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張紅宇:打造中國強勢農業 誰來扛大旗

[ 作者:張紅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6-16 錄入:19 ]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如何讓中國農業強起來,著力點和突破口在哪里,誰在這場攻堅戰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

《領導文萃》: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時指出,中國以后要變成一個強國,各方面都要強。回顧習近平總書記之前的相關論述,也曾提出過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航空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文化強國等目標。那么,對于農業發展來說,有沒有這樣的目標?

張紅宇: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在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這指明了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我國是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是大國農業,必須打造與大國地位、強國目標相稱的強勢農業。這不僅是基于世界上發達國家經驗與教訓的總結,也是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特別是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從國際來看,發達國家的農業都是強勢產業。一個國家要真正強大,農業必須強大。無論是農業資源豐富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等國家,還是資源并不那么豐富的丹麥、荷蘭、瑞典等國家,令人最突出的感受,農業都是這些國家典型的強勢產業。其一,組織化程度高。美國農場數量從1935年的681萬家下降到2016年的206萬家,平均經營規模由62.6公頃增加到179公頃。瑞典農業及林業合作社由19世紀初的3000多家集中到40家,丹麥奶業、生豬和糧食合作社由1903年的1073家減少到20家,合作社服務的規模越來越大,生產的初級農產品及食品在本國市場的占有率超過了80%。其二,勞動生產率高。2014年,美國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增加值為6.9萬美元,是我國的16倍;生產的谷物141噸,是我國的58倍。丹麥每年人均生產5頭豬、2頭牛,一年農業總產出可供全國人口消費3年。其三,國際市場競爭力強。美國2015-2016年度出口的大豆、玉米、粗糧占全球出口量的39.8%、39.8%和34.7%。荷蘭農產品出口額2016年達850億歐元,占本國出口總額的22%,是世界第一大花卉出口國。阿根廷農業2015年農產品出口額達346億美元,豆粕出口量居全球第一,占比高達46.2%。可見,強勢農業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堅定支撐。

從國內來看,“四化同步”要求中國農業必須做大做強。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近年來,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方面的發展步伐非常快。中國成為制造業產出和出口第一大國,高鐵、手機等多項產業具備全球競爭力,2015年制造業產出占全球比重為22%。城鎮化進入新階段,我國用35年左右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近百年的歷程,2016年城鎮化率達57.35%,平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信息化基本與發達國家同步發展,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位居全球第一,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華為等一批IT企業進入世界前列。但農業現代化進程還相對滯后,是現代化建設中的薄弱環節。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發展中后期和城鎮化信息化發展加速期,處于農業發展轉型期。這一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農業不僅承擔有其本身應有的任務,而且還存在一個補齊、跟上和追趕的問題。不僅要滿足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剛需、為工業提供原料,而且還要為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按照現在的城鎮化速度,即使未來農業人口下降到總人口的30%左右,仍然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他們中的大多數仍然會從事農業或與農業相關的工作。我國要建成世界強國,不可能“偏科”或者“戰略性放棄”,必須全面發展,補上農業這塊短板。

《領導文萃》:據媒體報道,這些年我國小麥、大米、豬肉、牛肉等進口量不斷增長,一些國人甚至到國外去搶購奶粉。對處于這樣競爭狀態的中國農業來說,要打造與大國地位、強國目標相稱的強勢農業,我們的優勢在哪里?

張紅宇:我在農業部門工作已有30多年,隨著工作的深入,對國內外農業發展情況日益熟悉,越來越感覺到,從農業內外條件來看,我國農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和良好的外部環境,經過努力完全可以成為強勢產業。

首先是體量大,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我國是不折不扣的農產品生產大國,谷物、肉類、水產品、水果、蔬菜、茶葉等產量都居世界首位。打造中國強勢農業,已經有比較好的數量基礎。同時,部分農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已具有相對競爭力。我國是世界水產品出口第一大國,2016年水產品出口達到207.4億美元。蔬菜、水果分別出口147.2億美元和71.4億美元,貿易順差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茶葉出口量維持在每年30萬噸左右,是世界第二大茶葉出口國。由此可見,相對于糧棉油等資源性農產品,我國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甚至資本密集型農產品,已經初步顯示出了強勢農業的產業特征。

