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產業鏈是現代農業的核心產業組織形態,現代農業競爭本質上是產業鏈競爭。在市場拉動和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下,我國農業產業鏈正邁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但產業鏈組織化和一體化程度較低,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撐體系不健全,各行業產業鏈競爭力總體不強。今后,應把產業鏈整合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用產業鏈整合來統領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休閑農業發展等政策,并根據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分類推進。特別是要加強農業產業園區等載體建設,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產業主體,提升產業鏈一體化水平,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完善政策和服務支撐體系,加快提升農業產業鏈競爭力。
【關鍵詞】農業產業鏈,農業競爭力,政策建議
現代農業競爭,已由產品之間的競爭,轉為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能有效彌補我國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競爭優勢的不足、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能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抓住當前需求側消費結構升級、供給側改革加速的有利時機,立足國情、分類施策,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業產業鏈整合模式。
一、現代農業競爭本質上是產業鏈競爭
(一)農業產業鏈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
農業產業鏈最早產生于19世紀50年代的美國,然后迅速傳入西歐等工業化國家。雖然各國對農業產業鏈的稱謂不盡相同,但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特點,即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在縱向上實行產加銷一體化,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以獲得農產品全過程增值。
農業產業鏈的快速發展,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技術進步推動農業生產的分工和專業化,不同環節由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生產者)來承擔,進而推動了價值鏈的分解和產業鏈的延伸。第二,為節約交易費用、追求協同效應和減少市場風險,市場主體自發開展產業鏈整合,以提高整個產業鏈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第三,農業產業集群的興起和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產業鏈交易效率和競爭力。
(二)農業產業鏈是現代農業的核心產業組織形態
自20世紀末以來,農業產業鏈加速延伸和拓展,主要有三種基本模式:
一是加工鏈的縱向延伸。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斷提升,開發出功能食品、藥品和保健品、生物質能源等新興產品,附加值水平大幅提高。
二是服務鏈的橫向擴展。農業生產性服務與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分離,農業科技服務、信息服務、植保施肥服務、農機服務等環節發展為獨立的行業部門,成為專門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三是功能鏈的融合與拓展。農業由提供食物這一基本功能向生態、文化、旅游等領域拓展,與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等行業融合,發展出創意農業、體驗農業、休閑農業等新興行業。
目前,農業產業鏈已融入現代農業的多數領域,把農業上下游各個生產經營環節、不同類型生產經營主體有機聯結,成為現代農業的核心產業組織形態,也成為小規模農業與現代化大生產的有效對接方式。
(三)產業鏈競爭力是一國農業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的缺位都會形成“短板效應”,任何一種產業組織主體都有其局限性,只有構建農業產業鏈,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實現優勢互補,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競爭力。
農業產業鏈的競爭力不僅依賴于核心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更依賴于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的系統協調,是農業綜合發展水平的體現。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生產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主要是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和區域化布局,核心環節的市場集中度。二是核心企業的競爭力,主要是企業技術水平,對產業鏈內部信息、標準、資金、物流的管理水平。三是產業集群的支撐情況,包括產業鏈內生產、加工、服務、營銷等各類主體的空間集聚程度,合作網絡的功能和效率。四是產業鏈的一體化程度,包括產業鏈上下游主體的合作模式、緊密程度,產業鏈的利益分配機制。
(四)全球農業產業鏈正出現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一是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產業鏈的構建和整合,將其作為提升國家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二是核心企業對農業產業鏈整合,帶動農業供應鏈、價值鏈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三是農業產業鏈整合的驅動力開始由加工環節向服務環節轉移,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引領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四是農業產業鏈與農業產業集群共生發展,多數農產品的產業鏈已由線性的單鏈向非線性的網鏈轉變。五是物聯網、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技術、新模式正融入農業的各個環節,不僅帶動農業產業鏈的全面升級,也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空間拓展。六是伴隨著跨國農業投資的發展,一國農業產業鏈開始向境外延伸,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性農業產業鏈整合初露端倪。
二、我國農業產業鏈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鼓勵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政策,安徽、河南、浙江等省積極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業產業化集群,各類資本進入農業產業鏈的勢頭迅猛,我國農業產業鏈正邁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一)三大類型農業產業鏈發展加快
