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2017中國糧食市場發展報告》
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既包涵深刻理論,也容納豐富實踐。近日,已連續出版15卷的《2017中國糧食市場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問世了。《報告》問計糧安、解讀糧政,立意深遠、切中肯綮,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研究深入、數據詳實,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深度,是糧食領域兼理論、學術、政策、技術、市場信息等內容融會貫通的扛鼎之作。
(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我們的飯碗里主要要裝自己的糧食。”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指明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戰略目標及重大任務。要清醒地認識新形勢下我國糧食的功能、地位和戰略意義。
時間的年輪,總會在重要的時間節點留下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的深刻印記。近些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向綠色發展邁進。201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1624萬噸,糧食生產“十二連增”的基礎上再獲豐收,連續十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870多斤,遠超世界糧食安全警戒線。糧食連年豐收穩產有效保障了目前城鄉人口增加、消費水平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不僅依靠自己的資源和技術解決了本國糧食安全問題,實現了我國豐衣足食的大國“糧夢”,而且對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當前,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顯著提高和消費結構加快轉變,以及全球糧食發展格局深度調整,我國糧食生產特別是糧食供給側面臨著新情況新挑戰。糧食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仍很突出,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小生產與大市場、國內外價格倒掛等矛盾亟待破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準確研判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形勢,統籌資源市場,銳意改革創新來解決糧食問題,是我們正在面對的新的歷史課題。
“躍遷之時,當有智勇之策;攻堅之際,最需磅礴之力”。2017年,中央下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14個以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明確新形勢下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地位和根本途徑,對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
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任何國家、任何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首要任務是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農業穩定,衣食無憂,經濟社會發展才有了“定海神針”。糧食生產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任務,糧食安全是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基礎,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糧食有效供給是國家社會保障能力的重要體現。
(二)
《報告》緊扣糧食熱點,回應時代關切,給我們以深刻啟迪與啟示。
大力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維護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
正如《報告》序言所說,與1993年、1998年和2004年的糧改相比,糧食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一場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的既治標又治本的全方位變革,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糧食流通格局的戰略性轉型。糧食要圍繞發力供給側,用改革的辦法推進農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高中端供給,增強糧食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及時性和有效性,提高糧食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加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和要求。主要任務是下好價格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先手棋”,唱好去庫存“重頭戲”,緊緊抓住降成本“牛鼻子”,補齊市場化經營“新短板”,拓展國有糧企發展“新空間”,建立健全糧食流通體系和促進糧食供求平衡長效機制。
大力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是提高糧食比較效益和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報告》中的糧情分析告訴我們一個現實,之所以一些地方糧庫庫存玉米量大,造成財政沉重負擔,關鍵是我們有“糧食源頭”,缺乏“轉化龍頭”。多年來,我國糧食加工轉化和畜牧業過腹轉化雖然不斷發展,但仍不適應糧食深加工需要。試想,如果把“兩個轉化”發展起來,我們的糧食還能存的住嗎?還會為“糧食沒有用武之地”而發愁嗎?只要我們把“兩個轉化”搞上去,開展深度加工轉化,搞好畜牧業“過腹轉化”,就會生產出更多的糧食產品和加工品,就會生產出更多的肉奶蛋,就會提高糧食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保護和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與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兩個“積極性”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報告》中的許多專題都是選取大宗品種和糧食主產區為研究對象,提供了大量詳實數據和中肯建議。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800個產糧大縣,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力部隊。穩住糧食主產區就奠定國家糧安的基礎,保持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就抓住了國家糧安的根本。扶持糧食發展政策,要向糧食大省、大市、大縣傾斜,要向糧食主產區傾斜,要向種糧大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國家財政資金、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向主產區傾斜,努力提高主產省的財政收入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在鞏固發展糧食主產區、建設好糧食后備區的同時,還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主銷區糧食自給能力。建立健全主銷區支持主產區糧食生產的利益協調機制,形成主銷區、主產區齊抓共管的糧食保障格局。保障和調動種糧農民的利益,讓糧食生產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務農種糧獲得可觀的收益。
