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王曉紅:以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 作者:王曉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2-24 錄入:王惠敏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最大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總書記講,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解決這兩大主要矛盾的總“開關”。然而,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走一條高質量發展道路,要以高質量發展來助推鄉村的全面振興,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農村。主要表現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農村人才匱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農村民生領域欠賬較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國情農情,統籌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一、高質量發展要著眼于農民全面發展

農民全面發展事關重大,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書記今年4月10日在亞洲博鰲論壇上講,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它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使我們的國民經濟方方面面成就巨大。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相對滯后。農業是短板,農村是短腿,這是中央的判斷,也是現實的事實所在。從民生的角度來講,農民發展不充分,有四個非常鮮明的表現。

第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在不斷擴張。改革開放之前的1978年,農民人均收入134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343元。到了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316元,農民收入達到13412元,城鄉收入差距1978年是1∶2.56,到了2017年是1∶2.71。再觀察一下最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兩者收入差距擴張的趨勢令人擔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歷史最高點在2009年,是1∶3.33。隨后的5年時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每年縮小0.1個位數,2015年、2016年分別只有0.01個位數。換句話講,從1∶3.33,下降到1∶3.32,再下降到1∶3.31,到2015年是1∶2.73,2016年是1∶2.72,到了2017年是1∶2.71,按照這個速度,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1∶1,甚至1∶1.2將是個非常漫長的時期。因此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在擴張。

第二,截至2017年,中國還有3046萬貧困人口。按照2010年計算的標準,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納入貧困線。到了2017年,人均收入低于2900元或者3000元納入貧困線。相對于全國其他地區或者相對于全國居民收入水平來看,這個標準應該是偏低的標準。換句話講,政府消除貧困后更要關注后扶貧時代的返貧問題。

第三,從農民生活生產條件來看,農民全面發展與城鎮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2016年國家統計局第三次農業普查表明:現在全國48%的農村家庭沒有廁所,或者只有旱廁;26%的農村家庭生活垃圾沒有得到集中處理;82%的農村家庭生活污水隨意排放,農村的自來水覆蓋目前僅僅為78%左右。即便是通水的農戶家庭,52%的自來水沒有經過凈化處理; 44%的農村地區,農民現在的能源結構是柴火、茅草、稻稈、玉米稈、小麥稈。從生產生活條件來看,農民全面發展距離甚大。

第四,社會事業發展方面,教育、醫療救助、民生保障這三大問題,與城市居民相比,差距也非常明顯。

這四個方面表現出來的農民全面發展與城鎮的距離就是總書記反復強調的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民發展不充分的癥結所在。所以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總書記明確要求,鄉村振興要讓億萬農民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怎么樣按照總書記的要求,通過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二、高質量發展要著眼于質量優先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之一,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切實提升農業農村發展的質量效益,實現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

其一,要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顯著改變幾億農民生產生活面貌,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客觀需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解決好“物”的問題,又要解決好“人”的問題;既要繼續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又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特別是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其二,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要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將提升農村人力資本質量與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結合起來,通過完善農村發展的要素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更好地提升農業農村發展的質量、效率和競爭力。

其三,要提升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把維護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高質量發展要著眼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有鮮明的目標導向,又有鮮明的問題導向。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一方面,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另一方面,農民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城鄉差距依然較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未來,要繼續瞄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引導支持力度,促進農業降成本、提效率。

四、高質量發展要著眼于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當前,我國已到了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性階段。徹底打破城鄉二次結構,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是實現鄉村振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要按照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在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的基礎上,加強城鄉功能連接,深化城鄉專業化分工,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以鄉村振興化解城鄉二次元體制機制矛盾,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一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二要注意積極發揮相關發展規劃對鄉村振興的戰略導向作用;三要加強統籌城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能力建設的支持;四要加強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發展城市企業、城市產業對農村企業、農村產業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要把培育城鄉有機結合、融合互動的產業體系放在重要位置,努力營造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五、高質量發展要著眼于培育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動能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沒有產業支撐,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就沒有了依托,農民增收只能是一句空話。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來抓,在人、錢、地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全面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不斷增強鄉村產業振興的動力和活力。

做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的文章。鄉村產業振興,首先一定是農業振興。現在和將來,農業都是大有可為的產業。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放到突出位置,大力發展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和鄉村服務業,完善鄉鎮科技特派員和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打造一批科技型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切實提高農業的供給質量、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特別是要走綠色安全高質量的路子,加強源頭治理,健全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監管體系,加快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畜牧業綠色發展,打造一批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

