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兩型社會”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
——基于長株潭實證分析
陳文勝 鄺奕軒
摘要:發展“兩型”農業是中國農業轉型升級的新取向,作為以高科技、低消耗、環保性、循環型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新型農業業態,“兩型”農業已受到諸多地方的重視并付諸實踐。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立足現實,緊緊圍繞率先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建設目標,堅持“兩型”引領、創新驅動、分類指導、配套推進,加快推進了“兩型”農業發展,其相關經驗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政府有效的支持和保護政策是“兩型”農業發展前提,多元化合作是實現“兩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現代要素注入是“兩型”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建立保護農民權益長效機制是“兩型”農業發展的根本。
關鍵詞:全國“兩型社會”試驗區;“兩型”農業發展;長株潭城市群
全球變暖與能源枯竭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問題和國際社會力圖解決的問題,代表著全人類的共同理想和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是任何國家都無法置之度外的共同使命。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整個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無疑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領域。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1]“兩型”農業發展成為中國農業發展轉型的戰略方向。
一、我國兩型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
“兩型”農業是圍繞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的新型現代農業體系。[2]“兩型”農業建設是以農業生產功能為主導,兼顧資源節約功能與環境友好功能兩翼,進而實現最大限度的節約農業生產要素和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業生產的外部性負效應的雙重目標的農業收益帕累托最優。當前,我國經濟進入經濟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兩型”農業發展更有客觀的社會基礎和現實訴求。
(一)發展“兩型”農業是應對農業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要求
我國人均農業資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淡水資源、人均國土面積、人均耕地面積和人均森林面積等四種關鍵農業資源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3%、36%、40%和26%,與此同時,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我國化肥年施用量占了世界化肥年施用總量的30%,農藥單位面積施用量相比發達國家施用水平高出50%,每年約有50萬噸農膜殘留于土壤中。[3]面對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危機,我國務必著力突破資源環境的約束,要以“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建立“兩型”導向的新的農業發展方式,構建起“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進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兩型”農業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兩型社會”建設是直接應對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環境惡化和資源緊張等現實問題的發展模式。“兩型社會”是全新的經濟社會形態,要求從發展方式、生產、生活方式及理念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刻的變革,而農業現代化是新常態下中國現代化的短板,因此,加快發展“兩型”農業,事關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的成效,將實現中國農業發展由擴大生產規模為主的量的要求向質與量雙重要求、資源投入為主向低碳生態和傳統農業的單功能向現代農業的多功能的三重戰略轉變,有助于補齊“兩型”社會建設的補齊短板。
(三)發展“兩型”農業是中國農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新取向
“兩型農業”是對近30年來相繼提出的低碳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集約農業、精準農業的總體性概括,是比低碳農業、生態 農業、循環農業具有更強包容性的農業。“兩型農業”會揚棄“石化農業”的糟粕但不會否定“石化農業”,會重拾傳統農業的精華但不會回歸傳統農業,其主要任務是按照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和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要求,進行技術、制度和組織再創新,使農業現代化實現螺旋式的上升。發展“兩型”農業,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業走生態能自我維持、資源能循環利用、經濟能獲得較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走農業生產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道路,走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道路。由此,“兩型”農業作為新型農業業態,作用日益凸顯。
二、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兩型”農業的實踐探索
湖南長株潭城市群自然資源稟賦相對較差,人口占全省19.59%,人均耕地資源僅為0.045公頃/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但是,在湖南省四大區域板塊中,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兩型”農業發展基礎較好,農業技術水平高,機械化程度和電力化系數最高,分別達到了12.13千瓦/公頃和0.38萬千瓦時/公頃,農業經濟保持最高的增長水平,人均農業GDP和糧食單產水平分別達到了11558.12萬元/人和6710.96公斤/公頃。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根據經濟總量大、區域發展水平高、科技集度強、區域消費市場容量大、農業生產基礎好、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等農業資源量少的區域特征,將“兩型”農業發展定位為高科技農業產業化基地、外向型農業基地和湖南農產品加工基地,發展重點是建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并借助大型工商企業和產、學、研相結合等發展模式,發展高附加值高、高科技含量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將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打造成湖南農產品加工的龍頭,重點發展高檔次、高品位的糧食、苗木花卉、蔬菜、畜禽產品等農產品,將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打造成湖南外向型農業的橋頭堡。