其次是多元化,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我國幅員遼闊、地貌復雜、氣候多樣,農業資源、發展模式和經營主體形式豐富,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和發展空間大。其一,資源多類型。我國既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又有江河湖海,農業資源多類型、物種多樣化分布,具備了發展多種現代化途徑、提高產業整體水平的良好基礎。其二,模式多樣化。各地因地制宜,依托資源稟賦和經濟條件,探索出了多種農業發展模式。在水土資源富集的東北地區,通過土地規模化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人口密集、經濟科技優勢明顯的東部發達地區,發展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提高土地產出率;在西部旱作農業區,推進資源節約型生產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其三,經營主體和經營方式多元化。我國農業經營主體以承包農戶為基礎,還有國有農場、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探索了“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農民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等多種路子。這種農業經營主體的多元化特征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的。

再次是信心足,有理想的發展環境。政策取向、市場需求和社會投入對打造強勢農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其一,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打造中國農業的強勢地位有堅實政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十二五”時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達6.67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67倍,年均增長達14.8%。2016年,國務院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充分展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堅定信心,釋放了繼續重農抓農的強烈信號。其二,巨大市場需求為打造中國強勢農業提供了重要基礎。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消費結構升級和農產品工業用途拓展,使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為打造強勢農業提供了不竭拉力。據測算,我國每年總人口凈增加700萬人、城市人口增加1000萬人,約需要增加糧食200億斤、肉類80萬噸。其三,各類社會資本進入為塑造中國強勢產業注入了強勁動力。農業作為價值洼地和投資藍海,民間資本投入力度持續加大,為強勢農業發展提供了新條件。2016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8838億元,同比增長21.1%,增速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高13個百分點。其中民間資本固定投資第一產業15039億元,同比增長18.1%,增速比民間資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14.9個百分點。此外,土地制度、經營制度、價格政策改革加速推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理念逐步確立,農墾、大型企業等“走出去”步伐加快,為強勢農業發展構建了新格局。這些都有助于將農業建設成強勢產業,在國內外競爭中占據更有利位置,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

總之,中國農業是有強起來的良好基礎和充足底氣。打造中國強勢農業,對此我充滿信心。

《領導文萃》:打造中國強勢農業應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涉及農業的方方面面。只有各個領域都強了,中國農業才能真正強起來。那么,面對如此復雜的任務,從哪里著手較為合理?

張紅宇:打造中國強勢農業千頭萬緒,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化繁為簡,突出重點,積極尋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我以為,這明確了打造中國強勢農業的著力點。就是要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等三大體系建設為抓手,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第一個是產業體系,聚焦于農業各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涉及哪些產業”和“表現哪些功能”,彰顯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格局和總體架構。與傳統農業產業體系相比,現代農業產業不僅包含物質化的生產過程,也包含生態環境保護、觀光旅游休閑、文化傳承等非物質化生產以及新產業新業態。更加注重通過金融資本、科學技術、組織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的集約投入和深度開發形成新的要素組合方式,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產業綜合素質的穩步提升,是現代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顯著標志。當前,我國農業產業體系雖然快速發展,但還存在著資源環境匹配度不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流通體系效率不高、低端農產品過剩和高端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新產業、新業態還處于起步階段。迫切需要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解決好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和農產品供給效率問題,加快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競爭力明顯增強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第二個是生產體系,聚焦于產品生產能力,主要涉及“生產哪些產品”、“怎么樣生產產品”和“生產條件如何”,反映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著眼于建設現代農業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物質支撐,為農業生產提供基礎設施、先進科技和現代物質裝備。更加注重全產業鏈的延伸、全供給鏈的完善、全價值鏈的形成和全生態鏈的打造。可以說,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是先進生產手段和生產技術的有機結合,是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顯著標志。當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生產力建設取得長足進展。但總體而言,農業生產手段仍顯落后,生物技術、裝備技術、信息技術開發應用水平還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解決農業的發展動力和生產效率問題,加快構建產品優良、適銷對路、布局合理、高效集約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第三個是經營體系,聚焦于主體及其經營方式,事關“誰來生產”和“怎么組織生產”,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保障和組織支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組織方式、服務模式的有機組合,是現代農業組織化程度的顯著標志。近年來,隨著農村土地流轉有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但我國農業生產仍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的局面并未徹底改變,生產成本高、比較效益低、現代生產要素引入難、社會化服務支撐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迫切需要解決好“誰來種地”和經營效益問題,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等三大體系既相對獨立、體系完整,又相互支撐、密不可分,共同影響現代農業的供給總量、結構、質量和效率,構成中國強勢農業的“鐵三角”。優化農業產業體系,要在“拓展”上下功夫,引導農業向縱深延伸和橫向拓展,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打造生產、加工、物流、營銷、服務一體化布局。優化農業生產體系,要在“效率”上下功夫,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創新驅動,優化產品結構和區域布局,培育特色優勢品牌,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優化農業經營體系,要在“開放”上下功夫,積極培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注重協同發展土地集中型和服務帶動型規模經營,促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深度融合。

