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趙俊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帶有恩賜心態

[ 作者:趙俊臣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0-08 錄入:王惠敏 ]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有的地方有的人把自己執行黨中央決策做的具體工作看成是對農民的“恩賜”、“救濟”、“關照”、“指引”、“領導”。這是一種很錯誤的心態和行為。

那么,用恩賜心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什么是錯誤的?

第一,恩賜心態錯在沒有看到我國的農民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

世界多數國家工業化現代化都曾經歷過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階段,中國也不例外,不過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為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做的貢獻時間特別漫長、數量特別巨大。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大農民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前,農民不僅要交農業稅、各種提留,每年還要做義務工,政府建辦公大樓,城里修路建大橋等公共實施,農民卻要自帶干糧無償地去干那些繁重的體力活。特別是我們通過計劃體制下的定價權,低價定量收購農業產品,將大部分農產品作為“公糧”上繳,讓農民以巨大的利益犧牲,來支撐城鎮居民享受比農民高得多的生活,并支撐著國家的工業化戰略。據中國人民大學嚴瑞珍等教授研究計算,改革開放前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壓低農產品價格),農業(農民)向工業(城市)補貼累計超過8000億元。這種貢獻這種貢獻當時被稱作“愛國”行為,改革開放后不少學者稱之為“對農民的剝奪”。在這種體制下,農民種糧、種棉、種油籽、養豬等,必須完成計劃任務,計劃外的才是他們的。公糧是無償的,定購糧的價格也只夠成本,糧食是絕對不能流動的,誰敢賣糧就是違法,所得的錢不但要沒收,而且要遭受處罰,甚至挨批挨斗。所以,即使農民想節省一些糧食換錢,也只有虧本賣給國家。可以說,計劃經濟年代是農民無償地養活了城市人。

趙樹凱在最近一篇批評人民公社體制的文章中指出,改革開放初期,萬里在大別山區農民家里,看到十幾歲的姑娘、60來歲的老漢沒有褲子穿。他淚流滿面,羞愧不已,說:“我們對不起農民。”在滁縣與農村干部座談,針對“包產到組破壞人民公社體制”的指責,萬里說:“如果天堂吃不上飯,穿不上褲子,那么誰愿意去?”從1958年8月中央決定在全國建立人民公社,到1983年10月中央通知廢除人民公社,人民公社體制形式上存續二十五年。在漫 漫歷史長河中,二十五年只是瞬間。但是,對于身處其中的農民而言卻也漫長,折磨了整整一代人。中國農民忍受了貧苦和壓抑,有些人甚至沒有熬過這個體制造成的大饑荒,成為這個體制的“生命成本”。

對此,我有切身體會。1960年我上中學,生產隊克扣我的口糧,我被餓成了浮腫。那時我們歷史課老師曾對我們說,中國歷史上有個規矩,凡是大災之年,政府都要開倉放糧,賑濟饑民,嚴重的地區還要開設賑災粥棚,粥的標準是插筷子不倒。那時我們同學餓得都盼著哪里有粥棚,讓我們喝一碗粥,盼呀盼,始終沒有盼到。后來才知道,那時政府糧倉里沒有多少糧食,供應城里人尚且不夠,哪里顧得上農村饑民?!

改革開放后,我們延續農業補貼工業、農村補貼城市、農民補貼城里人的政策安排。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投入”總課題組曾經做過估計:僅1979~1994年的16年間,我們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大約取得了15000億元收入,同期農業稅收入為1755億元,財政支農支出3769億元,政府提取農業剩余凈額為12986億元,平均每年從農業部門流出的資金凈額達811億元。另據資料顯示,從1980年代初到2003年底,這種剪刀差已累計高達2.5萬億元。

現在國家國力強大了,長期來對農民的貢獻該給與回報了,回報的方式之一就是實施鄉村振興。有的學者把這種回報稱之為“償還欠帳”,也很有道理。

第二,恩賜心態沒有看到現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是整個國家建設的大局需要。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有明確論述,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進一步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具體化為“六個是”:一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二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三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四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五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六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

學者們也對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進行了闡釋,雖然由于各個學者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強調的重點各異,但是共同點在于都認為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農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鴻溝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仍是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最大結構性問題,“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就是真實寫照。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一個新的旗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是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之一,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陳文勝還認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中國時代難題的戰略選擇,從根本上改變了鄉村從屬于城市的現實,必然要求在城鎮化進程中決不能忽視鄉村的中心地位和城鄉關系的平等地位,

第三,恩賜的心態錯在沒有看到現代國家必須平等對待農民的慣例。

凡是到過發達國家的人都會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即現代發達國家已經基本消除了城鄉差別,鄉村環境優美,農業高度發達,農民享受與城市里人一樣甚至較高的待遇。之所以做到這一點,源于尊重農民,尊重弱者,政府補貼,政策傾斜,社會支持。

第四,恩賜心態錯在沒有看到鄉村振興是補齊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的需要。

由于多種原因,多年來我們在發展中對農業重視不夠,對農民關心不夠,以致形成了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增強群眾獲得感和適應發展階段的關系,要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補齊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農村發展和民生的短板。

對此,張維迎論證說,發達國家會不計成本地為弱者付出。他們懂得,決定一個水桶容量的,不是長板而是短板;評價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判斷標準不是強者的高度,而是弱者的地位。為弱者付出,這首先意味著成本收益完全不成比例的金錢付出,這是社會強者為弱者買單。反之,過度追求金錢效益,由弱者為強者買單,則是社會不發達的表征。為弱者付出還意味著整個社會的精神升華。

第五,恩賜心態暗藏著試圖暗地里利用職權謀私腐敗。

一些人之所以抱著恩賜心態,最根本的在于他們腦子里盤算著利用手中的一點權力謀私。他們表面上打著為人民服務的幌子,暗地里大搞權錢交易,重復過去“批項目”、“審投資”、“搞試點”的傳統做法;有的智庫人員抱著恩賜的心態“為農民請命”,以為是他把某些項目“列上規劃”,沒有他,項目休想“列上去”;有的規劃人員抱著恩賜的心態到基層調研,以列上項目做“誘餌”,要求轄區黨政機構破格接待迎來送往,暗送好處。

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以平等對待農民為前提,讓農民公平地享受本該是他們應得的待遇,共同分享改革帶來的紅利,共同分享現代化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中文丝袜点击进入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另类一区 | 亚洲精品免费福利网站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 | 日韩欧美中文久久精品人人爽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