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16年9月6日,由阿里巴巴集團主辦的“新農業·新鄉村——農業電子商務論壇”在蘇州舉辦,約600名新農人、政府代表參與了本次論壇。
會上,阿里研究院發布了國內首份返鄉電商創業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返鄉電商創業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電子商務有效釋放草根創造力,成為推動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最大動力。
2015-2016年全國返鄉電商創業者遷出最多的十個城市分別為:廣州、杭州、上海、深圳、北京、東莞、金華、溫州和蘇州。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村電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郭紅東發表關于“互聯網+農業”的途徑與推進策略的主題演講,他認為推進“互聯網+農業”的有四大策略:1)大力培育新農人:傳統農人+互聯網;跨界農人+農業;2)做強做特產業(產品):3)制定產業發展規劃:農業生產組織化建設、農業區域品牌化建設、農業標準化建設、打造完善生態系統;4)多方共贏是關鍵。
以下為發言實錄:
今天主題是電商,實際上我覺得更大的問題還是互聯網和農業怎么結合。倒過來說,農業怎么用互聯網工具實現轉型升級,這里面很重要有幾點:
第一個,什么是互聯網+?這個概念究竟是什么?對我們農業究竟有什么影響?互聯網+的概念,總的思想就是怎么發揮互聯網的作用,促進我們產業的轉型升級,來提升產業的競爭力。
所以這個角度講,互聯網+對于農業講也就是一個怎么利用互聯網在要素配置當中的作用,把互聯網的成果用于生產流通的各個領域,從而提升農業流通的創新力和生產力?
為什么要發展互聯網+農業?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大背景是,我們今天想搞互聯網+農業是時代整個發展的階段性需求。農業從產前產中產后是萬億級的產業,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產中環節的服務、產后消費者的對接,這些都是很大的市場需求。我們利用互聯網工具怎么實現這些的轉化?我想很多的企業也是看到這個市場后進入到農業來,并利用互聯網的工具進行升級。
第二個,互聯網三農里面農村電商的概念很大,但是農村電商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下行的問題:農產品怎么通過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從城市到農村,下面這一塊應該是包括阿里在做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上行,我們把農村的東西怎么通過我們的互聯網手段真正賣到城市,賣到更遠的地方,怎么提高農民的收入。這是老百姓也好,政府也好更加關注的,這里面空間非常大,目前難度也是最大的。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國家的農業目前發展到這個階段,也需要互聯網。我們現在農業學術界講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農業有競爭,農民要富,我們5000多萬貧困人口大部分在農村,怎么把農民收入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因為中國現在農業發展面臨的很大挑戰,總體來講,因為我們的成本上升非常快,很多農產品國際價格高于國內,另外受到資源環境的約束,現在很多農產品生產出來的質量不放心,所以我們現在很多的產品,盡管是好的東西但是賣不出好的價格,怎么提高農民收入?怎么提高農業競爭力?我想這個是目前農業發展面臨非常重要的挑戰。
從農業本身來講,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讓農業怎么有效益?目前農業的效益,管理的角度就是兩個東西,取決于總收入、總成本。
從產業的角度講,實際我們要做兩個東西,第一個是減工降本,怎么讓農業的生產者把成本降下來?有幾個東西要做,一個是投入品,化肥農藥怎么買的更便宜,怎么質量有保證?另外就是我們的要素,怎么能提高利用水平。第二個很重要的就是提質增效,怎么把好的產品品質提上去。
優質、優價是兩個大的方向,但是這兩個大方向在中國來講,現在面臨的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很難做到。為什么很難?主要是目前中國農業的限制,一個是小規模化;一個是很多農民是沒有組織分散化的,所以我們組織貨源規模很難;另外很多產品沒有品牌,上不了市場。
所以,出路是什么?從理想的角度來講,當然是最后實現農業高效、產品安全、老百姓增收。這幾年我們走了幾條路: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品牌化、電商化。
怎么利用電子商務的手段把產品做上去?互聯網+農業很重要的是這幾條路,一個是通過互聯網工具幫助農民,買到更便宜的化肥和生產資料,買到更好用質量保證的。最近我看阿里不少平臺里面這個空間在做,這個是農資這一塊通過互聯網。
第二個就是怎么通過透明生產提高質量,我們現在很多農產品不是沒有好的,但是老百姓不相信。通過互聯網可以實現透明生產,通過物聯網和物聯網的結合,我們現在有追溯系統,以前很難實現,現在可以通過技術實現。解決信任的問題,從而把真正好產品賣出好價格。
另外是通過網絡平臺互動提升價值,這個也是提升城鄉互動非常重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沒有很好的互動。
現在可以通過平臺對接起來,現在已經有很多創新創業的模式,比如浙江杭州的“原食味”,挖掘鄉村有特色的那些產品,然后把這個生產過程展示出來,通過網絡社交的平臺對接。
還有“小美農業”,讓傳統的老農人通過社交網絡跟城市里的社區對接,產品可以按照傳統的方式實現好的價值。
此外,最近一個浙大畢業的學生,在千島湖搞了8千多畝地,最后把邊上的農民組織起來跟城市對接,現在也做的很好。
在美國有一個模式叫Farmigo,解決農村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通過發展食物組織者的功能,通過大平臺把農產品和城市的消費者對接。
定制農業,就是消費者在網上下訂單選地,通過認領他也可以組織生產,根據需要把這個生產過程透明化。
城市跟農村怎么通過互聯網連接,最近有很多的創新,我覺得可行性現在正慢慢地走向成功。
電商講的就是流通,怎么通過互聯網降低我們的流通環節,提高我們農民的收入?傳統的農民因為流通環節很多,到最后農民拿不到很多。
現在通過互聯網,生產者直接成為銷售者,過去很難實現,現在有了平臺很容易實現。陜西武功家家戶戶賣蘋果,賣到全國去。廣西的百色芒果,通過互聯網的發展,這三年銷售量大增,而且價格也上去,溢價也實現,這個在過去都是很難的。
互聯網發展問題還是很多,概括下來有以下幾點:第一個是人才的問題;第二個是貨的問題;第三個是電商生態系統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第一是大力培育新農人:讓傳統的農民,通過互聯網的培訓既懂得農業又懂得互聯網,實現轉型升級;很多跨界經營農業的人才,來自城市或來自其他行業,很有激情和熱情、懂得消費者,但不了解農村農業和農民。
第二,以產業為基礎,扎實把產品做出來,這不是一天就能做成的,這是系統工程。
第三,建設電商的生態系統,全國各地這幾年做的比較好的農業案例看,包括陜西武功、江蘇沭陽、浙江臨安、廣西百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關鍵是平臺搞好,政府企業良性互動形成好的電商生態系統。
最后,百折不撓是根本,很多企業剛剛開始很有熱情,最后跟不上。新生事物中間的困難非常多,只要有信心,在過程當中不斷摸索不斷的學習,我想一定會成功的。
作者系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村電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阿里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