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嚴曉輝:農業現代化的價值與發展

[ 作者:嚴曉輝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4-11 錄入:王惠敏 ]

原題:農業現代化:誰的價值?誰的發展?

2012年5月,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業經濟水平比美國落后約100年,農業現代化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的一塊短板。《報告》分析說,美國農業生產率是中國的90多倍,日本和法國為中國的100多倍。專家建議逐步取消戶籍制度,加快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報告》編者稱,他們是對1700-2008年近300年的世界農業現代化140多個指標進行分析以后得出的結論,并歸納了“世界農業現代化的兩個階段和六次浪潮”,認為中國目前的農業現代化水品,僅僅處在第二到第三個階段。

作為一個農業從業者,從小生活在農村,修讀是農業大學,畢業從事農村建設工作,看到這樣一份如此“權威”的報告,著實吃驚不小。現代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路徑,中國農業的發展不是只有照搬西方的現代化一條道路可以走,農業不僅僅是作為第一產業的簡單生產功能;在中國,農業解決了大量的農村人口就業,長時間地維持了農村地區的生活保障和社會穩定,單一的以城市化、工業化和解放勞動力為唯一目標的這種發展主義思路,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何謂農業現代化

《報告》所指的農業現代化,主要是使用工業化、現代科技、產業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的經濟水平。從這個定義出發,該報告設定了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框架:兩大階段,六大浪潮。具體見下表。

嚴曉輝:農業現代化的價值與發展(圖1)

    在該表中反映出來的第一階段的農業現代化屬于歷史歸納,而第二階段則屬于現狀和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在歷史部分,農業現代化的評價參數是已經確認的,即從十八世紀中晚期開始,至二十世紀中期的綠色革命。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農業尚處在化學化、水利化的過程當中,離電氣化、專業化、工業化都還有一定距離,以此標準來衡量,中國農業確實要落后西方農業至少一個世紀。

但是,從報告預測的農業現代化第四次浪潮,即:生態化、信息化、知識化、國際化、多樣化等標準來看,中國農業的當前狀況卻未必顯得如此落后。首先,在中國的大量偏遠地區,傳統農業,即不依賴石油燃料以及機械的人力密集型農業仍然占有極大比例,其傳統小農的生態化、多樣化并未完全受到破壞,而保留下來的傳統耕作知識保證了土地生產力。中國農業在沒有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同時,已經具備了第二次現代化的基礎,一方面,這這個趨勢是西方工業化農業生產模式對自身的反思,另一方面,則說明了所謂的“現代農業”無法取代“傳統農業”的價值。西方在經歷了一條直線型的農業現代化過程走到今天,與未完成這一直線過程的中國混合式農業(傳統與現代夾雜)殊途同歸,即是說,中國農業本來就已經具備生態化、多樣化和傳統知識化的未來特征,正是報告預測的西方農業現代化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報告同時卻認為中國農業要放棄當前的生產方式,走向已經出現嚴重生態問題和安全問題“現代化”模式。因此,已經被西方開始拋棄的工業化、標準化階段,并不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方向。

《報告》預測的農業現代化第五次與第六次浪潮,并沒有提供這兩個未來趨勢做出預測的理論依據。在《世界農業現代化的基本事實》這一章中,充滿各種數據與表格,卻并未提供給他人判斷的基礎。如果說現階段(第四階段)生態化、信息化、知識化、國際化、多樣化是可把握的事實,那么第五階段的精準化、優質化、智能化、工程化、多樣化,以及第六階段的工廠化、訂單化、自然化、多樣卻無從談起,尤其是第六階段的工廠化和自然化,顯然是自相矛盾的,至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一線從業者,筆者無法茍同這樣的判斷或預測。而即便我們同意這個標準,那么第六階段的自然化、多樣化卻仍是傳統農業的主要優勢,如此看來,所謂的農業現代化,不過是西方的農業發展走了一個大圈圈,再繞回來一半,而中國農業尚未開始繞圈,卻要邯鄲學步,再花一百年時間去繞這個圈圈。

傳統農業的多功能性

一個國家的發展策略,應該正視本國國情,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它國的發展模式。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農業的國家之一,近代以來,尤其是新中國以后,由于歷史和資源條件變遷,農業生產方式逐漸產生了變化,人地關系緊張。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中國耕地總面積約為18.26億畝,農業人口約6.9億,農業從業人口約4.2億,正是這種小農戶密集化的多樣種植方式,使得的小農經濟不得不趨向于“內卷化”(黃宗智,1986),使得有限的土地,解決了大量的農村就業,因此,中國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P.293),也普遍高于世界其他國家。土地作為農村人口的生活保障,減輕了國家在扶貧、養老等各方面的壓力,依靠農業生產解決農戶自身的糧食消費,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糧食加工和運輸的環境負擔。以家庭為單元的小型農業種植方式,將農業生產和生活廢棄物結合起來,形成小的生態循環,減少了化學農資的使用,在土地保育和水資源保護方面起到積極意義。高密度的人工種植和小規模的耕作方式,減少了機械的使用的石油的浪費,在節能減排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從《報告》的分析框架可以看出,給中國農業扣上“落后”的帽子,是中國專家們對國情不了解,對中國農業沒有信心的充分表現。中國用18億畝耕地,吸納了4億多人就業,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在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由于農業生產方式的彈性變化,中國每次發生經濟危機時,都是通過向農村和農業“轉嫁”來化解危機的(溫鐵軍,2012)。同時,充分的勞動力投入,在土地涵養、生態保育、資源節約、社會穩定和文化傳承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在現有國情下,是非常有效的社會保障方式。在中國,人均可耕不足一畝,即使現在每年進口大批糧食,單位面積養活的人口數還是遠遠超于美國的,這種綜合產出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指標就能比擬的。

