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鄉村頻現“空巢學校”,為何這所中學能吸引城里學生“逆流”來求學?
大量鄉村學生進城 ,鄉村學校漸成“空巢”,這里卻吸引了眾多城市學生下鄉就讀 ;很多鄉村老師擠破腦殼進城,這里的老師卻不離不棄……湖南耒陽石準中學為遏制鄉村教育衰落 、平衡城鄉教育發展,提供了思考空間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段羨菊、黃海波
欄目 | 調查
盡管連教育機關領導都想把子女送來就讀,但石準中學——這所湖南耒陽鄉下初中,仍被質疑只會搞應試教育。校長蔣平很不服氣,在一次教育會議上反擊說:“我們只是遵循了鄉村教育規律”。
1、耒陽鄉村第一名校
近一半學生是耒陽城區或外鄉學生,慕名轉學而來
從耒陽市區出發往東南方向,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穿過不時被重卡揚起的黑色煤塵。顛簸一小時后,終于“摸到”了嵌在山坳中的石準中學。
走進大門,首先是一組讓家長心動的數字:該校考入湖南省重點高中的學生,從2009年的51人上升至2015年的112人。數字上方,盤著一條向上延伸的傲人曲線。
112人,意味著石準中學2015年重點高中錄取率達到50%。同年,該校畢業會考成績在衡陽地區400多所鄉村中學中排名第一。即使競爭對手擴大至所有中學,也能擠進前20。
“你一只腳踏進石準中學,另一只腳就踏進了重點高中。”蔣平“驕傲”地解讀這些數字,臉上掛著顯而易見的愉悅。
46歲的蔣校長個頭不高,走路搖擺但步伐輕快。他極少待在辦公室,習慣不停地在校園里巡查。他在這里整整待了25年。
初三學生正在進行隊列訓練,看到歪歪斜斜的身影,蔣平大吼一聲,“前后左右都看齊”,一下子嚇到了學生,隊伍更加雜亂。校長自己也被逗樂,瞇著眼輕柔地看著他們。
超高的升學率,為石準中學贏得“耒陽鄉村第一名校”的美譽,同時也帶來一些奇事,比如城里學生“逆流”下鄉。
像很多地方一樣,耒陽很多鄉村中學生源流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訪過當地兩個鄉村初中,現在人數都在400名左右,而高峰期曾有上千名學生。部分鄉村中學只剩下100來名學生,瀕臨倒閉。石準中學的生源卻是逆向增長,2016年達到699人,其中近300名是耒陽城區或外鄉的學生,都是慕名轉學而來。甚至有當地教育機關的領導,都想把子女送過來就讀。
談吐大方的初二學生謝虹來自耒陽城區,除了洗澡不太方便,她基本適應了鄉村學校的生活。她還說這兩年成熟了很多,比如喜歡的偶像從TFboy變成了張杰。前段時間她手臂受傷,休養了好幾周,學習成績受到影響,“好煩”。
小學畢業沒有考上理想的城區中學,父親謝來成——耒陽城區一名包工頭,帶她到石準中學的理由是,“管得很嚴,學風很好”。
初二的柳敢(化名),上個學期還在城區上學。對比之下,他更喜歡這所鄉下中學,因為“班上的同學上課時不吃東西、不睡覺、不講話”。
班主任老師文軍聽家長說柳敢以前經常上網玩游戲,轉到石準中學后,“表現可以”。由于寄宿生實行封閉式管理,且禁用手機,從周一到周五,柳敢不會再為網游分神。
“是爸爸建議我轉來的,城里民辦學校每學期花費近1萬元。到這里來讀書,花錢少多了。”柳敢的同學王康(化名),之前在耒陽城區的一所湖南名校的耒陽分校上學。父親是出租車司機,母親在文具廠上班。
“每年招生季,原來是我被逼得關機,現在石準中學的蔣校長也學會關機了。于是有些家長又把電話打到我這里來。”耒陽市教育局局長歐陽華耕幽默地說,“蔣平才是耒陽最牛校長。”
為了進入石準中學,有人選擇“曲線救國”。石準完小和石準中學相隔一片田野,畢業生對口直升石準中學。于是很多家長早早地把孩子送到這所小學,導致這里生源爆滿。
課間操音樂響起,石準完小672名小學生就迅速擠入唯一的一個籃球場。伸展運動時,一只只小手甚至“絞”在了一起。這是校長陳小春的心病,“尤其是下雨天,走廊護欄上,密密麻麻趴滿了孩子”。
