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王興國等:動能轉換開啟農業發展新局面

[ 作者:王興國?樊祥成?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1197 更新時間:2017-10-06 錄入:王惠敏 ]

農業發展史表明,推動農業發展的基本動力無外乎技術進步、資本投入以及勞動者知識技能的提升。但是,這些因素在推動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并非平均用力,并且自身也會隨著發展環境的變化或增強或衰減。與以往發展條件相比,人力資本下降是農業發展動能衰減的突出表現。另外,由于我國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變差,再加上人力資本又與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等緊密相關,因此不得不從動能轉換的角度重新啟動農業發展的新引擎。

認清農業發展新動能的來源

理論與實踐表明,在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發展的新動能主要來自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有意于廣泛參與農業生產經營的新主體。雖然當前我國農業從業人員以老人、婦女為主,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存在著人力資本存量明顯下降的問題,但是三類有意于廣泛參與農業生產經營的新主體,可望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首先,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服務主體,他們已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占據一席之地,規模化、職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化、標準化、市場化意識進一步增強,是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據農業部統計,2016年,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280萬個,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壯大,總數超過1270萬人。其中,家庭農場達到87.7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79.4萬家,農業產業化組織超過38萬個。新型經營主體的不斷壯大,有力地助推了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穩步發展,有力地助推了農業產業化經營。

其次,以農村外出務工、經商的返鄉人員為代表的創業者、就業者,包括其他的農業創客、新農人,他們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經驗,對農業的發展思路、市場的把握程度、項目的運作方式有了新的認識和想法,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能夠推陳出新,創造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高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

最后,進軍農業的社會資本,通過流轉農村土地、利用閑置院落和房產等資源進軍農業生產、鄉村旅游等領域,有能力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過PPP模式,有能力成為農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重要“供給者”;通過瞄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薄弱環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有能力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跨越式發展。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五洲房地產有限公司在泉莊鎮尹家峪村流轉荒山和耕地1781畝,成立了金龍山農業旅游合作社,發展有機晚熟蜜桃,產品成功銷往香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僅為資本投資方帶來收益,而且還與農村扶貧結合起來,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帶動等形式,幫助貧困農民脫貧。

第二,不斷融入農業生產的新技術。科技進步是農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生物育種、大數據、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的科技進步和推廣,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巨大動力。特別是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云計算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精密播種技術、精準農業氣象、農業數據分析、智能化灌溉等服務,一方面能夠優化農作物的種植,實現差異化灌溉,促成農作物增收,另一方面能夠降低氣候環境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減少農業的不確定性。

目前,孟山都,杜邦、巴斯夫等農業跨國公司紛紛布局精準農業領域。孟山都公司面向農民提供的農業數據技術平臺和意外天氣保險服務已經覆蓋了美國4.5億畝土地作物面積。它提供的精密播種服務(Precision Planting),可以使播種機在不同區域位置、不同土壤情況下進行不同農作物品種的不同間距、不同深度的播種,從而極大優化農作物的種植,并幫助實現差異化灌溉,可以使田地產量提升3%—6%。

第三,消費結構升級的新需求。首先,對農產品的消費日益個性化、多樣化。近年來,城鄉居民的消費理念已經從“吃得飽”轉變為“吃得好”,對農業產品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元化,農產品的消費日益個性化、多樣化,初級食品逐步被加工食品、更有營養和附加值的食品所替代,農產品的消費結構出現不斷升級的趨勢。這就要求農業應該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型,從以提供初級產品為主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在不斷夯實生產基礎的同時,使農產品供給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路子。

其次,城鄉居民對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的需求日益增長。休閑旅游是城鄉居民精神消費和服務消費的重要內容。近二十年來,我國旅游業發展迅猛,旅游人數和旅游花費屢創新高。特別是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成為旅游消費的新熱點。2016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帶動672萬戶農民受益。

加快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

新主體、新需求、新技術孕育著農業發展的新動能。推進農業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樹立農業發展的國際化思維,推動農村市場化改革進程,不斷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促進農業實現新發展。

一是樹立農業發展的國際化新思維。在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基礎上,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積極融入國際農業分工體系。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強農業對外合作,推動農業走出去。以“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支持農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和加工、倉儲物流設施,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二是推進農村市場化改革新征程。進一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三資”,實現資產資源的資本化運作。明晰農村集體資產范圍,加快農村各類資源資產權屬認定,分類推進集體產權改革,完善各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吸引社會人才和資本,開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促進農村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大力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激發農村發展潛能。

三是構建產業融合發展新機制。培養和集聚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吸引和鼓勵返鄉農民工和農業創客發展各類創意農業,把農村地區變成活力之地,把農業產業打造成朝氣蓬勃的產業,促進產業要素融合滲透,推動農村產業環節融合互動。發揮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供銷社系統、郵政系統等農村傳統組織資源的作用,向前推動農業生產,向后帶動銷售、物流、觀光休閑產業的發展,打通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阻隔。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生產性服務以及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等產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網絡發展。把縣城和重點鎮、中心村、特色村鎮,作為引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載體,優化布局,加快產業融合發展。

四是強化農業科技進步新驅動。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強種業自主創新和主要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力度,加快研發適宜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的農機裝備,加強農林產品精深加工、智慧農業、倉儲物流等科技研發。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技人員創業平臺、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廣泛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林場主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民。

作者: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  王興國 ;山東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樊祥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報第1577期第2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久在线视频 | 午夜亚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少妇爽的嗷嗷叫视频 | 日本久久久久午夜免费 | 久久免费久久爰精品 | 五月天偷拍视频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