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涉農電商”作為產業轉型升級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是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基于實地訪談和文獻閱讀的質性研究方法,結合多個案例,遵循“點—線—面”的路徑,分析了“涉農電商”在農民、產業和農村層面的減貧機理。研究發現,“涉農電商”在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增收節支和提高自身能力,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產業鏈條,改善農村經濟結構、助推鄉村現代化和緩解留守兒童及老人等社會問題方面,有著顛覆性的作用與潛力。然而,在實踐中仍然存在著產品或服務的選擇難題、農民自身動力不足、物流成本高昂、信息化水平低和金融排斥四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土地產權;宗族;民主選舉;民主治理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經濟經過連續多年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后,逐步過渡到新常態階段。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逐步轉向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協同發展。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為55.8%,手機上網使用率為97.5%,農村網民占比27.0%。據阿里研究院統計,2017年全國有超過2100個淘寶村、240個淘寶鎮,其中,廣西、貴州、重慶、山西、陜西和新疆六省市及自治區,開始“生長”出淘寶村。2014年,電商扶貧首次被正式納入我國主流的扶貧政策和工作體系。2015年,“電子商務+扶貧”已經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這為農業現代化、“互聯網+”,尤其是“涉農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充分條件。電商作為新興的商務形式,是電子商務(E-commerce)的簡稱,廣義的電子商務是指使用各種電子工具從事商務活動,狹義的電子商務是指利用互聯網從事商務活動。而“涉農電商”是指由農民從事電商,產品來源于農業,或者電商業務的經營場所在農村的商務活動。
縱觀全國“涉農電商”的發展,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可將“涉農電商”分為資源型、區位型、產業型和主體驅動型四種類型。資源型“涉農電商”是指當地“涉農電商”的興起與競爭力優勢,主要在于當地的生態資源、土地資源等自然資源,吉林省通榆縣即屬于此類型。通榆地處北緯45度,屬天然弱堿倉,土地肥沃、工業污染少,2013年起發展電子商務,定位為貨源供應地;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吉林云飛鶴舞公司”在通榆注冊,專門負責原產地產品供應鏈的整合;杭州的常春藤公司負責分裝、倉儲、營銷和物流,創立了“三千禾”品牌,形成了經營雜糧等產品的產業鏈。區位型“涉農電商”是指當地“涉農電商”的興起與競爭力優勢,在于其地理及經濟區位,陜西省武功縣即屬于此類型。武功縣積極發揮自身的交通優勢,大力開展物流業務,降低物流成本,吸引了大批電商企業集聚,成為產品倉儲、分級、包裝、物流配送的中心;其商品原產地多在新疆和內蒙古,營銷中心在西安與杭州,形成了紅棗、核桃等產品完整的產業鏈。產業型“涉農電商”是指依托當地的傳統產業,利用互聯網拓展線上銷售,擴大市場份額,河北省清河縣即屬于此類型。清河縣依托原有的羊絨產業,向電商銷售轉型,產品遠銷海外,延長了產業鏈的銷售端。主體驅動型“涉農電商”是指當地“涉農電商”主要依托各類主體發展而來。例如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和貴州省威寧縣的電商主要因政府驅動發展起來的,湖北省建始縣電商主要通過服務商(湖北金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促成的,江蘇省睢寧縣沙集鎮電商主要因能人網商帶動起來的。