《領導文萃》:從2013年到2016年,連續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于農業現代化建設。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則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是出于什么考慮?與打造中國強勢農業有什么關系?

張紅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決策部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也是農業自身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倒逼下的必然選擇,是打造中國強勢農業的關鍵。

回顧2016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對此必須給予充分肯定。但與此同時,農業發展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存在不少矛盾,新老問題層層疊加、前后交織。農業結構調整難度較大,國內外農產品價格明顯倒掛,進口沖擊愈發嚴重,農業競爭力弱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土地重金屬污染、面源污染較為嚴重,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緊;農民收入總體仍然偏低、增速放緩,傳統動能逐漸減弱,新的動能還沒有跟上。導致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和深層次矛盾,主要是結構性問題,集中在供給端。在產品結構上,有機高端、個性化、品牌化農產品短缺,優質安全綠色農產品供給不足,低端農產品、大路貨供過于求。在生產方式上,小農分散經營仍占主導地位,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依然較低。在增長動力上,粗放型發展方式普遍存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條件改善總體滯后,還沒有轉到依靠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科技進步的內涵式增長上來。在區域布局上,水土資源、消費市場、加工增值與農業生產不均衡不匹配的情況明顯。因此,打開上述尷尬局面的“金鑰匙”,就是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錯配,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促進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更高層次的供需平衡。

我理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詞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就是在農業的供給側,通過改革推進結構調整,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平。前面我提到的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領導文萃》: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農業現代化,打造中國強勢農業,任務十分繁重,應該如何推進和執行?

張紅宇:事情總是人來干的,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有主體支撐,否則很容易成為“空架子”。而這個主體,就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共計超過280萬家。

《領導文萃》:這些主體有沒有分工、如何分工?

張紅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有特點、各具優勢,必須準確定位不同主體在發展生產、提升效益和競爭力方面的不同組織功能,才能更好提高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達到“1+1+1>3”的效果。

第一,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礎,具有生產功能和專業化優勢,是直接從事初級農產品生產的主力軍,在保總量、保產能等方面作用突出。目前,我國家庭農場達87.7萬個。

第二,農民合作社集生產功能、服務功能于一體,是聯系農民、組織農民、服務自我的獨特載體,有助于實現經營和服務的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加農民收益。截至2016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179.4萬家。

第三,龍頭企業產權關系明晰、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效率較高,具有創新功能和市場化便利,在產業鏈組織、農產品加工和營銷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市場調查、客戶營銷等方式,研究市場、分析需求、加強研發,把紛繁復雜的消費需求轉化為明確有效的決策信息和生產訂單,不僅自身能夠生產中高端農產品,也能帶動普通農戶和其他新型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市場。

總體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構建三大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力。在這其中,龍頭企業集成利用資本、技術、人才、制度等生產要素,帶動農戶發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必須發揮更加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成為打造中國強勢農業的“排頭兵”。

首先,龍頭企業要成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國各類龍頭企業達12.9萬家,年銷售收入9.2萬億元;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的38.6萬家農業產業化組織,輻射帶動種植業生產基地面積約占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六成,帶動畜禽飼養量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帶動養殖水面約占全國的八成以上;龍頭企業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占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三分之一,占主要城市“菜籃子”產品供給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方面,龍頭企業可以在產業鏈上橫向延伸,在傳統的農林牧漁等產業基礎上,發展農家樂、民俗村、休閑農園、養生農場等,開發農業的非生產功能,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其次,龍頭企業要成為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重要載體。龍頭企業實力雄厚,擁有現代農業生產理念,集成了多方面的優勢生產要素。目前,1.5萬家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達537億元,超過1/4的龍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占到了企業年銷售收入的1%以上,擁有農業科技人員60萬人,獲省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三品一標”認證的龍頭企業數量占比均超過了50%。在構建現代生產體系方面,龍頭企業可以通過自建基地、示范帶動、為農民提供全程化服務等多種方式,將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信息導入農業,實施標準化生產,構建從田頭到餐桌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推動農業生產向資金和技術集約型轉變。