一是加工鏈不斷鞏固。到2016年底,農民合作社中有53%發展加工流通,7.8萬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農產品加工園區有1600家,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和產業集群。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上升到2.2∶1,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5%①。
二是服務鏈快速發展。在需求帶動和政策扶持下,各類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快速發展。目前,全國經營性專業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市場化運作的龍頭服務企業不斷壯大,農業生產型服務的產業形態越來越明晰。
三是功能鏈蓬勃興起。作為農業發展新動能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呈快速發展態勢。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正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新興行業②。
(二)農業產業鏈整合模式呈多樣化
一是專業市場帶動型。由地方政府建立起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大批中間商在專業市場進行批發交易,中間商再分別聯系農戶和消費者。專業批發市場是整合產業鏈的關鍵。
二是農民合作組織帶動型。農戶在自愿互助的基礎上成立各種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自己從事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向產業鏈后端延伸。
三是“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型。由一家或幾家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全程(半程)服務等形式與合作社(基地)形成緊密合作關系,構建“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鏈經營模式。農業龍頭企業是整合產業鏈的關鍵。
四是產業集群驅動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在空間(產業園區或物流園區)集聚,帶動當地特色農產品或優勢農產品的基地化生產,以及相關服務行業的空間集聚,形成“產業園區+物流園區+服務基地+區域農業”的產業體系。
五是功能拓展型。近年來一些地方拓展農業功能,將農業生產與文化、旅游業融合,形成休閑農業等新興農業產業鏈。這類產業鏈發展較快,但其核心主體尚不明晰。
三、我國農業產業鏈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競爭力總體不強
總體來說,乳業產業鏈的一體化程度和市場集中度較高,競爭力相對較強;生豬行業、蔬菜行業產業鏈組織化、一體化程度較低,競爭力不強;糧食行業產業鏈競爭力較弱(見下表)。
不同行業產業鏈競爭力情況
從產業鏈類型看,呈現以下特征:
一是加工鏈總體較短,帶動能力不夠。大宗農產品加工水平偏低,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不足。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條不長,不太適應市場需要。大多數加工企業規模小,生產經營成本高,技術裝備水平落后。
二是服務鏈發展滯后,上中下游不均衡。很多農戶仍然是自服務型,獨立完成農產品生產過程,這種狀況導致農業對生產性服務需求不強,制約了農業服務業的發展。服務鏈發展不均衡,產前、產中服務發展相對較快,但農民產后急需的信息服務、金融服務、銷售服務等仍很薄弱。
三是功能鏈發展才剛剛起步。休閑農業等新功能產業鏈還很短,缺乏體驗、文化、教育等高層次項目。許多地方扶持政策不完善,土地、資金、交通、環保設施等要素支撐嚴重不足。
(二)產業鏈組織化和一體化程度較低,上游太分散
上游生產主體總體較為分散,農牧業生產主要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多數行業市場集中度低,核心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和帶動力不強,供應鏈設施落后,產業鏈管理水平不高。農戶與企業(組織)之間以非正式合作為主,股份合作等緊密型聯結方式不多,訂單農業合同不規范,上下游主體的聯結方式較為松散,在生產組織、質量監控、信息傳輸、價格協商等方面難度較大。
(三)產業鏈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不完善
農產品專用性高、生產周期長,對市場需求變化反應滯后,導致農戶與企業之間難以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農戶注重短期收益與企業投資周期長之間的矛盾成為制約產業鏈發展的瓶頸。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這一主要模式中,上游種養環節的經營主體以農戶、家庭農場及合作社為主,他們在信息、流通、銷售方面缺乏相應的技能,基本上沒有價格談判能力和權利,在利益鏈條上處于弱勢地位,難以公平分享全鏈條增值收益。龍頭企業往往控制著產業的關鍵環節,處于強勢地位,產業鏈收益明顯向其傾斜。訂單是農戶參與產業鏈的主要方式,但農民與企業之間的訂單普遍缺乏約束力,一旦市場環境發生不利變化,兩者都容易出現不合作行為,雙方利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撐體系不健全
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夠,上游主體吸收應用新技術的能力不強,農業科技部門全產業鏈技術服務能力不足。金融部門對龍頭企業和農戶的支持不夠,全產業鏈金融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產業鏈發展急需的規劃、設計、管理、成本核算等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標準化生產是產業鏈發展的基礎,但目前產業鏈在不同區域、不同部門間的標準不一致、不協調,降低了產業鏈的運作效率。產業鏈上下游環節之間、不同產業鏈條之間的信息平臺、數據標準不統一,難以互聯互通,制約了供應鏈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產業鏈各環節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落后,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四、提升我國農業產業鏈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在新的階段,應把產業鏈構建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用產業鏈構建來統領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休閑農業發展等政策,根據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分類推進,按照“壯大主體,培育載體,提升水平,強化支撐”的思路加快提升農業產業鏈競爭力。
(一)分類施策推進不同類型農業產業鏈整合
對于糧、油等大宗農產品,要鼓勵農民合作組織主導產業鏈整合,支持其把經營活動延伸到產前的培訓、信貸、農資采購等環節和產后的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建立完整產業鏈。
對于畜牧養殖業,重點是壯大龍頭企業,健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借鑒乳業D20發展經驗,大力支持一批有實力有品牌的龍頭企業,鼓勵其加強上游基地建設和下游市場體系建設,推進規模化、標準化、一體化發展。
對于地方特色農產品,鼓勵發展“交易市場(電商企業)+產業集群”的融合模式,通過現代交易市場帶動產業集群的發展,進而帶動產業鏈群的發展。
在城市郊區和重要景點周邊地區,積極扶持農民發展休閑農業合作社等組織,推進農業與休閑、旅游、文化、養老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