“涉農電商”作為撬動農村經濟的重要杠桿,是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戶收入水平,進而實現減貧目的的新型手段。根據林廣毅的分析,電商通過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和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創業機會,增加貧困主體收入,另外,網購使得農戶購買商品時更方便、更實惠、選擇性更多,節約時間、費用低且品質更優,貧困主體的實際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貧困主體有了更多的參與市場的機會、更多的學習交流機會和更多的與外界接觸機會。農村扶貧主體可以直接作用于貧困主體,也可以通過當地企業、當地產業或電商環境間接作用于貧困主體。汪向東認為,貧困主體的獲得感是電商減貧長效機制的核心基礎,而貧困主體的獲得感主要來源于產品尤其是農產品或服務的上行,在上行過程中,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正是電商所能解決的根本難題。農產品價格的過山車現象,表面看是供需失衡,實際上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分散的農戶由于受教育水平低,搜集信息的能力較弱,又缺乏即時有效的信息服務,所獲取的產品價格、產量等信息相對滯后,多是憑借經驗或跟隨周圍人,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比較被動,受市場風險的沖擊較大。電商使農民可以直接對接國內外大市場。近年來,農戶通過網上銷售產品,直接對接線上消費者,觸網能力顯著提升,獲取信息的能力也相應增加;且中間商不斷縮減,農民的定價地位上升,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企業與農民爭利的局面。農戶的收入不斷提高,參與“高端”產業就業的自豪感與自我獲得感顯著提升。
電商給貧困地區的農村帶來了彎道超車,成為新型增長極的機會。“涉農電商”的裂變式發展,挖掘了巨大的市場潛力,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為貧困地區農村的脫貧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農村成為“雙創”的重要基地,一些合作社、能人、返鄉務工人員和畢業大學生等群體,帶領家族或村民開始網上創業。這些均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盡管涌現出許多成功的案例,“涉農電商”的發展仍然受到農產品自身特點、農民意識、基礎設施、資金、技術、人才、組織以及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約。尤其在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特色不突出,貧困農民參與電商活動積極性低,而且存在小富即安,單打獨斗,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然而,物流、寬帶等基礎設施條件與電商發展規模是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不能等到所有的條件都到位,才開始發展電商。貧困地區除了具有資源環境方面的天然優勢,淳樸的鄉村文化、友好的熟人網絡、貧困戶的低時間成本,也都為電商的興起、發展和傳播奠定了基礎。貧困地區要主打特色創新,豐富金融形式,培養電商人才,加大扶貧與電子商務的結合,以電子商務引導產業扶貧開發。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本文側重從農戶、涉農產業鏈、農村的視角,遵循由點及線到面的路徑,結合案例,系統分析“涉農電商”減貧的機制,由此提出現階段電商減貧面臨的核心困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二、“涉農電商”減貧的實踐與機制
筆者團隊于2017年7月、9月分別至湖北省建始縣和陜西省武功縣,開展電商減貧訪談研究,搜集一手資料,并結合圖書、期刊等二手資料,分析電商減貧的實踐與機制。電商對于農民、產業鏈和農村的影響,可遵循點—線—面的路徑分析。不同利益主體相互交織,相互作用,以點帶線,以線促面,點線面相結合,最終使貧困主體通過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擴大銷售規模、增加就業機會,或者分享溢出效應,以不同形式達到增收、提高能力的目的,以實現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
(一)“涉農電商”減貧的“點”機制實踐
案例一:劉美榮,湖北省建始縣三里鄉槐坦村村長兼書記,依托當地“淘實惠”平臺,為本村農戶提供了網購渠道,同時創立了恩施州夢網飛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并開通了微店,與“好硒奇”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注冊“施味”品牌商標,將本村農戶的芋荷梗、富硒土豆、藥材等產品在網上銷售,年銷售額可達100萬元,惠及本村貧困戶81戶、貧困人口250人,是以銷帶產、以產促業、以業脫貧的典型案例。
