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幾個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例子。
有一個村莊,因為上面有資金支持其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而政府系統從上到下對于美麗鄉村建設的想象之一就是村莊要有一個公園,所以這個村莊決定要建一個公園。但這個村莊沒有公共用地可用于公園建設,所以村兩委就向村民租了一塊菜地。他們在原來的菜地上修了石子路,蓋了一個亭子,放置了一些健身器材,種上了苗木和草皮。公園建起來了,很好看,領導來了大加贊賞。但政府的支持資金是一次性的,而公園是需要維護的。這樣問題就來了,不到一年,由于沒有專人維護,這個村莊公園就長滿了雜草;更要命的是,這塊菜地的租金也沒地方出,村民就不樂意了,要求村兩委把菜地還給他們,還要求恢復成當初能種菜的那種樣子。
還有一個村子,干脆把公園建在了村莊的一個小樹林里,說是那里的環境比較好。但是公園建起來了,卻沒有人去那里,因為那里距離村民居住的地方很遠,村民可沒有那個閑情跑那么遠去健身聊天。
再有一個村子,河道整治后,兩邊的道路都鋪上了水泥路面,但在靠近河道的位置留了半米寬的空地,用來種行道樹。村民利用這些空地,種上了蔬菜,有的還搭起了絲瓜棚架。有一天,領導來視察了,說這些地方不能讓村民亂種,整體不美觀,干脆都鋪上磁磚吧。這河道總長將近五個公里,鋪磁磚的預算差不多要一百萬。
還有一個鄉鎮,也是要把鎮政府門口的一大片菜地變成公園,政府最近也在頭疼怎么把農民的地征過來的事,這不光得花一大筆征地費,有個把農戶還不樂意自己家門口的菜地被征了。
此外像農村公園雜草叢生、河道護堤一律水泥灌注的現象,相信有跑農村的朋友都已經司空見慣了。
這些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隨處可見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我想問題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美麗鄉村建設只有“硬件建設”或“門面建設”,二是美麗鄉村建設中普遍缺少“鄉村思維”。由于缺少鄉村思維,很多建設就成了破壞性建設,不僅花了冤枉錢,還使鄉村距離美麗越來越遠。關于第一個方面的問題,大家已經有很多討論了,這里不再多說,我們主要來探討一下“鄉村思維”這個問題。
什么是鄉村思維
鄉村思維是相對于城市思維提出來的。過去幾十年城市取向的發展,慢慢使大多數人形成了一種城市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城市成為一種標準,不管是教育,還是文化,都向城市看齊。而教育和文化的城市化,又進一步鞏固了人們的城市思維。其結果自然是鄉村教育與文化的衰落,是鄉村思維的消解。當然,這背后的核心還是經濟,是城市和鄉村不對等的經濟關系在左右著兩者的文化關系。
那么鄉村思維具體包含一些什么內容?本文乃有感而發,只能根據看到的現象進行一點簡單的梳理,希望能啟發先進做更深入的研究。
首先,鄉村思維意味著人們對自然是懷有敬畏之心的,人們不會為了利益去干對不起自然的事。人們通常會把農村的落后歸結為文化的落后,但從來不會去想這種所謂的落后,恰恰是在順應自然中的“落后”,這與今天一味向自然索要的“先進”相比,其差距可謂大矣,但從更長的歷史過程看,這“落后”與“先進”可就得倒過來了。
其次,鄉村思維意味著和平與互助,人們只有在與人為善和互幫互助中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鄉村思維指向的,是一種互助型而非互爭型的社區;在這種思維主導下,人們的相處之道也是盡量地推己及人、與人為善。過去,人們往往依照西方給定的思維方式,認定中國的火藥發明沒有發展出槍炮來,是中國人不如西方人的證明。但從來沒有人想過,也許正是中國人潛意識中的和平觀念,讓中國人根本就沒有想要發明出殺人威力更大的工具來呢?
再者,鄉村思維意味著知足和適度,人們不尚奢華,滿足于簡單的生活,較少貪欲之心。當城市在不斷地刺激人的欲望并竭力使人成為欲望的工具時,鄉村思維是對城市價值的一聲斷喝;當現代人迷失在自己的創造物面前時,鄉村思維讓我們停下來,并且問自己:“我們到底要什么?”確實地,現代社會的病癥正是“過度”:過度的生產,過度的消費,過度的包裝,過度的技術……而鄉村思維是“過度”走向“適度”的橋梁。
此外,鄉村思維還意味著單純和樸實,能使人更接近自己的本真狀態,而更有“美感”?,F代城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算計”出來的,因為維系城市運轉的正是人與人之間的不斷“算計”,人們生活在自己構筑的“防護罩”里,不知春秋,無論魏晉,處處堤防,人心也變得越來越詭詐難測,從而也使人越來越找不到自己。而透過鄉村思維,人們可以更好地和自己對話。
鄉村思維與美麗鄉村建設
了解了鄉村思維是怎么回事,我們現在來看看在具體的美麗鄉村建設中,可以如何來運用這種思維。
首先,在美麗鄉村建設的最初規劃階段,需要形成一個主要由當地各方代表參與規劃的機制,我把這叫做“人民規劃”,區別于目前為了省事外包給城里的某個機構的所謂“專業規劃”,這些機構通常在村子里呆不到兩天,然后復制粘貼形成一本千篇一律的規劃文本,圖文并茂,銅版紙印刷,很漂亮,頗能讓鄉村干部眼前一亮。但由于這些規劃機構滿腦子的城市思維,完全立足于城市來設計鄉村景觀,反而給鄉村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當前大多數雜草叢生的鄉村公園,可以歸功于這些“專業規劃”。而“人民規劃”認為,真正的“專業”,必須是立足本地,適應本地的,所以,由本地各方代表參與的規劃,才可能是真正專業的規劃。
其次,在具體的建設中需要遵循“本地資源為本地所用”的原則。上述“人民規劃”可以說是本地知識資源為本地所用,本地還有很多其它類型的資源,也要盡可能在建設中利用起來。如鄉村環境美化中,大多數地方都花大錢去外面買花卉苗木草皮石材,眼里卻從來沒有本地的植物,比如蔬菜、果樹等等。上面舉的例子中,那些鄉村公園如果一開始就設計為“蔬菜公園”,菜地還是村民自己種,政府適當進行一些公共投入,在菜園子里設計一些步道和休憩場所,豈不是美得很,不僅花錢少,日后的維護費也省了。
再者,在鄉村文化建設方面,注重進行鄉村在地文化的挖掘和弘揚,避免外來文化如資本文化、消費文化對鄉村的進一步破壞。傳統鄉村中的互助文化、節儉持家的美德,以及尊老愛幼的性格,是鄉村作為生命共同體綿延不絕的重要文化元素,如今這些元素在資本文化的沖擊下正變得氣若游絲,嚴重影響了鄉村作為生命共同體的存在。鄉村的紅白喜事是否有可能不再依賴“流動酒家”,而由村民通過傳統互助的方式來辦?村民走親訪友是否可能不用現金或工業產品,而是自己家里的土特產品?等等,可能都很難,但卻又是鄉村走向“美麗”所必需。
此外,在鄉村經濟建設方面,一樣要注重在地互助型經濟的建設,避免資本經濟的侵蝕。如支持鄉村傳統手工藝,發展“三位一體”合作社,棄絕塑料經濟,提升在地經濟的自足率,等等。如此,美麗鄉村建設才有可能成為“有根”的建設。
作者系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村建設學院教師,愛故鄉計劃發起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福建愛故鄉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