(二)大力加強載體建設,積極培育產業鏈群
引導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合理規劃建設各類農業產業園區,推動各類園區在功能上有機銜接,在空間上梯度布局,為產業鏈群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載體。一是在產業鏈上游,發展一批專業化的原料生產基地,推進種養業集聚發展,更好地保障原料供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農業產業鏈的基礎。二是在下游整合利用農村廢棄校舍、閑置廠房等,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支持園區集中建設農產品及副產物綜合利用公共設施,吸引加工企業和服務機構入駐,促進加工業集群和服務業集群的融合。三是根據資源條件和區位優勢,發展一批與農業產業鏈相配套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電商園區、物流園區,加強區域性儲藏、運輸和冷鏈設施建設,推動農業龍頭企業集群與專業批發市場和電商園區的連接。
(三)積極培育產業主體,提升領軍企業的競爭力
一是以三產融合示范企業為龍頭,培育產業鏈領軍企業。積極支持領軍企業完善全產業鏈布局,發展線上、線下營銷。鼓勵領軍企業廣泛吸納、培養人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治理能力。二是大力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重點培育一批服務功能全、組織能力強、運行管理規范的綜合性農業服務企業,開展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三是支持農民工返鄉、農村大學生回鄉、工商資本下鄉,投資現代農業、特別是新興功能產業。四是鼓勵和扶持農商產業聯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產業鏈主體的發展。
(四)提升產業鏈一體化水平,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一是提高龍頭企業(組織)的產業鏈管理水平。在生產管理上,統一全鏈條生產流程和投入品供應;在技術管理上,對育種、生產、加工、檢測等方面技術進行統一管理;在物流管理上,對產業鏈內物流進行全面規劃,降低物流成本;在信息管理上,建設好綜合信息平臺,對產業鏈內外部各種信息統一管理。二是鼓勵龍頭企業創建產業鏈品牌,在各環節統一規范使用品牌,提高終端產品的品牌溢價。支持龍頭企業申請商標國際注冊,培育出口產品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三是創新發展訂單農業,探索建立擔保制度和風險基金,將合約引向長期化,增強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合作的穩定性。鼓勵探索“土地流轉集中后再發包”的經營模式,發揮企業經營和農戶家庭經營的雙重優勢,并使二者形成更穩定的合作關系。四是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股份合作、信貸擔保、技術支持等方式幫助農戶發展,采取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形式,將產業鏈增值收益部分讓利給農戶、合作社等聯結主體。
(五)完善政策和服務支撐體系
一是圍繞產業鏈構建金融服務鏈。適應農業產業鏈和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趨勢,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內部流程,通過行業、區域等信貸政策,對產業鏈各端主體實施金融集中連片服務。積極探索以農產品物流市場、電商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組織為核心的新型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
二是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依托龍頭企業建立產業鏈技術創新中心,大力開展以需求為導向的應用性研究,突出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的工藝研發。落實好國家標準化戰略,分門別類理順農業產業鏈標準體系。
三是圍繞產業鏈建設多層次人才隊伍。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行業協會的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業產業鏈從業人員開展多層次、多方面的培訓。鼓勵各類農業院校增設農業產業鏈管理課程。大力培養具有全產業鏈戰略眼光的高層次人才,提高農業企業家的管理素質和水平。
四是健全產業鏈財政資金支持機制。以具體產業鏈條為平臺,整合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農村產業融合試點示范等項目資金,支持產業鏈薄弱環節的發展。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新興農業領域。
五是加強產業鏈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實施農村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郵政、供銷、電商企業的資源,加快建設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絡體系。落實好用地政策,推進農業產業園、創業園、科技園建設,加快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孫小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參與了文獻研究工作,提供了國際經驗背景材料。
注釋:
①②資料來源:農業部新聞辦公室,來源自農業部網站。③農村經濟研究部
參考文獻:
〔1〕成德寧,2012:“我國農業產業鏈整合模式的比較與選擇”,《經濟學家》,第8期。
〔2〕德勤中國公司研究小組,2014:“研究與洞察力中心:變潮涌動—全產業鏈布局現代農業”,《中國農業發展和投資報告》。
〔3〕韓長賦:“積極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農業部網站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308/t20130807_3551651.htm。
〔4〕姜長云,2014:“關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思考——如何實現中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轉型升級”,《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第1期。
〔5〕李軍民、朱有志、唐浩,2007:“國外農業產業鏈管理運作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世界農業》,第2期。
〔6〕李培峰,2014:“農業產業鏈金融的農行實踐”,《中國農村金融》,第20期。
〔7〕張瑩、肖海峰,2016:“基于契約博弈模型的農業產業鏈縱向協作分析”,《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
〔8〕張利庠、張喜才,2007:“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整合研究”,《教學與研究》,第10期。
〔9〕肖小虹,2012:《中國農業產業鏈培育論》,科學出版社。
〔10〕顏莉霞,2011:“基于農業集群的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研究:以浙江省為例”,《商業經濟研究》,第33期。
〔11〕張紅宇,2016:“努力提高我國大國農業競爭力”,《人民日報》,2月29號。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課題組,課題負責人為葉興慶、張云華、金三林,金三林執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