(一)高起點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兩型”農業發展面向市場,注重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集中發展規模化的特色養殖、種植,培育國內外高知名度的品牌。以長沙市為例,長沙市全力打造“兩型”農業載體,一是積極創新、強力推進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將試驗區打造成農業創新轉型發展的先行區和現代農業文明的樣本區,構建國際化現代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二是精心打造花卉苗木產業經濟區,依托百里花卉苗木走廊,對接國內、國際市場,著力培育現代花卉苗木產業基地和龍頭實體,促進花卉苗木的集約化、品牌化、信息化發展,力爭建成中部最大的花卉苗木、珍稀樹種繁育生產基地和全國有影響力的苗木花卉生產中心、研發中心和交易物流中心;三是全面啟動長沙現代農業物流中心建設,積極打造集生產加工、質量檢測、冷藏保鮮、倉儲運輸、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信息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大型物流中心,形成輻射全國、接軌世界的現代農業物流網絡和信息平臺。同時,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立足省、區域農業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圍繞各市現代農業專項工程建設內容,重點包裝了一批建設起點高、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具有長遠發展前景的重大農業項目,并以找大引強、提升項目質量效益為目標,積極面向國際國內、面向國企民企、面向農業和非農產業領域,引進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大企業、大集團。
(二)著力構建“兩型”農業生產體系
1.推進農業安全化生產
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認真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積極推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把推行農業標準化作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關鍵措施來抓。第一,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深入實施“沃土工程”,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保護性耕作,提高耕地質量水平;加強“兩型”農業生產投入品供應體系建設,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改善農業投入方式,減少投入量;鼓勵施用有機肥料,鼓勵并推廣農用地膜回收利用;推動沼氣開發利用和秸桿等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逐步實現從農業生產投入品使用、農業生產到農產品加工整個過程清潔化、無害化。第二,加快農業“三品”認證步伐,推進農業安全化生產。政府成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以下簡稱“三品”)認證工作機構,并制定專人負責,認真組織好申請認證企業的人員培訓、現場檢查和申報材料審核等工作,政府將發展“三品”納入對各區、縣(市)農業部門的目標考核范圍,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鼓勵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開展“三品”認證,并通過認證到期產品的復查換證、“三品”抽檢和年檢、“三品”標識使用監督等方式做好認證后的監管工作。第三,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水平。政府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測中心,健全監測體系,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制,對糧、油、奶等食品實行每兩個月一次的定期抽檢制度,嚴格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和退出制度以及食品安全消費警示發布制度。第四,增強農業執法監管力度。市、縣兩級農業部門成立農業綜合執法機構,強化執法人員培訓;結合食品安全城市建設工作,對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農資經營單位進行清理和登記造冊,以種子、農藥、肥料等農資產品為重點,開展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加強農產品執法監管。
2.注重保護生態環境
第一,堅持底線思想,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征收和占用農村土地的門檻,加強農村非農建設用地管理,嚴厲打擊非法占用耕地和破壞林地的行為;各類建設項目嚴格按照集約節約的原則,控制用地規模,確保區域內耕地保有量和林地保有量。第二,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從財政、投資、土地、產業、人口、環境和績效考核等方面,推動按主體功能分區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促進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流轉向能人大戶集中、農村居民向農村社區集中。第三,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以政府為主導、農戶為主體,通過市場運作,強化監督,開展城鄉環境同治,推廣鄉村生產生活垃圾進行戶分類減量、村主導消化、鎮監管支持、縣以獎代投處理模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防止城市和工業污染向農村擴散;加大農村可再生能源推廣力度,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沼氣,大力推廣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省柴節煤爐灶應用;加強農村水體、大氣、土壤等環境質量監測,抓好污染物排放整治,全面規劃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畜禽養殖行為,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試養區,重點在大中型養殖場配套建設沼氣凈化工程,在生活集中區配套建設污水凈化工程,加強農藥、化肥和農膜等面源污染控制;積極推進湘江、瀏陽河、撈刀河等河流流域生態修復工程,深入開展生態綠色家園共建和鄉村清潔工程,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第四,強力推進城鄉結合部綜合整治。堅持清理與拆除相結合、建設與提質相結合、疏導與規范相結合,對城鄉結合部進行環境整治,提升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品質。
3.鼓勵探索“兩型”農業模式
政府鼓勵各地因地制宜,跳出傳統的農業發展思路,發展適合當地實際的都市農業、休閑農業等多種發展形態,充分發揮農業環境調節、文化體驗、生態支撐等功能。如長沙市在長沙縣、望城縣、瀏陽市、寧鄉縣以及長沙主城周邊郊區農村,鼓勵發展家庭農場、生態農家樂、生態農業園區等多形式的生態農業。株洲市大力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如炎陵縣、茶陵縣的生態型特色農業,醴陵市的“豬沼果”、“豬沼菜”、“豬沼糧”、“豬沼魚”、“豬沼茶”等生態農業發展模式。[5]湘潭市積極推廣規模、生態、安全養殖模式,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打造綠色湘潭。
