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 促進提質增效可持續
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如何改?日前,記者就此專訪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
記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韓長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以健全市場機制為目標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抓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今年,農業部將以“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為主線,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著力抓好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深化農村改革創新,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四項重點工作。
記者:玉米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是農民關心的熱點。今年農業結構調整有何舉措?
韓長賦:結構調整優化是今年農業的重頭戲,要重點引導調整品種結構和布局結構。當前糧食庫存多、主要是玉米多,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重在調減非優勢區的玉米。農業部已印發《“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提出按照種養結合、生態保護、有保有壓的原則,到2020年調減玉米5000萬畝,今年調減1000萬畝以上。
具體來說,在區域布局上,鞏固提升優勢產區玉米,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特別是東北第四第五積溫帶、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干旱區、太行山沿線、西南石漠化區等“鐮刀彎”地區的玉米。在品種結構上,做到“一減四增加”,就是減玉米,增加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和馬鈴薯生產。在財政部支持下,今年農業部整合35億元資金支持農業結構調整,重點用于“鐮刀彎”地區糧改飼和糧豆輪作,推動種養結合、發展草食畜牧業,推動用地養地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近期農業部與有關省份對接,把調減玉米及糧改飼、糧豆輪作的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同時,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優質優價的其他農產品生產。
記者:降成本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詞之一,應如何推動農業節本?
韓長賦:節本就是增效增收。春耕是農資集中投入的重要時期,應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首先,推進技術集成增效,從技術、裝備、設施、服務、收獲、加工等多方面著手,推廣節肥、節藥、節水、節種、節油、減損等適用技術,開展深松整地與保護性耕作,促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其次,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繼續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選擇200個縣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試點,推廣化肥機械深施和秸稈還田,加快有機肥替代和新型肥料應用;以糧食主產區和病蟲害重發區為重點,推廣精準施藥、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此外,要推進綠色化生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開展農業清潔生產,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推進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記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人。應如何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韓長賦:調結構,轉方式,穩糧食,增效益,都需要適度規模經營來引領。今年要采取政策引導和生產扶持措施,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繼續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今年整省試點擴大到22個省。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支持發展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模式,重點推介通過土地托管的方式,組織引導小規模農戶加入規模經營。鼓勵引導農民自愿通過互換或流轉等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探索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退出政策。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今年完成100萬人次培訓任務,重點扶持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加快構建集補貼、金融、保險和設施用地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體系。同時繼續加強對工商資本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監管和風險防范。
創新支持服務方式。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病蟲統防統治、秧苗統育統供等服務。加快農業信貸擔保服務體系建設,財政部、農業部將繼續安排200多億元資金,優先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降低規模經營風險。
記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是要確保糧食生產總體穩定。眼下是春耕時節,穩糧食方面,我們有哪些舉措?
韓長賦:“十三五”時期,我們不追求糧食連年增產,但要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發揮好補貼和價格政策的激勵作用,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確保糧食生產不出現滑坡。當前,春耕生產進入大忙時節,各級農業部門全力抓好農業生產,力爭夏季糧油再獲豐收,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取得新進展,把握全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主動權。
一方面,狠抓春耕生產。落實種植面積,爭取稻谷、小麥等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抓好精細整地、集中育秧等技術推廣,組織好機械整地和播種,高標準高質量完成春播任務。另一方面,狠抓防災減災。受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農業氣象年景總體偏差,可能出現東北低溫春澇、西南春旱、長江中下游春季陰雨寡照和夏季洪澇等災害。農業部門要加強監測預警,制定完善應急預案,科學防災、主動避災、積極救災,加強指導服務,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6年05月2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