再次,龍頭企業要成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引領者。龍頭企業本身就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讓農戶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的重要帶動力量。到2015年底,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超過2萬家,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的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輻射帶動農戶1.26億戶,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年戶均增收達3380元。特別是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2015年平均向每戶帶動農民返還或分配的利潤達300多元。在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方面,龍頭企業要發揮引領作用,特別是在科技研發、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應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營銷渠道建設等方面要當“老大”,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組織模式,積極帶動其他經營主體共同發展。采取保護價和加價收購農產品、二次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方式,讓農戶和各經營主體獲得更多收益,共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

《領導文萃》:從全球范圍看,我國農業企業與國際農業巨頭ABCD相比,在規模、競爭力和影響力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如何縮小這些差距?

張紅宇:實事求是地講,發達國家的農業之所以強勢,都有一批強勢企業作為支撐,在這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確實存在一定差距。

差距就是潛力。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紅利之下,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打造中國強勢農業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好。企業家是企業的靈魂,他的思想決定了企業的方向,他的認識高度決定了企業的成就。此時,作為企業掌舵人的企業家就成為了關鍵變量,必須要有理念和目標,胸懷遠大理想抱負,以打造世界領先企業為宗旨。在這方面,新希望、溫氏等公司樹立了好榜樣。新希望集團上世紀80年代開始創業,目前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超過600家分子公司,成為世界五大飼料生產商之一。溫氏集團2001年成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時規模還很小,而到2015年上市時,總市值一舉超過2000億元,成為創業板第一股。因此,企業家要志向遠大,有自己的“企業夢”,把成為第二個新希望、第二個溫氏作為一個“小目標”,爭取發展成為世界500強企業,與ABCD同場競技。要開拓視野,有全球化的眼光,才能做全天下的生意;有全行業的視角,才能打造產業帝國。不能兩眼只盯著自己那片小天地,坐井觀天式地思考企業發展。要更新理念,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再是簡單的拼要素、拼資源,更要靠創新驅動,緊跟當前互聯網+、3D打印、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新趨勢,努力實現從“汗水型”經濟向“智慧型”經濟轉變。我相信,在這樣有夢想的企業家帶領之下,我們的強農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領導文萃》:做好農業十分不容易。2016年,恒大集團宣布退出了糧油、乳業、礦泉水等農牧業領域。對于還在努力打拼的企業家朋友們,您有什么建議?

張紅宇:無論處于什么階段,企業家時時刻刻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認真學習,不斷進步,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一是要學會當政治家。不是研究政治,而是要認真研究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特別是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一系列轉方式、調結構的政策措施出臺,要看清中國大勢,吃透這些政策精神,把握政府行為取向,獲得盡可能多的政策紅利。同時,明確底線,不越紅線,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和拓展業務。二是要學會當經濟學家。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宏觀經濟以及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分析全球農業發展基本方向、世界農產品價格、國內經濟社會基本格局等變化動向,正確了解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比如,江西正邦、四川特驅等一批龍頭企業認識到城鎮化帶來了規模化經營趨勢,構建了一套圍繞家庭農場、養殖大戶的服務體系。三是要學會當金融家。企業做到一定程度,如果不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資源整合,很難再進一步做大做強。目前,1242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上市企業僅150多家,提升空間還有很大。要敢于在資本市場中尋找商機,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推進企業實現質的飛躍。四是要學會做工匠。2016年,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對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進行了第七次監測,淘汰了一批企業,其中有一部分企業就是因為弱化主業、盲目多元化,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陷入了多元化的陷阱。要樹立工匠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心理,去除浮躁心態,精益求精搞好自己的主業,打造百年老店。五是要學會做企業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要永不滿足、不斷創新,追求卓越、實現完美,成為整個行業乃至國家民營經濟的領軍者。