(三)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
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加快實現資源依賴向科技型支撐轉變,重點推廣低成本、適合本地需要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兩型”農業發展的技術推廣和服務水平;以打造農產品品牌為取向,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農民收入為核心,推進生物技術的研發、推廣與應用,同時優化自然資源稟賦與農業技術配置,提升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農、畜產品的數量和品質,推廣應用主要農作物精量播種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節本增效;支持節水節地節藥技術、資源高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農村生活消費綠色技術等“兩型”適應技術的研究和成果推廣應用,積極發展節水農業,因地制宜地施行噴灌、滴灌、排灌、畦灌,提高田間水的利用率;支持龍頭企業、經營性服務機構為農戶提供發展“兩型”農業的技術和信息服務;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搭建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平臺。
(四)積極培育新型農民
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通過政策鼓勵、輿論引導、教育投入等多種措施培訓農業人才以適應“兩型”農業發展的要求。一是完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領導體制。各地結合當地資源優勢、經濟結構、產業發展的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建立了黨政領導干部與農村實用人才結對聯系制度;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切實改善辦學條件,推行多元化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投入模式。二是健全教育培訓體系。一方面,加強農村教育基礎設施、教育信息化和師資力量建設,繼續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充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的教育權益,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各市、縣、鄉鎮、村四級教育培訓服務體系,整合優化農村教育培訓資源,重點加強鄉鎮、村教育培訓陣地建設,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科技支撐、農民自主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機制。如長沙市組織實施了“兩型”農業人才支撐“三個一”重大人才工程,重點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農村創業帶頭人、種養大戶和農村經紀人。三是完善人才選拔和激勵機制。將優秀的農村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班子,在科技開發、生產經營和社會服務中取得重大效益的農村優秀人才給予重獎;對推進農業發展轉型、促進農村發展做出較大貢獻的給予各種榮譽稱號,堅持市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制度。四是構建農村實用人才信息平臺。制定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統一的農村實用人才評價標準,結合農村產業特點,對農村實用人才情況進行定期普查,按照糧油種植大戶、畜禽養殖大戶、水產養殖大戶、瓜果蔬菜栽培大戶、花卉苗木蠶桑種植大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農民經濟人等類別,建立健全農村實用人才信息庫,構建人才資源信息共享平臺。[6]
(五)加快組織制度創新
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抓住國家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契機,建立、健全與發展現代農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為加快推進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兩型”農業提供強力支撐。一是積極推進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支持建立村、鎮、縣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健全農村土地流轉保障機制,規范和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如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進一步增強農業適應市場的能力。二是在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推進“三權”抵押融資,以激活農村生產要素,建立城鄉土地、資本、人才等要素流通平臺。三是優化城鄉資源要素配置。推進農村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配套政策。四是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探索涉農金融服務體制改革,建立農業風險防控體系,構建財政支撐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支農助農扶農長效機制。如長沙市成立農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支持重大農業項目、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融資擔保,并設立農業風險補償基金,幫助農業經營者提高抗擊重大災害、動植物疫病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7]
三、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兩型”農業發展的成效
在中央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撐下,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搶抓機遇,創新思路,加大投入,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探索與實踐,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兩型”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一)產業結構轉型步伐加快
