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趙強社:鄉村振興需要把握的三個關鍵問題

[ 作者:趙強社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2-23 錄入:朱燁 ]

長期以來,鄉村的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單向流向城鎮,鄉村處于“失血”“貧血”狀態。推進鄉村振興,根本在投入政策保障,出路在土地制度創新,要害在鄉村人才支撐,本質上就是要推動“人、地、錢”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笆奈濉眹窠洕c社會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堵點”在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必須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解決人往哪里流、地從何處來、錢從哪里出的問題,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活力。前提是要把握“三個一”原則。

一、正視一個現實:“三短”“三化”現象

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適應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充分反映了“三農”發展的實際;又能有效解決“三農”發展中的根本問題,即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不平衡”表現為“三短”,即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民收入是城鄉居民收入的短項,這也是城鄉差距的真實寫照。202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56:1;2020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是農村居民的11.65倍,農民幾乎沒有財產性收入。

“不充分”表現為“三化”,即“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這也是“三農”發展的現實寫照。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64%提升到2019年末的60.60%。農村常住人口逐漸減少,造成了農村人走房空的現象,大量“空心村”產生,農村勞動力主體老弱化嚴重,導致大批土地撂荒,大量土地資源浪費。鄉村不復往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的景象。2020年,全國體制性撂荒和低利用耕地多達2.6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3%;2020年城鄉體制性剩余農村勞動力1.6億人。造成“三短”“三化”問題的根源,是城鎮要素向農村流動不暢,城鄉二元結構使城鄉之間“鴻溝”加劇和要素市場“割裂”。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立足“三短”這一城鄉差距的真實寫照,“三化”這一“三農”發展的現實寫照,在“人、地、錢”三要素上實現雙向流動。

二、堅持一個方針:“多予、少取、放活”

“多予、少取、放活”最早在1998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2006年延伸到“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2007年演進為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從城鄉收入差距來看,這一方針執行得并不到位。以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來看,2013年至2018年我國土地出讓收入累計達28萬億元,扣除成本性支出后,土地出讓收益5.4萬億元。土地出讓支出用于農業農村資金1.85萬億元,僅占土地出讓收益的34.4%,占土地出讓收入的6.6%。長期以來,土地出讓收入取之于農、用之于城。

深化農村改革,激活“人、地、錢”三要素,關鍵是要在“多予、少取、放活”上做足文章。三者之間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多予”是重點,從現實維度看,農業還是短腿,農村仍是短板,農民收入仍是短項,所以必須真正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一要多予政策,繼續制定出臺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二要多予投入,不斷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入,深入開展鄉村建設行動,逐步把政府公共財政、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覆蓋面擴大到農村;三要多予方法,既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加大農民培訓力度,以科技創新促農民增收?!吧偃 笔乔疤?,從時間維度看,“少取”就是要承認過去幾十年農業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前30年是工農業剪刀差,后40年是城鄉土地剪刀差,現在到了反哺農民的時候了,到了還歷史欠賬的時候了?!吧偃 本褪且Wo農民合法權益,減輕農民負擔,規范政府行為,堅決杜絕“新三亂”現象。一是亂漲價,糧食價格不漲,農資價格不斷上漲,使種植業比較效益低,于是撂荒發生了;二是亂攤派,在“廁所革命”“清潔能源”“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以國家補一點、農民出一點的名義向農民變相攤派集資;三是亂作為,片面理解國家政策,以有償收回為名,打農民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的主意,侵害農民利益?!胺呕睢笔歉?,從改革維度看,未來農村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是釋放農民的主體性、創造力,不斷激發農村生機活力?!胺呕睢本褪且艳r民手里的資源、土地、資產與市場、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合理地整合起來,讓農民“有資源支配、有資產經營、有資格入市”,成為完整的利益主體、責任主體、市場主體。通過“放活”,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讓土地流轉起來、資產經營起來、農民解放出來,農民成為有地市民。

三、堅守一個底線:“四個不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改革要破舊立新,但更要堅守底線。不管怎么改,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這“四個不能”是習近平總書記給農村改革發展劃出的底線,是做好農村工作的“負面清單”。農村改革只要在“四個不能”基礎上改,就不會走土地私有化的邪路、損害農民利益的歪路、忽視糧食生產的彎路。

一要堅守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契合農業生產特點。不管農業經營體制怎么創新,家庭經營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國農業最基本的經營形式。

二要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確保我國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質量不斷提升,既是保障未來糧食安全的根本,更是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所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指出一些地方存在違規占用耕地開展非農建設的行為,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威脅,提出“六個嚴禁”。與2004年提出的“五個不準”比較,《通知》將制止耕地“非農化”上升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高度。

三要切實保障農民“三權”。土地承包權、宅基地資格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是法律賦予農民的合法財產權利,任何人都無權剝奪。農村改革的前提要把維護和保障農民“三權”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新發展理念,走以權利為導向的發展之路,否則就走偏了。過去那種“以土地換社保”、“農民工積分落戶”、拆村上樓建社區的所謂改革都如曇花一現,原因就是打農民“三權”主意。保障農民“三權”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一是依法。農民“三權”是農民的財產權,不得以農民退出“三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享受社保的條件。二是自愿。要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權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替農民選擇,即“可以可以也可以”,不強迫命令,不刮風,不搞一刀切。以土地經營權為例,可以出租,可以抵押,可以有償轉讓給本集體經濟組織其他農戶,也可以有償地交給發包方。三是有償。土地承包權、宅基地資格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是農民的根本權利,不能退出,有償退出的是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不可混為一談。這個前提要搞清楚。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生導師,咸陽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 日本高新在线亚洲视频看看 | 中文字幕无线第一区 |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 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一页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专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