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是朝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最后的沖刺階段,這也是億萬中國人民、農民兄弟奔向全面小康社會的決勝時刻!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日前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靶】挡恍】担P鍵在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困難最弱勢的群體是農民,最需要突破的產業是農業。三農問題解決不好,全局發展的目標就難以實現。下一個五年,三農發展的動力源泉在哪里?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關鍵在哪里?撬動農民快速增收的引擎在哪里?回首“十二五”時期乃至過去更長一段時間我國三農事業的發展軌跡,我們知道,答案唯有改革。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多發頻發的自然災害,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動我國三農發展始終保持著持續向好、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農民收入保持持續較快增長,農村扶貧事業成效明顯,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面貌得到顯著改善,農村改革深入推進。三農向好,全局主動。正是得益于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為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為“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農村經濟社會深刻變革,農業、農村發展正面臨愈加嚴峻的現實挑戰。糧食高產量、高收購量和高庫存量“三高”疊加,農業受生產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明顯;農業資源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土地、水資源環境硬約束不斷加強;農民外出就業壓力增大,務工收入增長放緩。新的問題不斷提出,舊的問題又有新的變化,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需要應對的挑戰日益增多。農業農村發展中的許多矛盾難題不靠改革破解不了,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不靠改革保障不了。著眼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要做強農業這條“短腿”,補齊農村這塊“短板”,根本出路在改革。
只有依靠改革,才能更好地保護農民的財產權利,讓他們實實在在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農民增收的這個課題就有實現較大突破的可能;只有依靠改革,讓各種生產要素充分地流動起來,為農業注入現代化的元素,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綠色農業發展之路;只有依靠改革,我們才能一點點融化戶籍制度的堅冰,讓轉移進城的農民都能獲得充分的“市民待遇”,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只有依靠改革,我們才能努力破除城鄉壁壘,為新農村建設引來更多資源要素,讓農民在農村也能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務;只有依靠改革,我們才能不斷打破貧困的枷鎖,確保到2020年,億萬農民、7017萬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每個時代都會有屬于這個時代的難題和挑戰,也都會有屬于這個時代人民的責任和使命。30多年前,從廣袤的中國農村大地上點燃的改革之火,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而今,在新的歷史階段,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農村的繁榮發展、農民的全面小康,最終必然要靠不斷深化改革。小康,這片中國人千年夙愿中的幸福家園,今天已經觸手可及。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最后沖刺階段,跑好屬于我們的這一棒,以改革匯聚士氣,以改革凝集勇氣,以改革錘煉能力,不斷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為實現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打下更為堅實的前進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