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前沿對話|④堅守種業安全底線補齊特色種養體系與農業技術短板

[ 作者:陳文勝?王文強?陸福興?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8-08 錄入:王惠敏 ]

堅守戰略底線補齊鄉村振興七大短板

——陳文勝三農前沿問題對話

即將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范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明確要求,表明黨中央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堅定決心。農業農村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石,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中央的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地方的相關工作迅速鋪開,全國上下掀起了鄉村振興的熱潮。那么,當前農業農村有哪些短板?對此,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農辦專家委員陳文勝,湖南省社科院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智庫團隊首席專家、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文強,湖南省社科院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陸福興博士進行了對話。這是其中之一,欲知后文如何,且待連載分解。

四、堅守種業安全底線補齊特色種養體系與農業技術短板

陳文勝:農業既是一個古老的產業,也是一個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發生前沿變化的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就是農業現代化的一種前沿趨勢,正是由于農業技術形態的不斷演化,才形成了不同歷史階段的農業。而由科技創新而引發的每一次種子革命,都造就了農業質的飛躍。回顧中國歷史進程,正是由于是小麥、玉米、土豆、紅薯等品種的引入,對中國農業發展的飛躍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種子作為農業生產的源頭,是推動農產品產量與質量不斷演進的內在動力,不僅決定著農產品的品質和效益,而且決定著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無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芯片。所以,就有一句這樣的名言: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特別是對于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國來說,更是事關中國農業效益和糧食安全這樣民族命脈的國之重器。袁隆平院士就反復強調:“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強大的國家。”

根據黃崎專著《中國種子》一書的相關數據,2013年全球種子市場價值達481億美元,其中美國種子市場價值最大,為129億美元,占全球種子市場的27%;中國排名第二,為105億美元,占全球種子市場的22%。到2020年,全球種子市場價值預計將達到721億美元。同時,國際種子市場的壟斷趨勢日益明顯,2013年世界前十強種子公司市場集中度超過55%,僅孟山都一家公司的國際種子市場占有率就高達21%。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是種子需求大國,常年用種量125億公斤,市場規模高達650億元,并向超千億元規模邁進。然而,除水稻、玉米、小麥、棉花種子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外,中國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依賴進口;其中美國是中國最大的種子供應國,進口數量占中國種子進口總量的60%。如果放任種子市場被國外控制,人口大國的“咽喉”就隨時有可能被扼住,這足以讓所有中國人警惕。

當今世界科技的競爭,主要是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三大前沿科技,其中種子技術是生物技術競爭的核心。而各國農業科學家大都熱衷于轉基因種子,培育常規種子的已經越來越少,原生態的種子加快走向滅絕。我不是一個農業科學家,對自然科學領域沒有話語權,但對人類自身生命健康與未來發展有可能帶來的風險應該有起碼的質疑權力。在中國農業科學發展的進程中,瘦肉精曾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記得我在鄉鎮工作時,根據農業部門的紅頭文件在農村全面推廣瘦肉精,湖南全省基本上普及。后來逐漸發現瘦肉精對生命健康帶來的危害與隱患,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又一次被消解。因此,我不得不質疑轉基因農產品對人類生命健康的危害性:一是災難如何制止不可知。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一種技術和方案能中止轉基因災害,或恢復原來的物種。二是不可逆轉性。一旦發生生物災難,對人類毀滅性的打擊是覆蓋性的,而生命無法逆轉。三是本身的變異不可知。對轉基因帶來的危害特別是災難,會不會變異無法預測,對食物鏈及其生殖鏈的會不會造成危害不可知,因為沒有人能對今后百年間甚至50年后的人類遺傳帶來怎樣的影響無法實證。