案例二:陜西美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在淘寶(天貓)、京東等第三方平臺開設網店,2016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從事農產品網上營銷的電商企業。陜西美農在武功縣主要布局的是倉儲、分級、分裝、快遞包裹四大業務,吸納就業人員逾500人,其中80%是留守在家陪讀的家庭女性。雇員績效采取計件計時制,這些女雇員的月平均工資在2000~2800元之間,最高的每月可以達到4000元。
縱觀歷史,小農多處于利益分配微笑曲線的最低端,是提供初級產品的群體。職業層面,多從事農業,或做些小買賣,或外出務工,前兩種工作,根本上還是存在分散的小農對接大市場的矛盾,在信息、議價與風險規避層面,均處于弱勢地位,利益分配比例極低,受風險的沖擊較大;而城鎮化背景下的外出務工,他們多從事危險、出賣勞動力的工作,與留守農村的親人長期不得團聚,且有被拖欠工資的風險,收入水平也不高。
電商的出現,從根本上扭轉了這種局勢。在案例一中,能人劉美榮進行電商創業,享有定價主動權,隨著網銷規模的擴大,不僅給自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高收入,而且通過銷售倒逼了村內農產品的產業發展,帶動了本村農戶,尤其是貧困戶的就業參與,使那些貧困戶有了持續性的收入,并得以穩定脫貧。案例二中,由于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電商吸納了大批當地婦女的就業,這些婦女的收入甚至高于在外務工人員,一些貧困戶得以實現穩定脫貧。
如圖1所示,“涉農電商”減貧的“點”機制,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闡釋。第一是提高貧困主體的收入。由于電商及其服務業的發展,貧困主體可以通過開展網銷業務創業,賺取經營性收入;或者給網商或者其他相關服務商打工,獲得工資性收入;貧困主體也可以出租土地、房屋等資產給電商,賺取資產性收入。第二是提高貧困主體的實際收入水平,即在收入約束條件下,農戶可比以前消費更多更好的產品與服務,增加實際收入水平。貧困主體可以通過網購買到款式多樣且經濟實惠的服裝、家用電器、米面糧油等生活用品,也可以購買到比實體店便宜的化肥、農藥、農機具等生產用品,農戶結余下來的錢,就可以留作他用。另外,隨著美團、滴滴等服務的普及,貧困主體也逐步可以通過購買服務,享受電商帶來的生活便利性。第三是貧困主體通過接觸電商,學會了通過社交軟件與外界交流,通過網絡學習新知識,甚至有的學會了開網店,農戶有了更強的對接市場的能力、與外界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等。
綜上所述,農戶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一個個的“點”,只有這些“點”在現代化產業中實現就業或創業,中國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繼而實現中國夢。
(二)“涉農電商”減貧的“線”機制實踐
案例三:2006年前,江蘇省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是有名的“破爛村”,共1180戶,4849人,村民除了務農和外出務工,主要從事養豬、廢舊塑料回收加工,兩次金融危機后,村民收入水平急劇下降。2006年,在返鄉務工人員孫寒的帶領下,全村逐步步入發展家具網銷產業的階段。2010年全村網店數量超過2000家,從事網銷的農戶達600余戶,網銷額達3億元,利潤達5000萬元,貧困戶從2007年的189戶迅速下降到了2010年的22戶,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4970元提高到2010年的6760元,催生并形成了木材、物流、零配件、網上服務、電腦銷售和維修等成熟的上下游產業鏈。截至2010年,沙集鎮已有家具生產廠180余家、物流快遞企業15家、板材貼面廠6家、家具配件超市2家、網店專業服務商1家,2010年物流的快遞費用達3000萬元以上。東風村本村的勞動力(包括返鄉的勞動力)已不能滿足需求,需從外面招工,缺口高達1000多人。
受制于不便的地理位置、落后的交通狀況,以及認識的局限性,大部分的農村尤其是貧困村并沒有真正的產業。2011年8月,農業部公布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的名單,很多村子逐步發展為專業村,致力于通過產業開發減少貧困。然而有了產業,產品的銷路卻同樣棘手,且小農戶尤其是貧困戶的議價能力極低,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無法保障。另外,現階段仍有很多貧困村沒有產業支撐,進而可能更加貧困,與其他地區的差距更大,更加被邊緣化。