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兩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速。長沙市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優質水稻、花卉苗木、優質茶葉、優質水產四大百里產業走廊基本建成,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占水稻播種面積的80.5%;新增4個萬畝以上蔬菜示范片、2.77萬畝專業蔬菜基地,創建165個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全市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386個,比上年增長33.4%,入社農戶10.09萬戶;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已達350萬畝,其中耕地150萬畝,土地流轉率達30%。[8]株洲市創建12個超級稻萬畝示范片、60個千畝示范片、301個百畝示范片,樣板示范總面積達36.9萬畝,全市超級稻示范推廣面積達到148.8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比重為39%;建設68個市級標準化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完成220萬畝;[9]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038家,相比2008年增長了28倍,家庭農場發展73家;土地流轉步伐進一步加快,流轉耕地83.2萬畝,耕地流轉率達37.5%;生豬規模化養殖達到68%。[10]湘潭市超級稻推廣面積達到72.72萬畝,占水稻播種面積的23.2%;[11]標準化專業蔬菜基地達3.5萬畝,實現蔬菜產量151.2萬噸,蔬菜自給率提升至62%;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100家,家庭農場達到210家;土地流轉面積達到79.1萬畝,流轉率達到40.3%。[12]
(二)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突破
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產業融合進程日益加快。長沙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5747家,其中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59家,2014年,長沙市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突破1300億元;[13]全市休閑農業和家庭農莊規模不斷壯大,各類農家樂、休閑農莊達到1712家,其中規模以上休閑農莊369家,吸納就業人員13.5萬人,帶動農民增收18.6萬人,[14]休閑農業接待人數1718.9萬人次,實現休閑農業綜合經營收入31.27億元,同比增長10%。[15] 2014年,株洲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750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2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7家,加工企業建立433萬畝農產品生產基地,帶動43.3萬戶農戶,完成加工值301.6億元,同比增長14.2%;[16]新增52個“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大多數農業企業通過了ISO9000系列、HACCP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農產品品牌總數居全省前列;[17]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264億元,利潤11億元;休閑農業發展到301家,其中國家五星級農莊3家,省級星級農莊16家,省、市級星級農莊48家,接待游客340萬人次。[18]湘潭市在2014年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7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25家,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總產值616億元,同比增長25.9%,[19]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由2013年的2.2:1提高到2.4:1,處于全省領先水平;[20]全市認定157個無公害農產品,76個綠色食品,認證36家無公害畜產品產地和產品;[21]全市已初步形成農家樂、休閑農莊、現代農業園等三個層次的休閑農業格局,各類休閑企業、農家樂4000余家,接待人數1000萬人次。[22]
(三)科技支農成效顯著
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兩型”農業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增強。長沙市借助農業科技入戶、科技助農直通車和“雙百”星火科技富農工程的實施,全市共推廣農業新技術8項,優質農作物新品種10個,應用面積127萬畝;完成水稻專業化統防統治148萬畝次,開展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控3154萬畝次,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533萬畝次;農機總動力達562萬千瓦,同比增加4%,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2.5%。[23]株洲市農業科技推廣進一步加速,農業科技入戶率達8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1%;全市完成測土配方施肥240萬畝,專業化統防統治110萬畝;農機總動力達295萬千瓦,同比增加6.2%,絕對畝平裝備量在省內名列前茅,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6.4%。[24]湘潭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為75%;[25]水稻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達到50萬畝,全面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配置頻振式殺蟲燈、防蟲網、誘蚜黃板,全市蔬菜農殘合格率維持在99%以上;全市擁有農機總動力276.84萬千瓦,同比增長5.1%,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60.6%,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69.3%。[26]
(四)農戶增收能力提升
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農戶收入增長顯著,民生福祉得到顯著改善。統計數據表明,當前,長沙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713元,同比增長12.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586元,比上年增長14.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0%。[27]株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2908元,比上年增長17.6%,增速高于城鎮6.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36:1縮小至2.22:1,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四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8476元,比上年增長10.7%。[28]湘潭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673元,比上年增長11.9%;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5807128元,比上年增長34.4%,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9.8%,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8:1縮小至1.95:1。[29]
四、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兩型”農業發展的啟示