我記得中國鄉村發現網轉發過安徽省政府劉奇先生的《一粒種子可以繁榮一個時代》一文,他就進行了比較分析,一是常規種子可以連續種植三到四年,而雜交種子、轉基因種子只能種植一年。二是常規種子種得好產量并不一定低于雜交種子、轉基因種子,且農藥、化肥施用量可降低20%,更重要的是常規種子具有延續性、原生態性,具有綠色食品的天然品質。三是制種為種子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壟斷利潤,使農民特別是廣大的中國小農戶受到難以擺脫的市場控制。我認為,帶來的生命健康風險和糧食安全風險更不可低估。因為只有大自然的選擇才是符合生命規律,也才是最科學的;只有大自然的物種多樣性才能確保人與自然的永續發展。如果逆天而行,一旦受到毀滅性打擊導致物種鏈崩潰,物種變異就成為了人類的掘墓者,人類末日即將來臨。我絕不是危言聳聽:如果放任雜交種子、轉基因種子統治世界,聽任原生態的種子基因消亡,這是大自然物種的悲哀,更是我們人類自身的悲哀。

陸福興:種業安全相對應的是種業危機,種業危機是農業的源頭風險。種業危機是一國種子產業被別國控制而產生的產業安全危機,是影響深遠、危害重大的生物資源危機,最終會導致危機國經濟崩潰政治動蕩民不聊生。種子猶如農業的“芯片”,沒有自己的種子,就會漸漸喪失農業產業的控制權,淪為國際農業的附庸。中國種業盡管還沒有達到危機,但是,就像一把高懸在國人頭上的利劍,令人膽戰心驚。

其一是種業市場被國外種業巨頭占領,民族種業危機逐漸嚴重。作為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中國理當成為世界種業大國,才能確保農業安全。但是,中國種業國際競爭力與大國地位極不相稱,目前的種業狀況卻令人不安。據統計,2013年全球種業十強企業占全球種子市場的70%,僅孟山都一家公司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就高達21%;中國種業前十強只占國內份額的13%,不到國際份額的1%。除主糧種業外,我國2016年蔬菜種子和花卉種子市場上,外資企業已經占據了60%以上,主糧的玉米種業也逐漸被攻陷。數據顯示,2013年在國內種業市場中,本土企業市場份額僅占20%左右,其余80%的國內市場份額被外資企業瓜分。目前國內種子市場上,甜菜種子95%是外國品種,向日葵中的食葵大約有60%是國外品種。

其二是土品種被遺棄,農產品品種品質多樣性風險日漸迫近。隨著生物育種技術的不斷創新,大量新品種被培育出來,新品種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比土品種好,抗蟲、抗病等性能提高,因而新品種得到了農民的廣泛種植。但與此同時,傳統品種逐漸被新品種替代,特別是地方品種大量被農民拋棄,農民大面積種植同一品種,導致了農業品種多樣性銳減,致使大量原生態土種子逐漸消失。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2年全球已有22%的家畜品種面臨滅絕,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到2020年人類將喪失2000個左右的家禽家畜土品種。與此同時,一些土品種被洋品種雜交,也失去了土品種的純正基因。人類通過科學技術的人為干預,新品種農產品品質的豐富性和天然性降低,傳統物種的獨特口味逐漸遺失。例如,過去美味的鄉村土豬、土雞基本絕種。

其三是土品種被遺棄,農產品品種品質多樣性風險不容忽視。隨著生物育種技術的不斷創新,大量新品種被培育出來,新品種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比土品種好,抗蟲、抗病等性能提高,因而新品種得到了農民的廣泛種植。但與此同時,傳統品種逐漸被新品種替代,特別是地方品種大量被農民拋棄,農民大面積種植同一品種,導致了農業品種多樣性銳減,致使大量原生態土種子逐漸消失。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2年全球已有22%的家畜品種面臨滅絕,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到2020年人類將喪失2000個左右的家禽家畜土品種。與此同時,一些土品種被洋品種雜交,也失去了土品種的純正基因。人類通過科學技術的人為干預,新品種農產品品質的豐富性和天然性降低,傳統物種的獨特口味逐漸遺失。例如,過去美味的鄉村土豬、土雞基本絕種。

