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縣域電商趨勢、機遇與挑戰
縣域經濟互聯網 ,這個命題在2015年被強勢炒作、催熟、引爆,的確已經讓政府干部、企業家切實感受到這已經是不得不干的身邊事。無論是政策紅利,還是資本推動,亦或是草根創新倒逼,在這一輪的“上山下鄉”中,各類戰術與新現象讓人眼花繚亂。該如何認識縣域電商面臨的趨勢、挑戰和機遇呢?
趨勢:電商不再是趨勢
“電子商務是個趨勢”,這是時下的干部或者企業負責人對于互聯網 表達的一個共識。但是電子商務真的是個“趨勢”嗎?
互聯網普及應用,特別是農村電商的投入建設,使得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普及應用已經成為普惠技術、基礎應用。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生活、生產以及貿易方式,正對整個縣域經濟產生變化。
浙江省在2013年啟動全省的“電商換市”工作,在啟動大會上提出,電子商務對社會經濟最大的作用在三個方面:一是提高了經濟的運行效率,貿易結構中無用的信息、服務中介被更高效的信息商務手段替代;二是指導社會生產,互聯網的數據沉淀以及互動方式,解決產能過剩與指導生產;三是促進社會誠信文明建設,新商業的流通體系讓社會評價體系權重提升,公眾參與社會管理自我結構調整的能力加強。
如果說“電商換市”是對電子商務在經濟工作的先行策略,互聯網 則是讓更多的社會主體與互聯網社會賦能的方式、方法有了想象與實踐的指引。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一度是淘寶網上最大的店主,因為高院把司法拍賣搬到了互聯網上,實施電子商務的新載體,“淘寶司法拍賣”的統計數據顯示,浙江省在2014年網拍率達到93%,拍賣成交率高達89%,比傳統委托拍賣提升19%;成交拍品平均溢價率高達42%,比傳統委托拍賣提升25%。
“電子商務的概念”即將消失!業內專家的前沿觀點正一步一步被實踐,我們看到以電子商務為引領的互聯網 ,正在融入各個方面,所以再說“電子商務是趨勢”,實際上已經落后了。
2015年歲末,淘寶大學縣長電商研修班開班已一周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淘寶大學已經成功舉辦40期研修班,聘任了65名縣域電商專家學者,覆蓋了全國7個大區,26個省份,193個地級市,598個縣級市,培訓1572名縣長學員。在這些縣長的通識課程里面,互聯網與區域經濟的關系、人才、政策機制、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區域公共品牌構建成為新的社會經濟發展關注要點,而“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 農業”、“互聯網 旅游”成為縣域產業新的個性模塊與實施側重。甚至在課程研發的討論上,專家們還提出了“縣域大數據”更為前沿的觀點。
所以,從單純的電子商務,到互聯網 ,以及從純粹的市場交易行為,轉變為一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行為,這些都關乎到互聯網的新的民生賦能、區域經濟的二次定位發展、百姓就業創業、縣域品牌的打造等等,電子商務成為互聯網 激活的重要手段。
機遇:需求側倒逼供給
在一次縣域電商發展座談調研中,一位領導的話很典型:“做了這么多年工作,被互聯網 一加不知道工作怎么干了;做了這么多年的生意,被互聯網 一加也不知道生意這么做了”。這說明,互聯網 下沉到縣域的產業中,已經與互聯網經濟發生眾多的交集與“反應”。
馬云在亞布力論壇上這樣描述:“其實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中心,改變自己適應別人。供給側的改變,不僅僅是對企業,還是對政府,政府如果改變自己的流程,改變自己的工作去真正適應社會發展,企業也一定是這樣。我們今天原來的模式是B2C,企業自己的想象,我認為客戶需要什么,我想象市場要什么,生產出東西去找市場,而未來的變革是消費需要什么,按需定制,但規模柔性化定制,必須要改革自己去適應未來,而不是改變別人適應自己。其實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麥肯錫公司曾經公布過一組調查數據,發現60%的的電子商務交易數據是原有消費能力渠道的變化,還有40%的電子商務交易數據是因為有了新渠道,信息與服務對稱了之后再新產生的消費。
