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已完全落后于城市,這是不爭的事實。
詩意田園,守望相助的鄉村為何會如此落魄?除了鄉村發展客觀規律之外,城市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是城市對鄉村資源的掠奪和環境的污染。
農村一直以來是城市發展所需資源的供給地,其實就是變相掠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建國后,長期的城鄉二元分割,為了保證城市的發展,不斷從農村索取生活資源和生產資源,這種索取是無償的,以犧牲鄉村發展,甚至是鄉村人生存和生命為巨大代價的。
二是由于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等原因,60年代開始,城市逐漸無力擔負巨大的人口生活需求,相當的包袱和壓力又轉嫁給了農村,數以千萬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即是彼時城市摔包袱的高潮。
三是改革開放后,出于發展工業,增強國力的考量,城市加大了對農村的索取,此外工業化產生的工業廢棄物,以及城市物質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又污染著農村優美的環境資源,這里污染成了新的索取方式。
其次是把城市標準強加于鄉村,嚴重誤導鄉村建設。
中國城市空間的形成是軍政統治和商貿流通集聚發展形成的,近代以來,西方文明中斷了中國自身的城市發展路徑,加之中國對“高大上”的敬重,在工業化的裹挾之下,城市發展形成的評價標準對農村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千城一面的農村版就是所有的農村建設,基本都遵循城市的樣式和需求,由此產生大體量的道路和廣場、硬化的路面、渠化的河道、園林化的樹木,就連村民新宅也成了城市版的小洋房,鄉村外形嚴重城市化,山水鄉愁也就日益散失。
由此農村自身形成的評價機制也就整體崩解,時時處處以城市為參照建設鄉村,就好比總是以西方的標價中國,能有好結果嗎?
不得不提的是2007年《城鄉規劃法》出臺之前,法律層面指導鄉村規劃建設的依據是缺失的,鄉村建設處于相當無序階段,只能參考難以參考的《城市規劃法》,現在鄉村建筑普遍凌亂無序,仿城市化的現象,法律缺失要擔責。
再次是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的凌駕,鄉村基因遭篡改和靈魂日漸荒漠。
城市文化的炫目多彩、樣式多變,還有游走邊緣的情色、暴力、權謀等內容扎實地迎合了人性弱點,摧毀著原有的價值觀,以至扭曲,此種勢頭,從形式到內容都讓鄉村文化幾無還手之力,鄉村全面頹勢。
最突出的是古村落文化的消失。古村落因應農業而生長發展,千百年歷史沉淀,輝煌燦爛,世界遺產皖南古村落即使中國古村落的世界價值。而以城市發展的名義,鄉村輕易就會蕩然無存,有統計每天約有20多個農村永遠消失。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古村落的消失,鄉村文化必將命不久矣!
快節奏的城市總是有意無意忽視傳統禮儀,在城市文化優越的灌輸下,鄉村也要臣服。網絡祭祀、微信拜年、旅行結婚、快餐預訂,方便快捷有了,也失去了親力親為過程中的人性滋潤,人際溫暖,年味的缺失,很大程度也是由于春節儀式的壓縮。
還有,鄉村戲曲,傳統體育,方言土語,少人問津,財政輸血式的保護,面對市場價值,傳播載體,表現形式都遠勝于鄉村的城市文化,也只有殘喘,難以續命。
特別是鄉村農業不僅是一種產業和生計,更是人際和諧、村莊格局、家族情感維持的主要文化動力,可是工業在經濟上一枝獨秀的價值讓其弊端掩藏的嚴嚴實實,幾被忽略,而農業缺錢,即遭白眼。
趕人上樓,盲目照搬城市小區的做法也不得不提,它毀滅性的摧毀傳統居住空間和人際交往模式,人際冷漠已經蔓延到鄉村,人人都在朋友圈曬著聚餐聚會場景,實則是孤寂的呻吟。這其中,不重視慈孝價值的城市文化,讓“百善孝為先”的鄉村美德,變成城市節日的商業噱頭和文化道具,少了孝,弱了德,不光鄉村,城市也深受此害。
最后是基于物質秩序的城市法治崩解了鄉村應有的精神德治。
城市,在國家體系中的地位優越,基于工業和商業的秩序和效率,法制和法治總體良好??此瞥晒Φ某鞘兄卫斫涷炌茝V到鄉村,便出現了以下效果。
源自西方城市商業發展進程中的法治型契約模式套在中國道德自治的鄉村地區,目前看來,出現了很多排異現象,適應性不佳,一個顯著的現象就是村民面對權益侵害時不是訴諸法律,而是走關系或者直接上訪。
在城市化的沖擊下,幾千年來鄉村既有的宗族自治,熟人社會的道德制約等的觀念、氛圍和基礎也已逐漸喪失,由此引發的性侵幼女、村干部霸占留守婦女、老人無人贍養餓死數日無人知曉等報道時常觸及耳目,這即是證明。
簡言之,村民財產權利、信訪言論權利、社會保障權利和公共參與權利,是否得到了基本實現?這些拷問著中國鄉村法治的效力究竟如何,單純跟隨城市的治理模式是否合理?
而原本鄉村德治的模式因與法治不相融合,不被重視,幾乎完全失去了平衡鄉村秩序的功能。法治無力,德治崩解,鄉村落魄,似乎到了骨髓。
中國城市,已是世界矚目,鄉村的落魄,危中有機,恰好說明中國的落后和希望都在鄉村。
為此,社會在發展,鄉村也要因勢而變,破繭成蝶!
未來的鄉村需要在借鑒城市優秀發展成果基礎上,挖掘鄉村本身的價值內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建立鄉村的發展評價機制,尤其要考慮產業升級和創新,從而與城市并駕齊驅,攜手共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游點想法(微信公眾號)2017-05-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