電商的發展,為上述困境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電商不僅可以使農戶對接全國甚至全球市場,增加銷售量,且能打破資源、地域的限制,在沒有特色產品的情況下,區域只要充分依托自身比較優勢,同樣能參與電商產業鏈,例如區位型“涉農電商”陜西武功縣的發展。
如圖2所示,在上游供應商、中游平臺及服務商、下游用戶的產業鏈中,“涉農電商”減貧的“線”機制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說明。第一,由于網絡市場的消費量巨大,且消費者只能通過照片了解產品信息,電商的這些特點倒逼上游供貨商的產品必須是規?;?、標準化的,否則交易難以達成,同時由于網絡市場的高度競爭性,產品必須不斷創新以提高附加值。而在產品規?;?、標準化、創新化的過程中,原有產業會不斷升級或者形成新產業,釋放大量的就業崗位。第二,電商的存在,大大削減了經銷商、批發商等中間商的數量,使得電商左手拉著供應商,右手拉著消費者,甚至電商供應商合二為一,使得產業鏈扁平化發展。在此過程中,農戶自己拿訂單,自己制定產品銷售價,且與供應商協商批發價時,有充分的話語權,在利益分配中,占有利地位。第三,電商不僅促進了產品可追溯體系的建立,而且使得定制化生產成為可能。與傳統交易不同,電商使得消費者的需求信息可以快速反饋到生產端,以實現私人定制,提升產品附加值;甚至電商可以通過預售的方式估計市場需求量,生產端根據電商的信息反饋有計劃地生產,庫存成本減少,對現金流的需求降低,市場風險也減少;且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追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監督產品質量安全,規避道德風險。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的附加值增加,隨之價格提高,貧困主體的收入會相應增加;且庫存、資金及廠房等成本、市場風險的降低,能夠提高農戶的實際收入;另外,規避道德風險的同時,市場交易會形成良性循環,農戶的長效脫貧機制得以實現。第四,隨著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會逐步形成產業集群,農村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會釋放更多的崗位,工資水平會相應增加,貧困主體穩定脫貧的可能性就更大。
在上述案例中,金融危機后,東風村傳統的養殖、收廢品產業瀕臨破產,隨后返鄉青年嘗試電商創業,他們找準產品定位,依托村里的木匠工藝,迅速在網上打開銷路。村民互相學習與模仿,家具網銷業加速擴散,他們抱團發展,當地政府及第三方為其提供支持服務,形成了木材生產、加工、零配件、物流、電信、銀行、銷售等縱向產業鏈,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從貧困戶數量和收入水平變化來看,東風村電商減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綜上,電商在提供對接大市場渠道、倒逼傳統產業轉型、擴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縱向集聚、主體集聚抱團發展等層面,有重要的引領及推動作用。電商產業鏈這條“線”,能夠將貧困主體這些“點”逐步融合進來,促使這些“點”在“線”的發展中不斷受益。
(三)“涉農電商”減貧的“面”機制實踐
案例四:一些電子商務專業村,在發展電子商務后,農戶收入水平均有大幅提高,例如,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白牛村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32萬元、廣東省揭陽市軍埔村增加了4萬元、江蘇省蘇州市消涇村增加了2萬元、江蘇省宿遷市周圈村增加了0.9萬元、江蘇省宿遷市堰下村增加了1.02萬元、山東省菏澤市丁樓村增加了0.66萬元、山東省濱州市灣頭村增加了0.6萬元;2015年,福建省龍巖市培斜村增加了0.61萬元。除了收入水平的提高,開展電子商務后,村民比較忙,吵架情況明顯減少,日常的談話也多圍繞網銷生意,村風更加和諧。軍埔村一些外出務工女性返鄉從事電商,兼顧了工作且回歸了家庭。然而,隨著村里網店同質化競爭的加劇,會導致村民之間的惡性競爭,例如惡意壓價、信任危機等。同時,參與、完全不參與電商的兩類人,在作息時間、作息空間上會形成兩級分化。傳統與現代的力量在對抗與融合中,形成一種混合狀態。農村一旦形成產業集聚的電子商務村,就會帶來巨大的外部溢出效應,“涉農電商”減貧的“面”機制,如圖3所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剖析。
