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向榮:一個一線扶貧工作者眼中的窮人

[ 作者:張向榮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25 錄入:王惠敏 ]

原題:當我們談論扶貧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最近換了一份工作。

在某金融機構從事了兩年多的扶貧公益工作,就此告一段落。新舊交接之際,自己不免會對過去做一番思考總結,尤其是終于可以跳出原先局中人的角色來看待過去了。扶貧公益這件事兒,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一點,但未必有機會深入了解。其實,用體制內的語言講,“扶貧”這個詞已經不夠準確,自從去年“精準扶貧”成為最重要的高層決策以來,“打贏脫貧攻堅戰”幾乎成為中西部許多政府今后五年最為重要的任務。因此,當政府在談論“扶貧”時,談論的其實就是政績。

那么,普羅大眾在談論扶貧,或者更寬泛一點,談論公益扶貧時,該談論什么呢?

幸好這幾年我在工作之余,還記下了不少絕不可能寫在總結報告里的所見所聞。有興致的,不妨跟隨我一同去貧困地區走走。

現在,假定你就是一位來自中小資產階層的愛心人士,你雖然不富有,但卻有一筆錢想捐給貧困地區的貧困戶,為脫貧攻堅出一把力倒是次要的,主要是你的文化層次和社會階層決定了你必須要有這樣的責任感,才能證明你具備了足夠的文明程度。根據這幾年網絡和媒體的相關報道,你明智地繞開了紅十字會等官方慈善機構,也不求助于有腐敗嫌疑的政府機關,最終,你自費奔赴一線貧困地區,和我在大山深處會合了。

面對貧困山區,當我們談論扶貧時,我們首先談論的是:找出一個貨真價實的貧困戶。

然而,雖然貧困戶比比皆是,但要想識別出一個真正的貧困戶可實在是太難太難了,在中國尤其難。從頂層設計來看,國家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說明對扶貧中各種不精準的現象心知肚明,要不然,有些官方文件中也不會說出諸如“要真扶貧、扶真貧”“要切實扎實落實扶貧政策”這種咬牙切齒但語法不怎么正確的話來。因此,國務院目前建立了全國聯網的“建檔立卡系統”,就是把識別出的貧困戶信息全部錄入到系統中,不僅包括戶籍信息,還要包括貧困的原因等等。當然,這些事情最終都是要靠人去做。

現在這個人就是你。為了識別出貧困戶,你說,要劃定一個收入標準,于是按照國際通行做法,中國就劃定了一道貧困線。這道線在2015是年收入2800元。

你看貧困線是好的,但覺得不夠準確。就考慮了通脹因素,要求貧困線不是固定的,每年按照購買力情況浮動。你看這條動態調整的貧困線是好的,就打算把錢捐給貧困線下的人,以為事情就這樣成了。

但事情并沒有成。你到了村子里,發現一個年收入3000元的人當然不該是貧困戶,但一個沒有年收入卻有好幾萬存款的人,該不該是貧困戶?沒有存款,但卻蓋了房子或養了許多牲畜的人該不該是貧困戶?你陷入了猶豫,拿著并不算太多的捐贈款在村里到處走,終于發現一對住在破房子里的老兩口,他們既沒有存款也沒有收入也沒有多余的牲畜,可是,村主任告訴你,老兩口的兒女都在北上廣打工,寄回來的錢可觀得很。

好吧,你只好繼續努力識別。終于,你發現了一個真正的貧困戶,年收入2790元,其他各種條件均符合貧困戶的要求,你準備把錢捐給他。忽然,這戶人家的鄰居突然跳了出來,找你“上訪”,說:“我和他所有的條件都一樣,只是我年收入2820元,就差20塊錢,所以他是貧困戶我不是?”這個時候,邏輯極好的你很想對他說“你們不是就差二十塊錢,而是差一條線啊”,但又感到不免荒謬,只好說,“算了我不管了,讓熟悉情況的村干部來定吧”。

顯然,當我們討論扶貧中的村干部時,我們在談論什么?那就是腐敗現象的發生。

你通過“建檔立卡貧困戶”查詢到了收到你捐款的人,按理說,此人當然是貨真價實的貧困戶,可同時,這人還是村主任的二大爺在上高中的三兒子,你還發現他擁有一部手機。你問我,他是不是貧困戶?沒有證據,我只好說:你猜!