此外,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細胞,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自覺履行經濟、法律、道德、慈善等社會責任。尤其是,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得益于黨的好政策,得益于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講,龍頭企業應當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首先,要完善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這是龍頭企業與一般農業企業最本質的區別。在這方面做不好,不能有效帶農惠農,甚至擠占農民利益、坑農害農,不僅會影響企業自身長遠發展,也會給我國農業整體形象帶來不良沖擊。要堅持服務農民、幫助農民、富裕農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規范發展訂單農業,與農戶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提供質優價廉的生產服務,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其次,要遵紀守法誠信經營。絕大部分龍頭企業生產的是農產品、是食品,來不得半點馬虎。這方面的教訓不少,一旦出事,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要本著對農民負責、對消費者負責、對社會負責的精神,不摻雜制假、以次充好,切實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再次,要主動發展生態農業。用犧牲環境換取財富、贏得發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布局,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加大農產品初加工后的副產品及其廢棄物的利用開發,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最后,要積極參與扶貧事業。發揮自身產業組織優勢,能帶動一戶就帶動一戶,能帶動一個村就帶動一個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領導文萃》:支持這些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政府部門要做些什么?相關的政策應該做出哪些調整?

張紅宇:打造中國強勢農業,為龍頭企業提供更好服務,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責無旁貸。要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為龍頭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我認為,主要著力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要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做文章,穩定龍頭企業發展規模經營預期。目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正經歷著“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的巨大轉變,要準確把握“三權分置”理論的深刻內涵。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家庭,打破了大鍋飯,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將承包土地進行流轉,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的格局。截至2016年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達4.7億畝左右,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35.1%。其中,企業租賃農地也快速增長,達到4800萬畝。由于土地制度沒有隨著實踐需要而及時調整過來,近年來關于土地流轉的糾紛日漸增多,一些流出方中途毀約、提前收回土地,或在某個節點“坐地起價”;一些流入方拖欠租金,甚至改變土地用途。更為窘迫的是,對于流入方來說,流轉來的土地還不能便捷抵押、轉變為賬面資產。2016年10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對推進“三權分置”進行了總體部署。重點是加快放活經營權,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平等保護經營主體依流轉合同取得的土地經營權,保障其有穩定的經營預期。

二要在強化人才培訓上做文章,打造龍頭企業持續發展的智力支撐。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一方面,加強企業家培訓。開展產業、財稅、金融、稅收、貿易等方面的政策培訓,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對政策的敏銳性和應用能力。依托知名院校,開展更為長期和系統的企業負責人研修培訓,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探索開展對“企二代”的培訓,培養他們的國家情懷和責任意識,順利接過“創一代”的接力棒,成長為新一代企業家。另一方面,加強企業專業人才培養。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引進職業經理人。舉辦龍頭企業專場人才招聘會,定期組織企業赴高校招聘大中專畢業生。依托職業中專、技工學校等機構,建立培訓基地,對企業人才開展“訂單式”培養。

三要在加大政策扶持上做文章,優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打造中國強勢農業,發揮龍頭企業的重要作用,必須加快構建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新型政策體系。其一,強化政策聚焦。按照中央要求,農業部正在研究起草《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編者注:已于5月底印發),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聚焦于主體,重點支持致力于商品農產品生產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在農業企業方面重點是支持各級重點龍頭企業。聚焦于產業,重點針對農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涉及的相關行業和領域,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加投入、發展生產。聚焦于區域,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優勢農產品產區和貧困地區傾斜。其二,強化政策創設。針對新形勢下龍頭企業發展的新問題,研究推動出臺新政策。補貼政策重點是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密切與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土地政策要保障規模化養殖設施用地,增加工業用地支持力度;金融政策重點是加強產品創新,大力推廣農業產業鏈金融,對龍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農產品收購資金貸款,給予適當貼息補助;保險政策要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保費補貼標準,支持保險公司創新農業企業和基地農戶專屬的農業保險品種。其三,強化政策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出臺以來,中央有關部門和地方已經出臺了不少政策,關鍵是抓好落實。通過第三方評估、龍頭企業隨機抽樣調查等方式,以推動各項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領導文萃》 2017年6月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特级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 | 亚洲人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 亚洲午夜尤物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