做好工商資本和人才“上山下鄉”的文章。鄉村振興要靠人才、靠資源。各類人才特別是年輕人回歸鄉村、服務鄉村,工商資本從城市流向農村,是產業振興的根本動力,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標志。鄉村產業振興靠政府包打天下是做不起來的,必須要充分發揮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隨著農村吸引力越來越強、發展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到農村度假、休閑、養生、養老、創業,工商資本和人才“上山下鄉”的意愿越來越強烈。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充分發揮農村的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人才優勢,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在農村的延伸,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引導工商資本下鄉支持農業、帶動農民,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新鄉賢、退伍軍人、外出農民工等回歸農村,培養造就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努力在鄉村形成人才、資本、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對于工商資本下鄉,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加強引導,明確下鄉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設立必要的“防火墻”,防止跑馬圈地、脫離農業、把農民擠出去,防止侵害農村集體產權、侵犯農民利益。

做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文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所在。2017年有些沿海發達省份的一產占比只有3.9%,如果僅僅就農業抓鄉村產業,或者簡單移植城市二三產業,是抓不出產業振興的。只有立足本鄉本土資源優勢,不斷延伸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鄉村產業振興才會有廣闊的空間、無限的可能。要充分挖掘農業的功能和鄉村的價值,讓鄉村產業插上互聯網和科技的翅膀,大力發展休閑觀光、娛樂體驗、養生養老產業、農村電商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鄉村從主要“賣產品”,向更多“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轉變。

做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文章。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的主線,也是農村產業振興的關鍵所在。要積極深化農村產權和土地制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和宅基地“三權分置”,進一步激活農村土地經營權,盤活農村閑置廢棄農房和閑置宅基地,進一步打通要素流入農村的通道。特別是要發揮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牽引作用,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六、高質量發展重在建設美麗鄉村

對照鄉村振興戰略對美麗鄉村建設提出的新要求,重整行裝再出發,大力實施大花園建設行動計劃,全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像打造藝術品一樣來打造鄉村,讓鄉村不僅干凈,又充滿溫度、各具韻味、富有活力。

更加注重鄉村特色。鄉村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才有生命力,才有競爭力。搞鄉村建設,一定不要把傳承記憶的東西給破壞了,把自己的特色給弄沒了。有些鄉村由于存在自然差異性,必然帶來村莊的多樣性,每一個鄉村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鄉村的自然環境、鄉土文化、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把保持原有村居風貌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在獨一無二的特色上做文章,努力讓每一個鄉村都散發自己的獨特味道。

更加注重環境治理。美好環境是個“易碎品”,治理難,鞏固更難。對于治水拆違,必須加強、不能削弱,必須持續推進、不能停滯不前。要以高水平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三年行動為抓手,大力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深化農村“廁所革命”“垃圾革命”,鞏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消除劣V類水成果,全面打贏治危拆違攻堅戰,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全域推進“鄉村治理”工作,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付之東流。各地要扎實開展存量違建清零“回頭看”工作,堅決杜絕新增違法建筑的產生,尤其是關注村級留用地、臨時建筑、工業小區、城郊接合部等新增違建,做到有危必治、有違必拆、即查即治。

更加注重鄉風文明。鄉村振興,必須堅持既“富口袋”、也“富腦袋”,既塑形、也鑄魂。建設現代鄉村文明,不是傳統農耕文明的簡單回歸,更不是重拾封建糟粕,而是要對傳統鄉村文明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農村優秀傳統美德中有很多好的東西,比如孝老愛親、扶危濟困、勤讀力耕、誠實守信等,在鄉村都是高度認可、代代相傳的。要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傳承好鄉村傳統文化、農耕文化、習俗文化、禮節文化,建設現代鄉村文明。要全面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在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之間劃出一條線,告訴群眾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對的,特別是要堅決反對不承擔養老責任等異化行為。充分發揮農村文化禮堂作用,吸引村民多走進文化禮堂。

更加注重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歸根到底是為了讓農民群眾生活得更好。我國農村大部分鄉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欠賬還比較多,突出體現在:對交通主干道建設投入比較多,對遍布鄉村的交通“毛細血管”的維護還不到位,鄉村信息等基礎設施還比較滯后,在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方面差距就更明顯了。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公共服務下鄉,特別是高水平建設“四好農村路”,改造提升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認真辦好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民生實事,努力使鄉村具有與城市一樣的吸引力、讓農民享有與市民一樣的品質生活。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把飯碗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部署。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推動科技創新導向的轉變和工作重心的調整,集聚科技、產業、金融、資本等各類創新要素,著力開展關鍵技術創新、生態循環模式創建、典型示范引領、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和體制機制創新,顯著提升科技對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支撐水平,有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支撐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

作者系中國經濟時報社社長助理、國研經濟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高級經濟師、高級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8-12-2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自拍制服丝袜 | 亚洲日韩r级在线观看 | 精品偷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AV | 亚洲精品国产五月综合网 | 色综合久久综合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