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孔祥斌:制止耕地“非農化” 須提升協同治理能力

[ 作者:孔祥斌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12-23 錄入:朱燁 ]

提高耕地保護協同治理能力,亟須從國家職能部門、地方政府、基層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耕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多方發力,完善法律制度,加強橫縱協同,激發農民微觀保護動力,落實好國家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強化監督管理,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耕地保護是我國基本國策之一,耕地資源安全是14億人生存的基礎,是糧食安全的前提,是國家穩定的基石。但是,近年來耕地“非農化”行為愈演愈烈,導致耕地空間被逼近紅線臨界,嚴重威脅國家耕地資源安全和糧食安全。追根溯源,耕地“非農化”與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認識水平和管理能力緊密聯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耕地保護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效能,是國家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必須分析“非農化”產生和發展的動力機制,剖析“非農化”的實質和根源,探索提升耕地保護協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路徑,從而筑牢我國耕地資源安全防線。

深刻剖析耕地“非農化”的根源

地方政府對生態文明的片面理解是耕地“非農化”的根本原因。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治理上升到生態文明的高度。但一些地方政府對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存在片面理解,認為增加城市綠地,提高森林覆蓋率,搞城市景觀建設,就是生態文明。為此,大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在永久基本農田上大興土木,建造各種生態景觀工程。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誤導下,企業侵占永久基本農田,從事草坪、林木生產,進一步加重了耕地“非農化”趨勢。相關管理部門制定政策缺乏協調是耕地“非農化”的主要原因。國家職能部門在出臺耕地相關政策時缺乏有效協同,是導致耕地“非農化”主要原因。有關部門對生態文明建設與治理缺乏深刻理解,簡單將提高林木覆蓋率作為實現生態文明的政策抓手,因此對地方政府下達了提高區域森林覆蓋率的指標要求。在一些地區特別是平原區,土地利用高度集約,缺少增加林木的空間,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為了完成上級下達任務指標要求,通過指標層層分解的方法,在國道、省道乃至縣級公路兩側,擅自拓寬林木寬度,侵占永久基本農田。“非農化”處罰主體不明確,致使相關法律和政策流于形式。地方各級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是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者、管理者和監督者。在《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管理條例》中,對“占用基本農田建窯、建房、建墳、挖砂、采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從事其他活動破壞基本農田,毀壞種植條件的”有明確的經濟處罰和刑事處罰規定,但處罰主體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范圍模糊,具體實踐難以落實。在地方政府追求政績、形象工程和部門政策不協調面前,執法檢查蒼白無力,導致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流于形式。耕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在耕地保護中處于責任缺失狀態。按照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耕地屬于農民集體所有”。農民集體本應是耕地保護的第一道防線,而承包到戶的農民應是第二道防線。但在實踐中,農民集體組織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中幾乎沒有實際作為;農民過度追求耕地上的經濟效益,施用大量的化肥、農藥等,甚至種植速生桉、速生楊等破壞耕作層的林木,造成耕地質量下降,嚴重威脅耕地生態,耕地保護的前端防線失守,直接導致耕地“非農化”。因此,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提高耕地保護協同治理能力,亟須從國家職能部門、地方政府、基層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耕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多方發力,完善法律制度,加強橫縱協同,激發農民微觀保護動力,落實好國家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全面提升國家耕地保護治理能力

全面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的思想本質內涵。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因此,不能將生態文明建設理解片面化、表面化、教條化,更不能將生態文明簡單理解為植樹造林,興建景觀工程。完善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法律建設。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需要加強相關法制建設,需要進一步明確耕地“非農化”處罰主體。只有明確處罰主體,才能保障各級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職能,才能將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地生根,切實保護好耕地資源。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需要部門之間做好政策協同。國家有關部門在對耕地資源功能認知方面要提高認識,目標一致。在制定相關政策過程中,要相互銜接,避免出現部門之間政策“打架”現象。2018年,國家為了切實實現生態文明戰略的偉大部署,對國家相關部門職能關系進行了系統整合。自然資源部實施對耕地、草地、林地等自然資源的統一管理。因此,更需要實施“山水林田湖統一管理”,對有關政策進行有效銜接,保障地方能夠依法依規落實上級相關政策。提升土地擁有者和使用者的耕地保護動力。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由于勞動力成本和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而糧食價格基本穩定,直接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嚴重受挫,從而出現了耕地利用上的“非糧化”和“邊際化”問題,甚至導致在一些丘陵山區出現耕地撂荒的現象,農民耕地保護缺乏動力和激勵機制。“產糧大縣,財政小縣”已經成為糧食主產區普遍的問題。就目前的耕地種糧效益來看,只有東北的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協調度比較高,這也是東北黑土地成為耕地中“大熊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國家層面上,亟須建立縱橫結合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提高農民耕地保護動力,提升耕地保護的微觀動力。提升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在耕地“非農化”監管與預警管理能力。耕地保護,不僅要應對長期以來的建設占用,落實占補平衡的挑戰,還面臨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邊際化”以及“撂荒”等多種耕地結構性和功能性退化的挑戰。為此,迫切需要提升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監管與預警水平。自然資源管理不僅要實現“天、地、空”一體化的監測與預警技術現代化能力,還要提升耕地保護現代協同治理能力。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年第1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 香蕉97超级碰碰碰视频 | 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 | 亚洲日韩高清aⅴ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精品在线专区 | 亚洲午夜AV电影免费在线 | 一区本道在线一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