你說,選舉是個好辦法,讓村里的人開大會,公開推選貧困戶。但是,村里的選舉和美國大選差別沒那么大,要么是自家人選自家親戚,要么是能說會道能哭會鬧的人成了貧困戶,而有些老弱病殘壓根都不明白大家在干嗎,也不清楚當了貧困戶將會有著怎么豐厚的收益,所以甚至沒有去投票。

于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一些貧困縣政府要求所有的扶貧資源都要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傾斜,現在快到年底了,政府又提出了新要求,“要高度重視一些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貧困問題”,雖然反諷卻是不爭的事實。

好吧,你已經疲于應付了,你到現在也沒法確認,誰才是最貨真價實的貧困戶。讓我們退一萬步,假定經過各種技術手段、頂層設計、機制改革、機緣巧合,你終于定位到了真正的貧困戶,你把錢捐出去了。

而接下來的問題,當我們討論扶貧的捐贈人時,我們在談論什么?比如,你會要求貧困戶們對你感恩嗎?你介意貧困戶覺得你捐得太少嗎?你愿意滿足貧困戶對你提出的更高要求,并無怨無悔嗎?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不那么肯定,那就說明我們談論扶貧,也就是在談論貧窮的道德問題。

在西南某省的某貧困村,我們派了一名同事去村里當第一書記。新官上任三把火,到崗不久,就給村里的貧困戶捐了一些米面糧油,貧困戶們都很高興;過了一段時間又捐,貧困戶們說,快過期的我們可不要;第三次再捐,貧困戶們又問,這些東西是什么牌子的?差的牌子我們可不要。

另一個貧困村位于大小涼山,按照當地民族的風俗,一遇到大事兒(包括但不限于紅白喜事)就要殺牛宰羊,以前有單位捐給他們牛羊希望養肥了下崽了再賣,結果人家很快就因為大事兒把牛羊都宰了。誰也無法指責他們,因為他們并不是不愛惜,而是風俗使然。

西南某省出臺了扶貧村整存脫貧標準,除了村民收入、成立村集體經濟等內容外,還有一條是村子必須鋪設有線電視和網絡。這很容易理解,畢竟山區消息閉塞,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在門戶網站都成為傳統媒體的今天,有次一位村民接受捐贈時還感謝毛主席呢。但有了網絡,一些貧困戶也會用捐贈款或省吃儉用購買電腦、智能手機,總不能讓網絡閑著吧。

……

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而此時你發現,接受你捐贈的貧困戶似乎對你的行為并不是那么激動,他可能不善于表達,也可能覺得你捐的錢少。于是,你沒有感受到你先前想象的那種熱情感謝,也就無法獲得一種難以言傳的自我認同感和滿足感。于是,你問我,扶貧到底是不是一種道德行為?

我會說:如果扶貧是一個道德問題,那就亂套了。

扶貧中,這類事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貧困戶并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他們和其他人一樣,秉持人性共通的邏輯和長期習得的風俗,同樣認可生活質量的提升、趨利避害的選擇、接受幫助和維護自尊的平衡。

當我們對他們進行評論的時候,實則都是基于我們內心的道德律而不是他們的處境。他們的處境是唯一的,但我們的道德律每個人都不同,有的源于儒家倫理,有的遵循自由主義,有的來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的來自微博及知乎及朋友圈的雞湯文,等等。因此,不同的道德律會對一些問題有不同的看法。

而在扶貧中,一旦把受助人擺在了道德的天平上,大家就會把自己代入施舍者的角色,從而進行道德判斷。但是,社會對貧困人口進行“扶貧”,目的是消除貧困,把貧困人口變成普通人呢?還是要強調貧困身份,把“窮人”的烙印打在這些人身上?

這并不是難回答的問題,而更深刻的問題在于,現代社會的貧困問題壓根就不是一個道德問題,根本無法用道德律令去衡量。

在古代,貧窮、貧困和道德是有著密切關系的。貧,偏旁是“貝”,和錢有關系,《說文解字》說“貧,財分少”,就是沒錢;但是“困”“窮”的引申含義,卻往往被君子士大夫們用來形容自己仕途不順、沉淪下僚,無法用世而為天子效力,做一番大事業。因此,古人為貧窮賦予道德含義,主要是引導君子士大夫正確處理人生得失浮沉,對一般人沒什么要求。

所以,孔夫子稱贊一“貧”如洗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是要求儒家信徒不要太看重物質生活;王子安說“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是說自己雖然現在官位很小,但老子的志向還很遠大,將來一定要為國家為人民出力。因此,古代人對貧窮的看法,體現著士大夫在傳統生活中的道德水平和精神追求。

而現代社會則完全不是這樣。近代以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是一個有機體,一個理想狀態的完美社會理應是沒有貧困的。換言之,貧窮現象被視為社會肌體上需要被診治、被改善、被消除的一種社會疾病,與道德沒有關系。即使在中國,官方的意識形態也是鼓勵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后富的。在這種情境下,現代社會對窮人的正確態度,不是千方百計地讓他們符合人言人殊的各類道德律令,而是讓其不再成為窮人。

在一般人的觀念里,扶貧、捐贈、公益活動都是道德行為,是慈善,是布施。實際上,在現代社會,這些行為均屬于技術行為,是社會自我調節的手段,目的是消除貧困,也消除“貧困人口”這種身份,從而保證社會共同體的穩定和諧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聚焦的絕不應該是道德倫理,而是發現發明更好更豐富的手段,識別出需要幫助的人,并消除他們作為貧困人口的身份。

說到底,當我們談論扶貧時,我們最終談論的不是道德,而是一套和口水無關的技術活兒。

作者簡介:張向榮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銀行職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家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香蕉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精品在线 | 婷婷爱九月久久夜夜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一区 | 亚洲欧美日本大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