第一,成熟的物流、產業鏈等電子商務生態環境,會給農戶帶來事業和生活上的積極的溢出效應。一方面,那些未從事電商的農戶若想進行網銷創業,可以依托現有的產業、物流、服務、培訓、電商協會等優勢,以非??斓乃俣绕鸩剑绻麑W習及創新能力較強,就能在極短的時間,趕上甚至超越先前的成功者,這是其他非電子商務專業村的農戶所不具有的客觀優勢。另一方面,非網銷村民尤其是老人、殘疾人、婦女等弱勢群體,不僅可以享受便利的物流、金融、網絡等服務,還可以參與上下游產業鏈獲取經營性、工資性或資產性收入,豐富收入來源。在上述案例中,農民的人均年純收入最少的增加了0.6萬元,最多的增加了4萬元,效應明顯。
第二,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滲透,會對鄉村治理有較強的正向影響效應,也會有一定的負向影響效應。一方面,一大批外出務工人員、畢業大學生返鄉進行創業或就業,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留守兒童、老人等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健康和受教育水平以及老人的健康狀況會有所好轉,可以緩解貧困的代際傳遞、因病致貧等問題;另外,隨著工作的忙碌,村民吵架、鬧矛盾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鄰里關系和治安情況更加和諧,這在東風村非常明顯;再者,隨著村莊名氣的增加,很多媒體、學者及其他農村干部參觀學習,會使村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加,村莊文化的認同感也逐步建立起來。這些正的外部溢出效應都與電商發展、電商減貧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由于同村網銷產品的同質化競爭激烈,村民之間可能存在不斷降價等惡意競爭的情況,甚至存在“賄賂”顧客以避免差評、代發空包裹等信任危機,這些行為大大影響了整個村莊甚至區域產品的網店信譽和村民之間的情感,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然而,只要通過積極引導,例如設立電商協會注重抱團發展,注冊品牌、制定規章制度鼓勵創新、豐富產品和服務種類,發揮規模經濟,這些消極的影響效應是能夠避免的。例如軍埔村電商協會的成立,上述消極現象出現的次數就比較少了。
第三,電商的滲透會分化村民的生活節奏。村內參與電商與未參與電商的人群在作息時間和作息空間方面,會發生明顯的分化。而這可以以民族文化、傳統節假日的方式,通過集體活動,增強兩個群體之間的交流,使其共同享受電商發展帶來的溢出效應。
綜上,電商在農村裂變式的發展,釋放了農村經濟的巨大潛力。電子商務專業村作為一個“面”,是在連“點”成“線”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而來的,這個“面”反過來又在更寬的維度上豐富了“點”和“線”的內涵,促進了“點”和“線”的成長。
(四)“涉農電商”減貧機制
“涉農電商”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種思路,其減貧機制主要有三個層面。
第一是農民受益層,即“點”機制。貧困農戶通過網店銷售農產品增收、通過電商購買生產生活資料降低生產和生活成本,通過網絡獲得大量農業生產信息和技術培訓資料,發布農村旅游和農家樂餐飲等信息獲得更多的市場參與機會、學習交流機會與外界接觸機會等能力。
第二是產業升級層,即“線”機制。某產品在入駐電商市場一段時間后,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一方面,電商會帶來中間商數量的大幅減少,產業鏈呈扁平化發展趨勢;另一方面,產業鏈上的分工會越來越細,產業鏈在縱向上會有不斷延伸加長的趨勢,對創新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產業鏈上的原料、配件、生產、加工、再加工、銷售、網絡服務商、電信服務商、物流服務商、金融機構等會不斷增加、集聚,為了生存,生產加工的實體公司、電子商務經營的龍頭企業、大戶、網商和專業協會等主體,只能不斷進行創新改革,進而實現轉型升級。隨著電子商務產業鏈的構建與優化,貧困戶會逐漸被吸引參與進來,實現完全或不完全就業,從而達到減貧目的。