“兩型”農業改變了以往靠增加大量資本投入并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來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做法,自覺利用大自然內在的自我修復能力,促進養分循環,協調作物、動植物、土壤和其他生物形成的相互作用,使農業資源不斷再生利用,以保護土地、作物 和環境的健康發展,發展“兩型”農業是實現“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良性發展之路。[30]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作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立足現實,緊緊圍繞率先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建設目標,堅持“兩型”引領、創新驅動、分類指導、配套推進,加快推進了“兩型”農業發展,其相關經驗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政府有效的支持和保護政策是“兩型”農業發展的前提
農業結構調整實質是農業生產要素重新配置的過程。當前農業結構調整表現為典型的“轉型”特征,應將制度作為決定農業結構的內生變量,政府要為農業結構調整的制度創新提供概念框架,從制度上為產業發展和擴張提供生產要素流動性的保證。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兩型”農業的發展與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是分不開的。一方面,政府應在現有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基礎上,盡快完善支農法律、法規體系,加大農業直補力度和預算支出力度,構建良性、高效的發展“兩型”農業的投入機制和體系,加快構建符合世貿規則的“兩型”農業發展保護制度;另一方面,政府要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減少部門利益沖突、堵住各自為政的浪費,從管理轉變為服務,站在農民的立場上想問題,為農民代言。在中國現行體制下,政府撥付的支農資金被許多部門分頭掌管使用,當地政府以及向上級財政爭取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分散在農業、林業、水利、發改局、財政局等許多部門,當前應給予、發揮縣一級政府整合資源的權利和能力,優化本就相對稀缺的涉農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
(二)多元化的合作是實現“兩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
長期以來,家庭小農經濟分散經營,在市場談判中承擔了高昂的交易費用,并處于不利地位,使得農村經濟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分散的、小型的家庭土地承包權在市場經濟交易中的交易成本不斷的增加,交易成本促使產權所有人改變產權結構,推動了土地流轉,土地流轉的結果就是個體農戶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產權的重新組合,促成了共有產權的形成,通過共有產權獲得了更大收益。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兩型”農業發展得益于經營主體的多元化合作,推進了農業發展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激發了農業發展活力,提高了農業效益。以此為借鑒,應因地制宜,鼓勵和扶持發展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現代經營主體,鼓勵農民獨立自主、自下而上地興辦專業合作、股份合作、技術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的合作組織,鼓勵和支持其參與良種示范、農機作業、產品營銷等服務,促進其規范發展、健康發展、聯合發展,形成真正的互助合作共贏的機制。
(三)現代要素的注入是“兩型”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林毅夫(1992)認為農業的進一步增長取決于物質資本的投資和技術變遷,[31]現代要素投入、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對農業生產具有顯著正效應。[32]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完善財政、金融、農業保險和產業等政策措施,有效引導企業資本、民間資本、國際資本投入農業領域,拓展農業投入渠道,為“兩型”農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還采取多種措施推進農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加快了農業的綠色化、精細化步伐。因此,資本和技術成為影響“兩型”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應加大政府財政支出,充分、有效供給農村公共品;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準入,形成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小額貸款組織為補充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加大政府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工程技術、生物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資金的投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農業企業、農戶投入資金開發其所需的實用先進技術;應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農業科研與推廣的多元化投入體系,提高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轉化能力。同時,應結合“兩型”農業發展現實和需要,推進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積極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質與職業技能的農業勞動者,以有效保證“兩型”農業發展的人才供給。
(四)建立保護農民權益的長效機制是“兩型”農業發展的根本
促進農增收始終是農業發展的重點、難點,長期以來,在農業發展進程中,受農業比較效益持續偏低等因素影響,農民增收壓力越來越大,農民又是相對弱勢的群體,其利益相對易受到顯性或隱性傷害,與此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期相對滯后,農民需求與現實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須加快有關農民福利的制度變遷,改善制度環境,推動實現農民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基礎上的新的制度均衡。而制度的公共品性質決定了政府在制度變遷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擔當制度供給者的角色,提供政策、法律層面上的制度維護。這就要求政府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快轉移勞動力,提高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生活;始終堅持以民生為本,健全并強化農民利益獲得和保護機制,多途徑拓展發展農民的利益,維護農民土地等財產性收利益,保障農民基本公共服務;積極加強農村建設規劃,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努力化解農民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環境需求與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滯后的矛盾。
來源:江西社會科學 2016年3期
參考文獻:
[1]陳文勝.“兩型”農業:中國農業發展轉型的戰略方向[J].求索,2014,9:30-34.
