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戰略底線補齊鄉村振興七大短板
——陳文勝三農前沿問題對話
即將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范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明確要求,表明黨中央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堅定決心。農業農村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石,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中央的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地方的相關工作迅速鋪開,全國上下掀起了鄉村振興的熱潮。那么,當前農業農村有哪些短板?對此,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農辦專家委員陳文勝,湖南省社科院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智庫團隊首席專家、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王文強,湖南省社科院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陸福興博士進行了對話。這是其中之一,欲知后文如何,且待連載分解。
二、堅守農產品質量保障底線補齊食品安全短板
陳文勝:中國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拐點,也就是從過去全力解決溫飽到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轉軌。中國幾千年一直強調以農為本,就是糧食的問題。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中國人曾經最大的夢想就是吃白米飯,因為在那糧食短缺的時代,很難有干凈的白米飯吃,沒想到好的生活來的這么快,豐富多彩的農產品任你挑選,湖南的大米、東北的玉米居然成為賣不出去的庫存。
但農業的生產模式沒有發生相應變革,生產沒有滿足市場的需要,有很多農產品都是從國外進口。在基層調研時發現,連農民自己都吃什么泰國大米,雖大多是假冒偽劣,但說明了什么?說明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活要求發生了重大變革,消費結構出現了高、中、低端的消費分化,即使是生產糧食的農民消費都在向高品質需求轉變,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后生活方式的變革。不是產量越多越好,因為賣不出去就會傷害農民的利益。農業發展需要加快以數量保障農產品供給上升到品種和質量保障的大轉型,農業生產的數量導向要向質量導向轉變,政府的行政導向要向市場導向轉變。
而農業生產不像工業生產,工業生產對象一般是無機物或結束了生命的有機物,而農業生產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動進行的生產,單純依靠現代科技生產農產品,與在自然條件下生產的農產品是完全不同的品質和味道。一個農產品一旦生產出來,無論是加工水平再高,還是營銷手段、“互聯網+”再好,也無法改變農產品的品質。就像再好的廚師,也沒有辦法把養雞場里飼料喂的雞加工成鄉下原生態土雞那樣的美味。因此,農業發展不僅僅是要遵循經濟規律,而且更要遵循生命規律、自然規律。因為農業是一個特殊產業,對氣候、水質、土壤等生態環境的要求很高,那些品質優良、獨具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是特定地域的產物,什么樣的地域生態環境決定著生產什么樣品質的農產品。橘在淮南生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像龍井茶到湖南來種就不是龍井茶了,東北大米品種在湖南種出來絕對是不一樣的味道。
在工業化的進程中,發展方式的變異給農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土壤地表流失,土地品質退化,化學污染嚴重,加上基因改造工程,直接影響農作物營養價值,并使農產品安全受到威脅,造成對人類健康的極大隱憂。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首位獲得醫學諾貝爾獎的卡奈爾就已提醒世人:“日常供應的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已大不如前。食物雖然保持了原來的外形,但受大量生產的影響,品質已變。化學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產量,卻無法補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響到食物的營養價值。”今天,已經越來越感到生活的趣味性下降、沒有飲食味、沒有純潔無污染的食物。利用無土栽培或化肥等生產的食品與自然條件下生產的食品完全不同的品質和味道,餐桌上的美味消失了。
醫學研究表明,現代很多疾病起源于飲食與生活的不正常。在日本的一些地區,人們發現引發糖尿病的因素之一竟然是食用含硝酸鹽過量的蔬菜。經研究,蔬菜中高濃度的硝酸鹽來源于大量對蔬菜施用氮肥以及溫室蔬菜催生栽培法所造成的光合作用不充分形成的硝酸鹽殘留。農藥污染對農作物和人類的危害更為嚴重,某些化學性質穩定的農藥,在環境中半衰期長,不易分解消失,其毒性可通過食物鏈濃縮積累。人類投放到環境中的化學制品,有不少對動物和人類有致癌作用。由于農藥的長期使用,使一些昆蟲產生了抗藥性,造成使用量越來越大,但藥效卻在降低。蟲害不能根除,反而又加重了對環境和食品的污染,給人類造成很大的危害。還有養殖業中激素的濫用,轉基因食品的不斷推廣,被社會質疑為是導致中國青年低受孕率的直接原因。所以,農產品生產不僅要依靠科技提高產量,更要靠科技提高質量,必須明確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