誰能在面臨全國或全球的新交易關系中,做好自己的改變,也就擁有了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經濟發展主動性與速度。阿里巴巴集團官方公布過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的“順逆差”,在2013年的數據中,“逆差王”是貴州省,為1:20,也就是貴州的朋友在電子商務的事兒上,是產生了1塊錢銷售額的同時,花出去了20塊錢。許多中西部或者偏遠縣市領導認為,這是浙江、北京、廣州等地方在“搶錢”,“不公平”,可是在上一輪工業經濟時代這些地方也是被邊緣化的。
所以,在新商貿結構的調整中,也給到各地新的縣域經濟發展機遇,應該也是縣域電商在廣大領導面前的魅力之一。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是西北電商第一大縣,“武功模式”被廣為推廣,有人說武功的模式就是農特產電子商務創業園,那其實只是一個表象而已。武功縣縣長張小平幾年前開始發展當地農產品電商發展,但是發現本地各種基礎很薄弱,產品、人才、硬件、物流沒啥強項的,那么怎么辦呢?
通過調研,他發現,雖然在西部但是新疆和甘肅的大部分產品要走向全國,必須在西安或成都中轉,降低快遞物流成本。于是乎,張縣長就規劃了園區,到新疆等地招商聚集電子商務產業,如今當地的園區已經有產業規模,形成了新的產業生態,比如當地的快遞首重已經降到了3元,有了淘寶大學的人才服務機構,目前還正在籌備紙箱廠。試想這位張縣長,如果僅僅是盯著當地地里的農產品做文章,而不是在整個互聯網經濟的大格局下去看縣域電商定位,怎么可能有此發展?
去年12月底在浙江省麗水市召開的第三屆淘寶村高峰論壇上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的淘寶村已經從14年的222個增長到780個,許多的農村基層產業在互聯網的催化劑下,通過電子商務迎來第二村。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是個簡易衣柜的淘寶村,這個產業是怎么來的?這個村原來就是一個家具產業的生產集聚地,一位年青人返鄉創業,與父親商議是不是可以制作簡易衣柜網絡銷售,就這一帶動一發不可收拾。河北省的清河縣則是整體產業轉移,整個羊毛衫市場的產業資源出現網絡化,一個縣有幾萬個淘寶店,螞蟻軍團讓“鄂爾多斯”等大象在互聯網上都感到“害怕”。
基于互聯網發展,對農產品新的貿易形態,也給出了新的機會,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微商”、社群營銷的出現,讓非標化的農產品在電子商務渠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從年初的櫻桃一直到年度的獼猴桃、蘋果,一大批的農產品微商得到了成功實踐。
面對縣域電子商務,特別是農村電子商務,確實還只是基礎設施投入階段,所以各界需要一點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不用特別“焦慮”,相信隨著“物流、信息流、交易流”的打通,必然會有更多的市場創新來成功證明。因為,鏈接的速度越快,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就越高,這是肯定的。
挑戰:新問題的新機制
去年的縣域電商,很熱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所以今年開春,商務部在央視發聲,認為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縣的政策性資金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目前的縣域電商,幾個“怪相”表現尤為突出。
一是違背市場規律,完全政績導向。出現一批開業即門庭冷落的電商園,裝修豪華、設施先進,但是沒有人氣,主要原因是沒有“市”,先造“場”。
二是錢不敢用,花不出去。電子商務的基礎項目,包括人才、農產品電商、物流,與政府財政體系之前的政策性給予形式差異較大,資金沒有參考依據和出處條款。