但石準完小的生源數量還在持續增長,其中20%來自“計劃外”。為此,今年六年級被迫新開一個班。
家長“陪讀”大多發生在城市,如今在遠離城區的石準村居然也變得非常普遍。村民閑置的農房也搖身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學區房”。“你看學校周邊的農居,基本上沒有一間空房子。”陳小春指著校外一排房子說。
2、“解碼”石準中學
20年來沒搞過重點班,所有學生平行編班
即使經過幾輪“左沖右突”,辦學條件有所改善,但僅從外觀看,“耒陽鄉村第一名校”著實簡陋。
化學老師尹云瑤剛到石準中學時,全校僅有幾個水龍頭可用。后來學校花錢請人打井,但由于附近煤礦采煤導致地下水位下降,鉆頭打到72米才沾到水。可是沒有幾天,水又沒了,校長只好叫人接著往下打。
教工宿舍也比較緊張,這位來自株洲茶陵縣的外地女教師,在潮濕的一樓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她指著臉上的痘痕說,“濕氣太重,現在都沒好”。
事實上,直到去年新宿舍樓建成,寄宿學生才徹底告別打地鋪的日子,改睡鐵架子焊成的上下鋪。每間宿舍16張床,并排連在一起。
學校至今沒有標準運動場。兩個籃球場,一根單杠,一條200米長的黃泥跑道,就是全部的體育設施。不久前學校舉行運動會,跳高項目就在水泥地上舉行,跳桿旁邊鋪床海綿墊子,外加幾塊海綿板子作防護。其中一個籃球場,因為太靠近山腳,夏天晚上禁止學生進入,怕被下山的毒蛇咬傷。
課間休息時,精力旺盛的學生紛紛聚到單杠底下比試。圍觀的學生,一邊啃著辣條,一邊大聲起哄……放眼望去,沒有一個小胖墩。
簡陋的辦學條件,傲人的辦學成績——不少同行帶著問號過來參觀,希望破解“石準現象”。
“大部分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石準中學副校長張世能描述參觀者最后的心情,“要說秘訣,恐怕校長本人就是秘訣。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教育局局長歐陽華耕在分析“石準現象”時說,這個學校在教改、管理等方面并無特別之處,靠的就是教師敬業、班子團結,此外還有很好的辦學傳承。
鄉村老師流向城市,成為鄉村教學質量下降、驅動鄉村學生進城的導火索。耒陽近年來招考了許多老師到城區工作,不少鄉村老師視為千載難逢的進城機會。而在石準中學,曾經連續兩年無人報名。
教師34名,平均年齡37歲,其中3名高級教師——他們是蔣校長的命根子。為留住這支平均月薪三千多元的隊伍,蔣平想了很多辦法。
他推行民主化管理,教師通過教代會參與學校事務。教師宿舍安裝空調的問題,在今年教代會上再次提出,他表態說,“空調不是夢,明年一定裝”。
考慮到農村老師課時量大、家庭負擔較多,他對撰寫教學論文、課題研究不作硬性規定;成立教師家庭保障小組,協助教師辦理婚事、喪事;他還設立教職工年度教育教學獎,使他們意識到,只有保持石準中學的辦學水準,才會有尊嚴……
很多教師本身就是從石準中學畢業,部分還是蔣平的學生。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建校至今,石準中學每個班級按順序編號,從未間斷。蔣平29班,數學老師文軍52班,語文老師劉立峰98班……在這些走上講臺的學生眼中,蔣校長,還有前幾任校長,都是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學校領導不空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個中學的副職干部從優秀教師中產生,校長都是從本校產生。這既讓年輕老師看到希望,也讓良好的校風學風得到傳承。
“當校長12年,優點是責任心強,在民主管理、身先士卒、經費管理上做得還可以。缺點是理論水平不高、思維不夠敏捷。”蔣平這樣評價自己,他認為穩定師資隊伍最重要的還是尊重和激勵老師。