王文強:種子是農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種業安全事關國家農產品安全。眾所周知,我國既是種質資源大國,也種子需求大國,在我國農業對外開放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種業不斷向我國種業領域滲透,企圖形成對我國種業的控制態勢,對我國農業生產的主導權構成了巨大威脅。盡管近年來國內種業發展步伐加快,但在長期的以產量為導向的技術創新路徑中,傳承與創新未能有機結合,民族種業發展仍然任重道遠。當前,我國正處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時期,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加強對民族種業特別是地方特色品種的保護與創新,確保種業安全與國家農產品安全,無疑是農業現代化的一條重要底線。

在當前的農業生產體系中,地方特色的優質品種資源越來越少,關于地方種質資源流失的報道也時有出現。在我們湖南,過去家家戶戶都養的土豬、土雞、土鴨,現在基本上被所謂的“洋豬”“洋雞”“洋鴨”所替代。傳統的蔬菜種子銷聲匿跡,農戶種蔬菜都不留種(留的種沒有用),需要時只能到市場上去買,買回來的種子到底好不好,農戶自己心里都沒有譜,只有吃的時候才知道。水果也是速生品種,過去幾年才掛果的,現在一年掛果,吃個新鮮還可以,但無法讓人“回味”。這是過去片面追求農產品高產量的結果,使地方特色種養體系受到了破壞。傳統的地方特色品種往往是經過長期的優選、改良沉淀積累下來的優質品種,但在盲目引進國外品種、大力培育高產量雜交品種的同時,卻在逐漸淘汰,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我國人多地少,且地域自然條件差異大,歷經數千年形成的特色種養體系是我國農產品供給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的基礎,地方特色品種資源的持續減少無疑對特色種養體系形成了明顯的沖擊,因而。無論對國家農業現代化還是對于國際農業競爭都是一種巨大的風險。我國地方農產品品種豐富多元,并與地方文化相融相生,是我國農業的基石,是最寶貴的財富。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隨著農產品市場消費結構的轉型,地方“土特產”已經成為市場追捧的對象,傳承創新地方特色品種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種養體系,應該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工作、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導方向,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任務來抓。

陸福興:農業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不足,存在農產品國際貿易壁壘風險。當前,農業技術不僅是美國和歐盟等產生國際貿易摩擦的一個主要因素,還是引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糾紛的導火索。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紛紛在農業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領域進行戰略布局,大力支持國內農業公司在全球進行技術的市場侵占和貿易擴張,他們以知識產權為武器,對世界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進行壟斷和控制,企圖控制人類糧食安全、生命健康、能源安全的主動權。

當前,我國農業技術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現代農業技術的核心技術——農業生物技術發展還比發達國家落后很多,盡管有一些前沿領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是與我國的農業大國地位根本不相稱。如轉基因技術,我國盡管是世界上能夠參與研究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也擁有一些自主知識產權,但目前90%以上的基因技術知識產權都掌握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手中。當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生物技術公司大量涌進我國,通過獨資、合資等方式占領中國生物技術市場,利用我國豐富的生物技術資源實施生物技術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控制,我國盡管名義上是合資并控股,但核心技術不在我們手里,在農業生物技術上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

知識產權是高新技術貿易保護的核心,我國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不能擔當重任。知識產權作為WTO協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的重要規則和貿易戰的核心手段。推進國家農業技術發展,維護國家農產品國際貿易權益,都必須依靠知識產權制度。眾所周知,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起步晚,保護體制不完善。我國加入WTO的談判中,最關鍵和最難的是農業保護的談判,而實質上就是農業知識產權上的讓步和犧牲。未來的農業產業都將建立在生物技術的基礎之上,只有擁有核心生物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國家才能在農業現代化的國際競爭中不會受制于人。因此,防范農業技術風險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本文由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標題為編者所加,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閱讀:

前沿對話|①堅守農產品數量保障底線補齊糧食安全短板

前沿對話|②堅守農產品質量保障底線補齊食品安全短板

前沿對話|③堅守城鎮化底線補齊農民工市民化短板

前沿對話|④堅守種業安全底線補齊特色種養體系與農業技術短板

前沿對話|⑤堅守民族傳統美德底線補齊文化與道德短板

前沿對話|⑥堅守綠色發展底線補齊鄉村生態環境短板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在线a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二区 |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 亚洲中文另类婷婷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