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鄉村不會消失,有效的鄉村治理只有在理解和尊重鄉村價值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
一、自卑是鄉村衰敗的本質原因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因為鄉村衰敗影響了中國整體發展的進程,而鄉村衰敗源于骨子里的文化自卑。鄉村自卑,要把鄉村變成城市,或用城市建設思維改造鄉村,要把鄉下人變成城市人;農民自卑,要努力擺脫農業和鄉村變成非農民,搞農業的人自卑就要搞工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樓房比平房好,主張拆掉鄉村農家院改為住樓房。這是一種普遍的文化自卑所導致的認識誤區。正是這種自卑帶來了在制度上長時間地抽取農業、農村、農民的利益,鄉村衰變是制度性衰敗。最近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指出“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是尊重鄉村價值的體現。
二、從鄉村的教化價值看鄉村治理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在農家院里與農民談心,曾說:“中國的庭院比洋房好,記得住鄉愁。”鄉村的農家院有太多的文化內涵,不僅是農民的生產與生活空間,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比如,鄉村教化功能就是以農家院落為基礎和前提的。農家院落的開放性維持了鄉村熟人社會的基本特性,農家院里發生的事情全村人都知道,于是就有了公共輿論,有了示范和模仿,有了鄉村意義的獎勵與懲罰,有了道德和民風的約束,成為引導人向好向善的一股重要力量。所以,鄉村是一個具有天然教化功能的社會空間。不用教學大綱,也不用辦培訓班,兒童在鄉村生產生活中自然可以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學會社會規范、做人品格和生活技能。鄉村自卑影響下的鄉村改造,把農家院變為單元樓,所改變的不僅是鄉村的空間關系,還改變了社會關系,消滅了文化載體,破壞了鄉村治理的機制。
三、尊重和理解鄉村價值,才能構建鄉村治理有效體系
自治和德治只有建立在熟人社會基礎上才能實現。鄉村具有自治傳統,也有德治文化和基礎。自治與德治文化存在于鄉村的機構之中,不了解鄉村特定的結構,很容易喪失鄉村最寶貴的東西。鄉村像是技藝高超的藝術大師雕刻的一件精致的工藝品,不懂就不要去動它,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彌補的破壞。首先要尊重和理解鄉村,繼而發現、提升和利用鄉村價值,才可能構建鄉村治理有效體系。在《留住美麗鄉村:鄉村存在價值》一書中,我們把鄉村價值歸納為六個方面,分別是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文化和教化價值。這是鄉村在長期成長、進化過程中不斷自我完善而發育出來的鄉村價值體系。尊重這個體系,努力發現鄉村內在價值,在新的環境下提升鄉村價值,不僅可以有效實現產業興旺,建設新型鄉村社區,還可以構建出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的有效鄉村治理體系。因此,目前特別迫切的事情是要先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隊伍,深入了解鄉村,才能有真正的鄉村振興。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社會學系教授,本文根據作者在“清華三農論壇2018”分論壇二“鄉村治理、城鄉融合發展”上的發言整理,經本人確認并授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2-1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