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要求更加緊迫,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順應時代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展望
■ 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 農業結構性失衡局面有所改觀
■ 農業綠色化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顯著提升
■ 農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十二五”以來,國家不斷深化農業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扶持政策,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在各級政府和億萬農民共同努力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十三五”時期,我國現代農業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第一,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十三五”期間,隨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的持續加大,農村土地制度、產權制度、農業經營體系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向縱深推進,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政策條件更加牢固,農業有望在惠農政策推力、技術進步動力、農村改革活力的共同作用下,繼續保持穩定發展態勢,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將逐步提高。但同時,農業資源要素的弦將越繃越緊,農產品產量在高基數上快速增長的難度加大。土地休耕、土壤修復等導致部分生產能力退出,農產品種植面積將有所調減,產量增速也會出現下降。在推動農產品生產能力提升的因素中,技術和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社會化服務對家庭勞動的替代現象將越來越顯著,物聯網、分子育種、先進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將逐步提高。同時,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將更加完善,農業生產環節外包、土地托管等將成為重要趨勢,農業組織化程度將不斷提高。
第二,農業結構性失衡局面有所改觀。“十三五”期間,農業結構失衡局面短期難以根本扭轉,但隨著“大食物安全觀”的逐步確立以及農產品比價關系回歸合理化,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步伐將有所加快;隨著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的積極推進,以及新技術、新模式的廣泛應用,糧經飼統籌發展水平將不斷提高,農林牧漁結合程度將不斷加強,種養加一體化水平將不斷提升,農業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品種結構失衡問題將會有所改善。同時,隨著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糧食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建設的加快,部分地區城鎮化、工業化侵占農業生產空間的現象將得到遏制和減少,農業生產區域結構也將有所改善。
第三,農業綠色化發展水平穩步提升。一方面,隨著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消費需求不斷升級,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和要求不斷提高,對安全、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增多,市場需求變化將倒逼農業生產調整,推動農業低碳化、循環化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的逐步完善,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的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技術等不斷推廣應用,大水大肥的粗放式農業發展模式將得到轉變,農業清潔生產水平將得到提高。同時,隨著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標準和技術規范體系的不斷健全,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將更加強化,有利于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化。
第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顯著提升。“十三五”期間,隨著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城鄉統一市場體系不斷形成,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逐步破除,以技術、資本為代表的現代生產要素、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將全方位、大規模向農村滲透,勢必帶來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同時,城市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為擴大農產品消費需求、拓展農業功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為農業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條件。在產業融合支持政策和示范性平臺的帶動下,生產要素重新配置帶動的供給結構變化和消費升級帶動的需求變化,將共同促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推動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和農業功能不斷拓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將真正進入大發展時期。
第五,農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十三五”期間,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步發展,農業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提高。更高層次的“引進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更好地利用國外先進生產技術、機械裝備及高端人才等現代要素,緩解國內緊缺農產品供求緊張關系,減輕國內資源環境壓力;更大規模的“走出去”,有利于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提升我國在全球農業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增強我國利用國際資源調控國內農產品價格的能力。但同時,國內外主要農產品價格倒掛的趨勢短期不會改變,國際農產品市場投機炒作及傳導影響也會加深,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增多,農業對外投資競爭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 穩定和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
■ 提升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 ■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 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 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
■ 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 ■ 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
為完成“十三五”時期農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穩定和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十三五”時期隨著人口趨勢性增長、城鎮化推進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產需缺口依然較大。要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基本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優化糧食品種和品質結構,著力提高糧食單產,提高糧食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加強糧食主產區和后備產區生產能力建設。
二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快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理順農產品之間比價關系,依靠價格杠桿引導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調整。加強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優勢產業帶建設,鞏固棉花、油料、糖料等工業原料作物生產,增強蔬菜穩定供給能力,推動畜產品、園藝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種養業優勢區域和城市郊區及縣域集中,促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升級。
三是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快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構建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推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和集成應用。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高標準農田、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和標準化池塘建設。加快農機化建設,扶持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及推廣應用。完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智能生產示范基地和園區,大力發展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農業新模式。建立健全農業防災減災長效機制,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重大突發事件能力。
四是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村產業融合多模式并存發展,推進種養結合型、鏈條延伸型、農業功能拓展型、技術滲透型和復合型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等集群化發展。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提高農戶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能力,引導不同類型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積極培育新業態,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探索搭建電商產業園,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和休閑農業,提升設施農業發展層次,鼓勵社區支持農業、農業眾籌等新業態發展。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及農村產業融合的風險防范機制。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區,發揮示范區輻射引領作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突破農村交通設施瓶頸,夯實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基礎,配套建設農村二三產業基礎設施。
五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建設,健全動物防疫體系。積極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服務公司、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及各類工商資本提供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加強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建立統一的種養、流通信息鏈。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
六是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完善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集約節約用地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著力提高制度執行力。按照生產能力不降低原則,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深入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重點推進重金屬污染地區土壤修復與治理,繼續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基本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全面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力推動節水、節地、節藥、節肥、節能、節種等節約型農業。按照作物生產可持續要求改進農業機械設計,開發對土壤和景觀影響小的智能、簡單、精準、高效、實用的農業機械。推動低碳農業技術研發及應用,強化農業生物資源養護,加強退牧還草地區草原生態保護。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優化城鄉綠地空間格局,完善農業生態功能。
七是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網絡,實行農產品投入品使用監管制度,加快農業標準化和清潔化生產,實行分區域分階段休養生息,根據耕地和水資源污染嚴重程度劃定食用農產品生產禁止區域,開展集中修復行動。強化例行監測和質量普查,擴大農獸藥殘留、水產品藥殘、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監控范圍,及時消除風險隱患。構建覆蓋全國的檢測技術研發和推廣網絡。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和運行機制,強化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數據分析處理平臺建設,動態掌握風險隱患。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八是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制定農業走出去戰略規劃,明確重點區域,力爭局部率先突破。鼓勵采用資源開發、市場開拓、對外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重點進入倉儲物流、營銷網絡、糧食生產基地等關鍵領域,提高農業走出去成效。完善境外農業投資政策支持體系,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創造規范有序的制度環境。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加快農業走出去,鼓勵和平等支持國有和民營企業更多更快地走出去,培育世界級糧商和農業公司。
(執筆:藍海濤 王為農 涂圣偉 張義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6年9月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