實際上,早在200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已經明確提出“發展內在地具有多功能性的現代農業”的戰略指導,況且,現代化農業的各種問題,包括石油消耗、土地污染、水資源浪費、食物安全等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2008年的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小型的、生態型的農業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這種趨勢下,簡單談經濟指標和現代化水平,恐怕早已經過時了。

勞動生產率以犧牲就業為代價

《報告》重點強調了中國農業經濟水平,如果按照農業增加值比例、農業勞動力比例和農業勞動生產率3項指標進行計算,截至2008年,中國農業經濟水平與英國相差約150年,與美國相差108年。研究者采用“木桶原理,認為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戰略要點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是重中之重,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是關鍵所在。為了這個目標,研究者預計,到2050年之前,中國農業勞動力比例將從40%下降到3%,農業勞動力總數將從3.1億下降到0.31億,大約有2.8億農業勞動力需要轉移。(P.206)

勞動生產率低,不是因為中國沒有現代技術條件,而是我們人口數量龐多的基本國情下的必然狀況。日本有95%的人在城市,只有不到600萬的農業人口,依然沒有實現農業現代化,還是維持小農經濟,并且需要依賴大量的農業補貼。在資源總量有限的情況下,參與分配的人多了,每個人分配到的數量自然就少了,如果一部分人要增加分配,必然意味著其他人的分配減少,我們不正視國情,卻一味向西方模式看齊。美國依靠對印第安人的血腥屠殺,搶占了他們的土地和森林,強行占據他們的家園,毫無人道地過上“富足”的生活,中國已經跨過了通過對外掠奪積累工業化的階段,只能通過對內、對農業剝削,獲取原始積累。就為了一個片面意義上的效率,要剝削90%的農民的生存權利,將他們從土地上趕走,這是多么荒謬的邏輯!前文提到,農業除了生產功能,在保障就業、土地涵養,生態保育,資源節約和社會穩定和文化傳承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小型生態農業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農民充分就業,而充分就業是也是西方公認的經濟政策目標的首要目標。2011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0%,而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城市登記失業率已經達到4.1%,還未達到西方經濟學認為的充分就業的標準,同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水資源短缺、交通堵塞、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城市問題已經日益凸顯,再增加2.8億,城市化率將達到70%以上,城市根本無法吸納如此龐大的就業人群,社會問題將更加嚴重。城市化,現代化,曾經讓一部分人過上了好日子,因此也讓很多人建立了美好的“城市夢”,2008年的美國危機,2011年至今的歐洲危機,已經充分顯現出城市化的泡沫,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放棄城市,重歸田園,尋求簡單真實的生活,我們的專家們還在給中國締造城市夢,還讓人們相信未來城市更美好!這個邏輯和本文第一章論述的農業現代化階段的路經是一樣的錯誤邏輯:當歐洲國家城市問題爆發,失業率不斷提升的時候,我們還在繼續強調城市化,不斷增加城市人口。

“中國模式”的本質是發展主義

綜合分析《報告》的研究方法,其實是徹底的發展主義思路。“發展主義”是以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為代表的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關于拉丁美洲和其它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張。認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心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依附這些中心,屬于它們的外圍。中心經濟的多樣化決定外圍經濟的單一化和不平衡地畸形發展,因此,必須進行國際經濟關系的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外圍”國家的工業化,使其提高到“中心”國家的水平。發展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其基本原理,是以經濟增長為目標、以資本主義作為經濟發展方式,保持開放的國際貿易,維持獨立的經濟主權。持發展主義的觀點的國家堅持認為自身可以進入發達國家的“中心”行列,同時發展“外圍”國家為本國經濟服務,認為“落后”地區若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可以慢慢追上發達國家(許寶強:2000)。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無論如何包裝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如何標榜“中國模式”,其實都沒有走出發展主義的發展邏輯。因為無論是工業化、城市化還是農業現代化,都逃避不了以資本主義經濟指標的為參照的衡量標準。

發展主義的模式,在拉美等地施行了幾十年之后,負面效果已經顯現出來,拉美地區不但沒有一個國家躋身“中心”國家行列,反而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它是“遇難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發展主義也讓很多國家失去了方向,這種很多地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資源都已經喪失,拉美地區已經成為全球反抗資本主義最猛烈的地區之一。

雖然《報告》中很多分析也表達了有關多樣化的發展思路和因地制宜的觀點,但都是主要觀點之外的細微補充,無法掩飾《報告》作者將“發展主義”作為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唯一路徑的立意。

結語:發展是為了人民的幸福

發展主義是國家意識形態層面的發展邏輯,發展主義不等同于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發展。人類發展與可行能力視角的理論奠基人阿瑪蒂亞·森認為:“發展的目的在于人本身,是使人更有可行能力去追求他們自己認為是有價值的生活。發展是涉及經濟、政治、社會、價值觀念等眾多方面的一個綜合過程,它意味著消除貧困、人身束縛、各種歧視壓迫、缺泛法治權利和社會保障的狀況,從而提高人們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的能力”。因此,中國農業的發展,應該本著尊重農民,重視農民生計的原則實行改革,以農民利益,生活保障為出發點,尊重國情,尊重傳統農耕文化,探索適合中國不同地區農村狀況的發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現代化,加劇城市和農村的二元結構,將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另外,中國的發展,需要扭轉發展主義的思路,而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正是一個良好的突破口,要讓中國農業,走上一條良性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鄉村建設研究 鄉村建設研究鄉鄉xtsf z長鄉村鄉村建設研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一 |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开 | 中文字幕丝袜精品久久 | 亚洲香蕉综合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 尤物久久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