糧食市場化改革是糧食政策健全完善的根本方向。
糧食市場化改革的內容,包括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糧食綜合補貼制度和糧食收儲制度等。《報告》提到中國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的分析和展望,涵蓋糧食批發市場發展狀況與展望、糧食期貨市場發展狀況與展望、糧食電子商務發展狀況與展望。國家糧食局發布實施了《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對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建設做出了明確具體的部署;全國糧食競價交易統一平臺正式上線運行,整合了各地糧食交易資源。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和糧食批發市場順勢而為,進一步加快了全國糧食市場體系建設。糧食期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糧食企業利用期貨平臺,穩定經營、鎖定利潤、規避風險、拓展融資等。糧食電子商務加快發展成為糧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不斷優化流通格局、穩定產品質量和提升流通效率與效益。
(三)
無論是總論視野的廣度,還是專題研究的深度,《報告》不失是一部糧食市場鴻篇巨作。研究學術視野開闊、調研深入扎實、數據權威準確、前景預測有理有據,是2017年《報告》的一大創新。但自古至今、縱橫內外,糧食何嘗不是一個最根本、最復雜、最富變化和最具活力的產業?特別是正值全球糧食市場日新月異與波瀾壯闊的今天,誰抓住了這個根本,認清了這種形勢,把握了這種變化,誰就能引領糧食發展的明天。從一部學術研究著作的角度說,唯有一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凌云之志,才能準確把握錯綜復雜之形勢,精準剖析千變萬化之規律,理性預判市場激蕩之未來。打造糧食領域的一部知識寶庫,《報告》仍要繼續關注幾個問題:
密切跟蹤研判國際糧食市場新特點
當前全球糧食安全總體形勢趨穩向好,但是世界糧食不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特別是近年來,全球農業發展格局深度調整,氣候變化對糧食主產區影響不斷加深,生物質能源、金融投機活動等非傳統因素使農產品國際市場不確定性持續加強,全球糧食安全及貧困問題仍然困擾著很多發展中國家,世界上仍有7.95億人忍受長期饑餓,20億人遭受營養不良。農業持續增長動力不足和農產品市場供求結構顯著變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新問題、新挑戰。當前,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農業和糧食生產形勢明顯變化,全球糧食安全呈現一些新的特點:全球糧食供給平衡并不表明區域平衡,糧食總量平衡并不表明結構平衡,糧食供給平衡并不表明糧食購買力平衡。因此,未來糧食問題研究,需要整體上把握全球糧食市場的新趨勢新特點,并就推動重要問題形成共識。
加強糧食安全預警體系和機制研究
糧食生產受到自然資源、氣候和經濟社會等環境制約,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錯綜復雜。從當前看,我國糧食供給總體是安全的,但對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應加強研究,應及早預警和應對。從全球各國來看,糧食不安全的類型多種,主要有資源型、生產型、需求型、結構型等類型。應從我國國情農情出發,始終不放松對糧食不安全的防范。應及早深入研究分析我國糧食安全的潛在風險和因素,超前采取應對措施,以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始終掌握和把握糧食生產資源動態變化
耕地、淡水,是影響糧食生產的兩大基本物質資源。人要有健康的身體,前提是要有生態、綠色、安全的糧食等農產品,源頭是要有健康的土壤、清潔的淡水和清新的空氣。在我國工業化進入中后期、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期的新階段,我們要密切關注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影響,特別是關注城鎮化進程中耕地、淡水等資源和環境的消耗,進而帶來對糧食安全的壓力。從理論上,論證和闡明堅持“兩個最嚴格”制度,堅守耕地紅線不動搖和最嚴格節約用水制度。從實踐上,我們要積極推動出臺健康土壤工程、保護農業水源、提升土壤微生態環境的政策措施。不但要有高產的糧食生產鏈和高效的糧食價值鏈,還要有綠色的糧食生態鏈。
智慧農業為糧食生產插上騰飛的翅膀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互聯網深度融入的浪潮中,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做好前瞻性的思考和預判,用“糧食+互聯網”發展模式來影響、樹立和構建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的新資源、新手段、新方式、評價等新機制。用互聯網思 維謀劃糧食產業結構新布局,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武裝糧食生產新手段,用互聯網方式擴寬糧食產業新業態,用互聯網模式開發糧食市場新空間。
糧食市場調控手段與統籌國內外糧食資源
隨著農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要深入研究國際糧食資源和市場的新變化、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提高我國在全球糧食市場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深度參與糧食國際分工,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國內糧食供求余缺的調劑,拓展了糧食發展和結構調整空間,有利于國內糧食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發展。目前,部分糧食品種內外價差不斷擴大,價差驅動型進口特征顯著,糧食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糧食國際合作在政策法律框架、管理體制機制與具體管理措施方面都仍需改進和完善。要緊緊圍繞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尤其是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研究糧食國際競爭新特點、新優勢,構建新型糧食國際合作關系,開創全方位糧食對外合作新局面。
“縱使青絲變白發,亦不忘追尋糧食市場化的初心。”這是《報告》序言中的一句話,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糧食人”對我國糧食改革的深度關切和卓遠見地。正是因為這種對糧食工作的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正是糧食戰線上許許多多專家學者孜孜不倦的研究探析,《中國糧食市場發展報告》系列叢書的出版才累年不輟。我為作者廣博的專業積累、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點贊。然而,由于《報告》作者眾多,加之各自獨立成篇匯編成冊,難免會有紕漏存在。但總體來看,《報告》不愧是糧食業難得的一部年度藍皮書,是一座內涵豐富、品位居高的“富礦”,值得用心挖掘提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糧油市場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