盡管連教育系統都有不少職工把子女送來,這所鄉村中學的成績還是招來“不同看法”,被認為“只會搞應試教育這一套”。面對質疑,“理論水平不高”的蔣校長,在一次教育會議扯開嗓門說,“我們只遵循鄉村教育規律”。
石準中學20年來沒搞過重點班,所有學生平行編班,把中等生帶好,帶動后進生進步;注重農村學生成長發育特點,初一形成學習習慣,初二緊跟學生思想,初三全面發力。
“農村孩子,到了初二最容易叛逆,也最容易學壞,所以有一點苗頭,老師就要‘死纏爛打’。”蔣平說。
前不久,學校舉行了田徑運動會和演講比賽,愛好體育的柳敢參加了三級跳遠、仰臥起坐兩個項目的比賽,雖然沒拿到名次,但柳敢很開心,因為他原來的學校沒有舉辦過運動會。
石準中學的校園活動,一年四季不斷。很多學校到了初三,就把音樂、體育課砍掉了,而石準中學照常開課。蔣平語氣堅定:“就是明天畢業考試,今天有音樂、體育課,繼續上。”
3、留守教師和留守兒童
三分之二學生的家長都在外地打工
耒陽是湖南省最大的縣級市,曾憑借煤炭經濟進入湖南縣域經濟第一方陣。當地一位離任的領導說,“如果沒有煤炭,就沒有耒陽的今天。如果只有煤炭,就沒有耒陽的明天。”
石準中學所在的三都鎮,是耒陽的煤炭重鎮,貢獻了三分之一的產能,也吸引周邊一批勞動力就業。但多數青壯年還是南下打工。三都鎮黨委書記匡凌云給了一組數據,目前全鎮外出務工人數接近1.8萬人。
石準中學90后語文老師劉立峰寫了一部十萬字的現實題材小說《南下》。他本想靠出版這本書賺點錢,但出版社希望自費出版,這讓月薪2500元的語文老師傻了眼。大學同學結婚,他剛剛向學校一位女老師借了1000元。
“說起來不好意思,還向女同事借錢。”他有些不安地坐著,不停地搓著手。
除了沒錢,他也沒有時間找對象。他負責兩個班的語文教學,160多名學生,一學期8篇大作文8篇小作文,加上每次考試作文,以及部分學生的日記。“一學期我要批閱2500多篇作文,平均每天要看14篇。”他給記者算了一下工作量。同時,他還是一名班主任。
《南下》寫的就是他自己的打工經歷。每年暑假,這位語文老師都去廣東打短工。最近一次是在東莞一家鞋廠——把高跟鞋上定型的氣釘一個一個摳下來。有個工友無意間看到了他的社保卡,就問他到底是做什么的?
“我是個中學老師。”
“騙誰呢!”
……
那個月,劉立峰賺了2800元,還有一手的傷疤。
婚姻問題對鄉村女老師的壓力更大,27歲的化學老師尹云瑤對此深有體會。今年是她在石準中學的第6年,蔣校長為了讓她有時間交男朋友,特地不給她安排當班主任。“可是我的生活圈子就在這里,除了每月回趟老家,其余時間就在校園里面留守。”
學校周邊都是農村,最近的快遞點在4公里之外的鎮上。未婚、男性、大學畢業——尹云瑤掐指一算,符合條件的男孩沒剩下幾個。
農村女教師配鄉鎮干部,被認為最利于基層教育事業發展。現在,因為收入低工作強度大,鄉村學校已經很難招到男老師。石準完小近10年才來了一個年輕男老師。當地干部調侃說,“農村女教師多了,鄉鎮干部不夠用了。”
留守兒童不等于問題兒童,但是蔣校長卻有這樣的體會:現在農村的孩子越來越不好帶了。易怒、厭學、沉溺網絡,這是劉立峰對一些不服管教的學生的評價。
石準中學三分之二學生的家長都在外地打工。幾天前,學校開了一次家長會,家長只來了一半。而這一半的家長里面,絕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有些老人來開會時,手里拉著一個,懷里還抱著一個。”劉立峰說。
班上一位學生聲稱身體不適要請假,劉立峰按規定給學生家長電話溝通。得到允許后,學生離開了學校,結果跑到網吧待了一天。找不到孩子的家長,怒沖沖來學校要人。
被欺騙的劉立峰,找到學生之后給了他一記耳光。第二天,這個學生腸胃不適嘔吐,家長知道后情緒激動,要求他陪著學生去做CT。
事后他一再強調,當時確實沖動,但沒有真打。蔣校長還是把他狠批了一頓,“學生打不得也罵不得”。