三是成為政策福利,稀里糊涂地用。根據指引政策,把資金安排到“類似”的農產品商貿城、電商平臺等機構,成了包裝項目資金池,操作起來換湯不換藥,縣域農村電商沒有起色。
從國家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方向上看,政策資金使用有明確的方向:用于支持農村物流體系配送的建設、支持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以及支持農產品進城和有關設施設備的改造三個方面。但是到底哪些是政府需要掏錢的呢?戰術上是如何規劃?首先,我認為政府提供的是一種公共服務,服務是為了彌補目前市場的空缺或者基礎設施的短缺。
2015年在和很多縣域交流農村電商發展問題時我發現,許多縣域的物流成本是首重15-20元,網商幾乎沒有。我的建議是:首先把物流、快遞業主召集一起,研討為什么成本這么高?如何可以降低?政府可以做什么?不然,縣域的產品再好,做再多的基礎培訓也很難見成效。
幾個方面值得關注:“人”、“貨”、“渠道”
縣域農村電商人才是核心主體。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是大家的共識,但是,注意是“人才培養”,不是“電商培訓”,培訓只是其中一個實施載體和形式。
首先要梳理出縣域電商的關鍵角色:政府主管領導、產品供應商、網商、服務商都在哪里?他們在推進一個縣域的農村電商中是一個“團隊組合”,他們都需要觀念、方法、技能上的掌握,才可以相互配合,僅僅培訓開網店的創業人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單兵作戰而已。
其次是人才政策的制訂,要吸引人,無非是“名”和“利”,沒有沒將電商人才的吸引納入到縣域人才的體系中制訂與考慮。再是整體縣域電商氛圍的營造,我給很多縣長發展縣域電商的建議“不但要花錢,還要花時間”。比如麗水市遂昌縣的農村電商氛圍非常好,但是你可知道當地縣里的網商年會,有四個副縣長上臺與網商同臺K歌,使得當地的年輕人都覺得做電商非常榮耀,值得努力投入。
農產品上行是縣域領導最為關心的,電子商務渠道“貨”不止是當地最出名的特產。很多縣域的產品,或者確切說還是農作物,那是無法進入電子商務渠道銷售的,也是無法滿足顧客需求進行溢價的。縣域農產品面對新的銷售機遇,公共品牌的建設、產品的文創包裝成為上行的前置條件,在一個縣域,很難由個體企業來完成。其次是貨品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沒有互聯網屬性的流通信任依據,是非標化的痛點,溯源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亦是當務之急。
“渠道”指的不是線上銷售平臺,互聯網的廣域鏈接已經可以讓各地無縫共用各種適合自己的平臺,我認為是線下的綜合支撐“渠道”,為電子商務新的商貿流通結構實現屬地的高效對接,這也是未來縣域農村電商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從下行來看,縣到鎮、鎮到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還有諸多堵塞,整合當地的縣鄉班車、現有的配送資源都是目前常見的解決方式,資金的引導是較好的杠桿與凝聚作用。從上行來看,縣域農產品倉儲、配送中心,生鮮還涉及到的冷庫、冷鏈是難點及資源消耗的節點,建議可以引導現有的農產品流通企業進行改建,提升新功能滿足未來的市場需求,對于一個縣域也是解決“賣的出”、“運不出”、“出去了”、“爛掉了”的電商實踐困局的根本。
搞明白哪些事是構建縣域農村電商發展的要素,是找到“刀刃”的前提,其次,就是如何把財政資金有效地、符合機制地花出去。
目前在各個縣域實施成效較為明顯的,是服務外包的形式。明確縣域農村電商的進程、要點及公共服務范疇后,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招募有運營能力的市場主體來應標,完成各個步驟需要的建設與服務工作,只有為目標“買單”,資金才會物有所值。當然,前提還是縣域主管部門與領導,對于縣域電商的整體目標、任務分解有清晰的認識,不然“刀刃”可能成了“刀背”。
作者系麗水市農村電商服務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電商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