第三是農村共享溢出效應層,即“面”機制。隨著農村電子商務裂變式的發展,農村的經濟、文化和治理層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商使農村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技術創新在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升。電商使現代化更加貼近鄉村生活。農村居民的消費方式、飲食方式、禮金方式和出行方式等生活內容發生重大改變,促進了農民的城鎮化。務工人員與大學生的返鄉電商創業或就業,客觀上緩解了農村老人兒童的留守問題,在養老與社會保障等鄉村治理層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村的所有居民,都能夠享受電商帶來的更加便捷的基礎設施服務、經濟增長、鄉村和諧等正的外部性。
總而言之,電商主要是通過降低農戶生產生活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減貧。
三、電商減貧的困境分析
貧困地區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在趕上信息化大浪潮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自身基礎薄弱與信息化發展要求較高之間的矛盾,簡言之,若利用好信息化發展電商,則農村經濟將獲得快速發展,否則,將會與那些發展快的區域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區域間的數字鴻溝也進一步增大。貧困地區發展電商的主要困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是農戶自身的觀念意識落后、動力不足。思想是行為的先決,農戶行為上對電商“避而遠之”,覺得離自己很遠。一方面是因為周圍缺少電商致富的案例,農戶在思想上對電商持有懷疑,所以保持觀望態度,等能看到別人“收益”的時候,才會產生“電商或可一試”的想法。另一方面,農戶對電腦、網銷等知識的陌生、匱乏,增加了農戶接受電商的難度,另外,自身受教育水平較低,周圍又缺少系統的培訓,大大增加了農戶與電商之間的距離。綜上,雖然農戶尤其是貧困戶,急需尋找致富門路,在被提醒電商能致富的前提下,依然會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觀念意識落后、動力不足。
二是交易產品或服務的選擇困難。一方面,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商是一種對接大市場的工具,與之前的工具相較而言,具有更高效、更便捷、信息更加對稱等特點,然而不能改變的是,這仍然是一種商業行為。商業行為更加注重市場需求什么,而非供給者有什么,有市場才有銷量,有銷量才可持續運行。另一方面,網貨要求有相應的產業支撐,對規?;藴驶榷加幸欢ㄒ?。對于單個農戶而言,自己生產供貨難度較大,需要依托當地產業或者通過網絡批發進貨,然而這些問題又對選擇銷售的商品增加一層難度。對于貧困地區而言,農戶如何在自身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是重要的難題。
三是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昂。首先,網貨相比于線下產品的優越性在于商品的全面性,電商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購買附近沒有的商品或服務,且同一款商品可選擇的種類多樣,提升了消費者的用戶體驗,而這是建立在便捷、可接受的物流成本的基礎上,然而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交通困難,更談不上物流的便捷與低成本。其次,網貨第二大競爭力在于價格優勢。因為網上市場競爭較激烈,沒有租房等成本,而線下存在高昂的租金,因而網上商品價格會相對低廉。然而,農村地區高昂的物流成本中和了部分價格優勢,甚至部分生鮮產品的價格高于線下。目前,農村電商兩方面優越性的發揮,均受制于高昂的物流成本。
四是信息化水平低。首先,信息高速公路不暢通。現階段,我國農村在網民占比、網速、網絡成本等方面與城鎮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其次,“信息不等式”的存在。即“有電腦≠用電腦≠用電腦得到經濟收益”,導致了信息化水平難以提高。信息化要與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同步,就必須解決硬件和軟件的雙層制約。
五是金融服務對農戶的排斥問題。通常情況下,貸款需要抵押,而農戶的土地、宅基地、房屋都無法作為抵押物。農戶缺少可以作為抵押的資產,被強制排斥于貸款的門檻之外。而電商經營過程中,從產品生產投入、收購、物流等環節,均可能會存在資金短缺問題,而農戶無法使用金融服務,這是制約農戶發展、擴大規模的重要原因。
四、討論與建議
在四化同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本文遵循“點—線—面”的路徑,結合四個案例,從農戶、涉農產業鏈、農村三個層面,分析了貧困縣電商減貧的機理與邏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貧困縣發展電商的五個困境:農戶觀念落后與自生動力不足問題、產品或服務的選擇困難、物流成本高昂、信息化水平低和金融服務對農戶排斥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幾方面的政策建議。