蔣校長也有被學生搞得難堪的時候。在午飯時間,一個學生不滿學校管理,當眾把碗筷摔在他面前。在農村,這相當于打人耳光,“但不管怎樣,還是要教育為主。你把學生開除了,等于是你承認教育失敗。”
蔣平說,對許多農村孩子來說,初中就是他們最后的課堂。“盡最大可能為他們提供優質完整的初中教育,既是義務更是責任。”
4、“拯救”鄉村教育
走出去的學生回鄉之后特別想到母校看看
這個夏天,耒陽市組織了一次面向全體中小學校長的培訓。蔣平應邀發言,題為《農村教育自我提升的思考與探索》。他的觀點充滿危機意識:“耒陽農村教育到了謀求生存的關鍵點”。
蔣平坦率地表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流失,老師流失,要做出香噴噴的教育“米飯”很難。即使是石準中學,“生態系統”也很脆弱,“耒陽鄉村第一名校”的招牌越來越難扛。
副校長張世能的危機感更是強烈:只需要兩步,石準中學就會垮塌。一是升學率連續下滑,二是蔣校長被調走。這位耿直的副手,建議蔣平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名氣這么大了,理論功底也要提高,不能老讓別人覺得是個暴發戶。”
他繼續分析,石準中學遠離城區,周圍沒有直接競爭的鄉村中學,客觀上成了這個教育片區的燈塔。但若外部環境不改善,這種相對優秀只能一時,不能一世。只有提升鄉村教育的整體質量,石準中學才能繼續優秀下去。
眼下最棘手的問題是生源不斷擴充,老師卻越來越難招。今年上面給石準中學4個特崗教師名額,最后只來了1個。明年的名額有7個,也不知道最后能來幾個。
為了填補師資缺口,學校打算物色一個代課教師,工資比其他學校翻一倍。他先請學校的特崗教師找大學同學出山,沒有收獲;又聽說三都鎮上有個大學畢業生,他七彎八拐通過其母親找到了她。
“她想考特崗教師,我說這正好,你可以做代課教師,同時準備考特崗教師。后來,她還是沒來。”蔣平神色惆悵。
令人欣喜的是,領導越來越重視石準中學的發展,一批“政策禮包”正在趕來——
匡凌云打算打出三張特色牌振興三都經濟,排第一的便是特色教育,力壓第二位的煤炭生產。據了解,鎮里已經成立領導指揮部,計劃在石準中學校門外的水田上建起一個標準化體育場。為此,匡書記往市里跑了好幾趟,征地工作即將完成。
不久前,教育部舉行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集中調研。歐陽華耕作為10個縣市教育局長代表之一赴京,介紹包括石準中學在內的耒陽鄉村教育發展經驗。
這位對鄉村教育充滿信心的教育局長,打算投入大手筆。根據規劃,全縣農村將化為7個片區,每個片區投資1億元,建設1所中心寄宿制學校,讓留守兒童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石準中學和石準完小,將成為其中一個片區的建設重點。
聽聞湘西有個縣為了穩定鄉村教師隊伍,每人每月發放1200元鄉鎮補貼,歐陽華耕承認,“耒陽給的不太多,還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蔣平開車路過三都鎮,眼尖的摩的司機認出他,會向他報以微笑,然后轉頭和旁邊的司機說,“這就是石準中學的蔣校長。”校長常用這個例子向老師說明,鄉村教育辦得好,同樣能得到尊重。
石準中學每擴大一寸,石準村就要縮小一寸。夏天經常有蛇出沒的籃球場,建設時征用了60戶村民的自留地,“做村民工作基本沒遇到阻力。”石準村村委會主任文國棟繼續補充說,到了外面,很多人沒聽過石準村,但一說石準中學大家都知道,“我覺得很有面子。”
從石準中學走出去的學生,回鄉之后特別想到母校看看,蔣平基本上能記得他們的班級編號。有個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學生對他說,感謝您蔣校長,回家還能聽到瑯瑯的讀書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