國就受苦。"
"中國的農民對我們真是太好了,從民主革命開始,他們就萬眾一心地支持共產黨。老解放區農民推著小板車支援前線,一直推到勝利。"
此前,他就向鄧小平建議恢復農民協會。1985年,杜潤生又給中央寫信,建議成立農會,確立農民的談判地位,由農民自己保護自身權益、自治自律、參與國事。這樣的話,他一講就是幾十年。
2003年,他90歲,同事朋友們為他組織了一個生日會,杜老一開口就說:"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能活90歲。"所有的人都被他逗樂了。
幽默之余,他道出了兩樁放心不下的事兒:第一個是怎樣減少農村人口;第二個是農民缺乏自己的代言人。他說,最好建立農民協會,而且鄭重地"把這個愿望移交給諸位,希望在15年內解決這個問題"。
杜老對農民的感情,除了個人的,還有替共產黨的,他總說"我們欠農民太多",他們用那么少耕地養活那么大人口;受城市和工業壓榨,饑荒時,餓死的盡是農民。
他也說過重話:"農民窮,中國窮,農民古代化,中國不可能現代化,誰要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忘記農民,誰就是數典忘祖!"
回顧歷史,毛澤東提出總路線以后,鄧子恢和杜潤生卻說合作社不要辦多、辦快了;合作化完成以后,他們還要支持包產到戶;直至被毛澤東斥為"小腳女人走路"。
中國有一批批為農民請命的人,鄧子恢、彭德懷等一一陷落,只有杜潤生活下來,并在恰當的時機,發揮了恰當的作用。
杜老和農民之間有一種會心的聯系,像是接頭暗號。
比如,在突破包產到戶的歲月里,他以退求進,在妥協中前進,走不了一步走半步。最后在文件上的用語是:"可以包產到隊,可以包產到組,也可以包產到戶。"文件發下去,農民只記住了:"可以、可以、也可以。"
他說了一個實在的理由,同時又是共產黨人無法反駁的理由:"把人民的事情交給人民自己去選擇,這是他們的權利。"
于是,農民興高采烈地選擇了包產到戶。連中央文件都被幽默的杜潤生添了喜感,他農民式的狡黠、冷靜、理性、詼諧、機智在此地發揮了最大的功效。
生活中的杜老也有農民的不吝。聽說過這樣一個笑話:80年代去山西,有一晚去太原的夜市,攤鋪上點著小汽燈。杜老想吃小吃,同行的人說太臟了,他說:"沒事兒,天黑,看不見。"
?與環境:善待天地山河
民以食為天,農業靠天吃飯,杜潤生天然地接近天人合一的觀念。
2008年底,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一個高峰論壇上,住在醫院里的杜老委托外孫念了他的發言——
"未來幾十年,還需做些什么?已不是我這個95歲的老人能預測準確的了。"他考慮了7個問題,其中有"人口與土地、水資源、能源的矛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矛盾。"
針對農業現代化的課題,他的口號是,"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在1980年第4期《紅旗》雜志上發表。那時中國農業尚未起步,吃飯問題還沒有解決,杜潤生就發出這樣的遠見卓識,只可惜太孤單了。
1990年代中,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美國學者布朗發表《誰來養活中國》,他提出中國面臨環境威脅,沙漠化、地下蓄水層損耗、土地的非農業使用等,一旦糧食有缺口,世界上誰能供養中國的問題,遭到中國官學兩界回擊。
1996年,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邀請布朗來華,就中國糧食問題展開討論,他多次表示希望和中國高層領導及農業部長見面,都沒有下文。唯一愿意見他的就是杜潤生。
倆人曾在一座四合院里喝茶。杜老雖不完全贊成布朗的觀點,但是,感謝他的警告,并且從此與他成為朋友,把他稱作對待生態環境問題上志同道合的同志、老朋友、好朋友。
2005年,杜老又跟布朗專門談過一次環境問題。這時,布朗的危言已經或正在成為中國的現實。
杜老講:耕地在減少,沙漠化嚴重,地下水超量提取,西部地區生態貧困,經濟發展的環境容量越來越小,再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了。把環境破壞了,財富還有多大意義?!還有食品安全,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選擇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等等。
杜老贊賞布朗的觀點,他一如既往地,以開放的思維,不遺余力地傳播正確理念。只是,他垂垂老矣,不在其位,無法調動上下資源,僅以深懷悲憫之心的個人,借助媒體呼吁善待天地山河。
?與青年:受難的人都到他那兒去
90歲生日時,杜老說:"農口有一個好的傳統,有一支好的團隊,有老年,青年,一大批戰斗力較強的人才,王岐山、陳錫文、王小強、周其仁等年輕人組建了農村發展研究所。"
杜老上觀天,下觀地,想戰略,想未來,是深謀遠慮之人。他知道必須使用青年人,來沖破僵化的思想、體制,創建新的思想、體制,因而早就留心發現人才。
比如,人大經濟系78級的周其仁回憶,當經濟系資料室的白若冰把他們在學校里讀書會上的討論講給杜潤生聽時,杜老很感興趣,便邀請他們到家里去談,鼓勵他們做農村研究。
法律系的蔡曉鵬記得1981年冬,他們舉辦首屆學生優秀論文評選。他把一批論文推薦給翁永曦,翁永曦又把它們推薦給杜潤生。杜老看后非常高興,約蔡曉鵬見面,囑咐他物色在校的青年才俊,吸收他們參加農村調研。
王小強是農發組的創建者之一,在成立會上第一次見到杜潤生。此前他以一篇《農業社會主義批判》而聞名,聽說杜老激賞他的文章,想調他進農委。沒想到面對面時,杜潤生對他說:"你批判得淋漓盡致,你想過沒有,假如你是毛主席,怎么把中國農村搞好?"
王小強回憶說:"第一次面見久仰的杜潤生,我一句話也沒說出來。""站在岸上指手畫腳,這里毛病,那里失誤,批判得淋漓盡致,不直接等于能把中國農村搞好。要想搞好,就得去搞。"
這就是杜老,平易中又讓你猝不及防。他知道,好鼓不用重錘敲,是金子總會發光。
他愛青年,愛有才華、有抱負的青年。周其仁曾在他一本書的扉頁上題寫,"給杜潤生先生——指導我調查實例、分析問題并保持思想開放的導師"。
善待青年,是基于他善待人的本性。他從不整人。人說:受難的人都到他那兒去。哪怕意見不同,他也留著,保著。他喜歡把不同意見揉合在一起,找最大公約數。為了把事情往前推,他愿意妥協、改良、協商,甚至等待。
古人說,君子有三立,立言、立功、立德,杜潤生集三立于一身。共產黨內斗士多,唯大儒不多。杜老是大儒。回顧一生,他說:
“我苦勞多,功勞少;右傾的時候多,左傾的時候少。爭取在可能的情況下,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無愧地走向生命終點。”
結語
2008年11月,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授給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論。杜老被攙扶上臺領獎。他的耳朵聽不見了,話也說不清了,身軀愈發瘦小。人生至此,精煉到了極致,開言寥寥50字:
“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民的經濟學創造,我只是起到了理論調查和整理的作用,這個獎項應該頒給廣大的中國農民。”
還是農民!
其實,杜潤生早已超越了包產到戶。晚年的他越來越多呼喚政治改革,強調要過好市場關和民主關,強調經濟發展要關懷人,不能見物不見人。這是他始自少年的民主追求和社會理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共識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