[2]陳文勝.“兩型”發展是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時代命題[N].光明日報,2015-01-14.
[3]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羅荷花,陳其芳. 洞庭湖區現代農業發展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問題研究[J].武陵學刊,2012(1).
[5]唐耀輝.兩型社會背景下的生態農業建設-以株洲市為例[J].中國鄉村發現,2012(19).
[6]梁田庚.加快農村實用人才培養 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撐[N].農民日報,2006-12-8.
[7]劉艷濤.努力走以特色效益農業為核心的農業現代化路子[N].農民日報,2012-10-16.
[8]長沙市統計局.長沙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長沙晚報,2014-3-19.
[9]株洲市農業局.2014年全市農業工作情況總結暨2015年工作打算[EB\OL]. http://www.zhuzhou.gov.cn/gk/ghjh/jhzj/299495.htm.2015-03-09.
[10]株洲市統計局.株洲市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調查與思考[EB\OL]. http://www.zhuzhou.gov.cn/gk/ywxx/zxbg/275350.htm.2015-03-09.
[11]湘潭市《政府工作報告》[N].湘潭日報,2015-01-29.
[12]科技種田幸福滿園 湘潭完成年初制定的超級稻示范推廣任務[N].湘潭日報,2014-12-16.
[13]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政府工作報告》解讀-成就篇[N].長沙晚報,2015-01-21.
[14]力爭到2020年建成示范農莊100家[N].長沙晚報,2014-07-11.
[15]長沙市統計局.1-9月長沙市經濟運行情況分析[EB\OL]. http://www.cstj.gov.cn/static/jcjdfx/20141027/27291.html.2014-10-27.
[16]2014年株洲市農業經濟保持穩步增長[EB\OL]. http://www.zhuzhou.gov.cn/gk/ywxx/zxbg/304408.htm.2015-03-09.
[17]政府工作報告[N].株洲日報,2015-02-03.
[18]株洲休閑農業發展態勢強勁 預計今年總收入超10億元[N].株洲晚報,2014-12-29.
[19]湘潭市統計局.2014年湘潭市農業經濟運行情況分析[EB\OL]. http://www.xttj.gov.cn/fenxidiaoyan/xinxizixun/2015-03-05/6894.html.2015-03-05.
[20]湘潭市《政府工作報告》[N].湘潭日報,2015-01-29.
[21]2014年湘潭食品安全工作卓有成效 未發生較大及以上事故[N].湘潭日報,2015-02-28.
[22]湖南省統計局.湘潭市加快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步伐[EB\OL]. http://www.hntj.gov.cn/zhuanlan/sannong/county_analysis/201411/t20141113_113328.htm.2014-11-13.
[23]2013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長沙晚報,2014-03-19.
[24]今年株洲推廣插秧機320臺[N].株洲日報,2014-03-03.
[25]湘潭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創造現代農業湘潭模式[N].湘潭日報,2015-02-04.
[26]“菜籃子”托穩大民生 湘潭“菜籃子”工程建設成效顯著[N].湘潭日報,2014-09-23.
[27]長沙市統計局.長沙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長沙晚報2014-03-19.
[28]株洲市統計局.2013年株洲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株洲日報2014-04-02.
[29]2013年湘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9.81元[N].湘潭晚報,2014-02-18.
[30]陳文勝.“兩型”農業:中國農業發展轉型的戰略方向[J].求索,2014,9.
[31]Lin Yifu,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1).
[32]柳直勇,李雪晴,魏漢澤.制度變革、勞動投入與中國農業發展[J].中國經濟問題,2016(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