首先,針對農戶的觀念落后與自身動力不足的問題,可采取兩類措施。一方面,要加大信息化,尤其是針對電商的宣傳,讓農戶有一定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與農戶的切實需求結合,達到農戶參與后能學習到切實有用的技能,不能只做不切合實際的宣傳。另外,要制定一些相關的優惠政策,例如物流成本補貼,電商創業補貼,務工人員、畢業生返鄉就業補貼、培訓補貼等,即通過優惠政策刺激當地電商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開展持續、系統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訓不能是一次性的,培訓機構和當地應該建立長久、持續性的培訓機制,可考慮當地或者臨近的、對口的大學與村子結成對子,形成技能幫扶、精準扶智。另外,培訓的內容應當是經過充分調研的、與農戶需求切實相符的,可以考慮交給第三方開展并組織系統性的職業培訓,讓有意參與電商產業鏈的農戶的人力資本能得到提升。
其次,針對交易產品或服務的選擇困難問題,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考慮。第一層面,摸底當地具有產業基礎的產品,尤其是特色產品或工藝服務,優先選擇產業鏈較為成熟或者容易規?;囊粋€或多個產品服務,作為網貨備選;第二層面,通過充分的網上市場調研,從第一層面中選擇合適的產品或工藝作為網貨,進而開始線下的孵化問題。例如,可以通過與相關旅游公司合作,將本地的青山綠水等旅游資源作為商品,吸引游客來消費。需要注意的是,不一定以本村農戶開網店的方式銷售該產品服務,可以將線上的銷售營銷打包交給專業的電商平臺,自身僅僅作為網商的供貨源,能把貨源的標準化、規模化、多樣化等業務做精做細,也是非常成功的模式。電商減貧的含義不僅僅是開網店致富,而是要以創新的思維與方式,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參與到電商產業鏈環節中,從而增加農戶收入,增加農民的獲得感。
然后,物流成本高昂的解決方案,一方面,目前在開展的公路鐵路網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是根本性的解決措施,國家應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尤其是深度貧困山區、偏遠地區;另一方面,在政策優惠方面,應根據不同區域物流價格,有側重地對交易進行物流補貼,以緩解現階段貧困地區物流成本高昂導致產品價格過高、缺乏競爭力的現象。另外,在物流站的布局層面,對于深入到極度偏遠山區的站點,可根據業務量給予適當的業務補貼。在區域物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時,采取適當的補貼進行調節熨平,是較為可行的方案。
再者,針對信息化水平低的問題,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網絡的大力度普及十分有必要。在已經普及的區域,鼓勵技術創新使資費下調,在沒有網絡的地方,大力普及寬帶。另一方面,要增加農戶使用寬帶、智能手機的培訓,力爭讓每戶農戶家里至少有1人能上網、會使用智能手機。另外,通過開展多樣化的網絡經濟,利用電商、互聯網獲取收益,以提高網絡的有效利用率。推進網絡的普及度、使用率、收益率,需要根據當地的信息化水平,有步驟、有差異開展,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止步不前。
最后,金融排斥問題是與農村土地確權、土地房屋抵押緊密相連的,通過這些改革的深入,農戶有了抵押的資本,就可以解決一部分貸款難的問題。然而,現階段銀行在面臨農戶的征信等問題時比較棘手??梢钥紤]降低金融門檻,鼓勵創新,讓第三方機構進入農村金融領域。例如市場上已出現的全產業鏈金融服務公司,因其業務對象較為單一,有大量的時間從建立農戶的征信開始,為農戶提供從生產到銷售,從貸款到保險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務。當然,隨著門檻的降低,會有更多的創新金融機構加入“三農”,政府要做的就是充當監督者與服務者。
作者簡介:聶鳳英,女,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熊雪, 女,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博士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