所以,農產品生產不僅要產量,還要質量。否則,不用說農業發展會出大問題,鄉村振興戰略都會出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鄉村振興最關鍵的是產業興旺,最突出的問題是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偏低。中國的農業發展到今天,可以認為,農產品不是生產不出來的問題,而是賣不出去的問題。農產品質量問題的根源是什么?一是農民沒有生產綠色食品積極性,因為高質量農產品生產成本遠高于低質量農產品生產成本,而成本比例未能反映價格價格比例;二是消費者不了解綠色食品的生產過程,即使是綠色食品也缺乏品質認同,因而銷售不暢,價位不高;三是品牌造假成本遠低于造真成本;四是中國缺乏日本那樣強烈保護小農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安全憂患意識;五是政府主管部門僅進行生產數量和市場品牌的統計管理,未能對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全過程實行有效監控,沒有建立從生產到加工、到市場全過程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
針對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3月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此就成為中國農業改革的主攻方向,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主線。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發布時,我就發文認為,如果農產品的品牌化特別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品牌化沒有成功的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就失敗了。因此,大宗農產品要品牌化,高、中、低端的農產品都要品牌化,要走品牌化、品質化的道路。特色農產品要高端化,因為特色農產品是獨特的稀缺資源。科技創新要綠色化,不僅要產量,更要質量。要全面進行全國縣域的農業土壤普查以及相應的傳統優質農產品品種普查,弄清楚每個縣域到底適合種養什么及其哪些品種,全面建立優化區域品種結構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讓那些傳統的區域品牌、品種得到保護和發展。讓那些低端的劣質的逐漸淘汰。社會化服務要規模化,因為農業現代化不僅是耕地的規模化,更是裝備的現代化。在湖南人均只有七、八分地,那么小的規模通過社會化服務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所以,社會服務規模化是小農戶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關鍵,也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關鍵。
陸福興:現代農業技術可以按照人們的意愿和需要創造全新的生物新品種,農業新技術不斷大量應用到農產品的生產、儲存、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農產品品種不斷被改良,但農產品也隱含著健康風險。
其一是激素催長和藥品保鮮引發農產品健康隱患。隨著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的食物鏈也被日益“藥品化”,餐桌上很多食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產品而是生化品。據專家稱,瓜果使用激素可以增產20%以上。目前,我國已取得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有近40種,主要在瓜果、蔬菜及棉花、小麥等作物上使用。不少蔬菜、水果在生長過程中使用催熟劑、膨大劑、生長激素、防腐劑等增產增效、縮短生長時間、保質保鮮,有的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甚至用上十幾種生化藥劑,渾身是藥。2017年,農業部曝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中有8個是關于不正當生化藥物的謠言,其向社會公布的九個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典型案例中,有7例是關于生化藥物非法使用的,這些激素和藥物的濫用,引發了人們很多新的疾病風險。
其二是轉基因農產品的不確定性安全風險。轉基因抗蟲抗草、適用生物化肥農藥,還耐機器采摘和長期儲存,農產品轉基因商業化的誘惑對于種植者越來越大。據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17 年,全球范圍內共有102 種轉基因作物被批準商業化,涉及 65 個品種。當前我國允許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水稻、玉米正在試驗之中;但我國允許進口的轉基因農產品有十多種,其中包括大豆和玉米,由于大豆和玉米作為飼料或加工原料運用廣泛,導致人們對相關農產品和加工產品均存在“轉基因恐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還需要時間檢驗和科學證明,但如何防范這種不確定性安全風險是農業技術創新的難題和使命。
(本文由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標題為編者所加,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閱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