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穩妥有序開展“兩權”抵押貸款業務,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金、資產,增加農業生產中長期和規模化經營的資金投入,是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又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制度創新,為農村金融創新找到了制度上的突破口。
農村金融需求與供給存在一定程度失衡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前農村金融需求與農村金融供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規模化的現代農業企業需要金融支持,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農村經營需要金融支持。農村缺錢、缺貸款,限制了農業發展的動力。
農民貸款需求大,但農村金融要滿足農民的需求,目前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難度來自于金融部門的意愿。一些金融主體習慣于非農建設,對農業尤其是新時期的農業情況不明,不懂農業生產環節,不懂農民需要什么。同時,對搞農村金融,服務于農村,相應的專門政策和扶持措施也顯得不足。另外,金融部門投身于農村金融機會成本高。
難度也來自于自身資本積累程度相對較低的農村。從農村金融需求看,過去需要的是短期和小額的融資。現在需要的是長期的,大額的融資,包括需要保險、金融租賃和期貨等金融服務。但是,由于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性生產部類,長期以來,資本回報率低,資本積累程度低,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解決服務于更高生產目標的資金問題。
令人欣喜的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魅力,為農村金融創新帶來無限的商機。金融覺悟者也不斷出現,包括許多金融主體同農村部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一些金融主體在農村不斷延伸和拓展金融服務業務。但由于缺乏金融政策合力,這些金融主體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還沒有得到完全的發揮。政策上,亟須尋找充分發揮金融作用的突破口。
有效盤活農村“兩權”,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農村“兩權”抵押試點,給土地制度與金融制度契合提供了制度支撐,讓金融部門苦惱多年的農村缺乏抵押物問題有了解決的路徑。從根本上來說,這是農村金融制度的創新。是創新,所以要摸著石頭過河。在農村改革的探索區和深水區,盤活“農村兩權”,既要取得積極成效,又要規避相關風險。
從制度層面考慮,需要依法有序。在試點范圍內,依法有序推進,經驗積累后推廣,先要把口子收一些,然后逐漸放大。需要自主自愿。關鍵要看老百姓意愿,不要瞎指揮,不搞大躍進。同時,還要尊重金融機構意愿。
從操作層面考慮,在“兩權”面積和貸款時間段上要做統籌考慮和安排。從經營權抵押來說,要有兩個管控,一是期限管控,讓承包期有限抵押。二是面積控制,就是確定多大土地規模的抵押。從山東、吉林等多地試點經驗看,核心是封閉運行。在農村改革試驗區內做,成功后就繼續推廣,不成功就退回來。
必須強調,農村金融風險管控是金融供給側的核心問題。金融機構最怕的是貸款出問題,是貸款人“跑路”。從這個意義上說,盤活農村“兩權”的金融功能,有序,自愿,風險可控,是根本原則。
必須堅持農地農用,不損害農民利益
任何一項農村改革,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要服務“三農”,都是強農惠農和富農,而不是傷害農民。任何一項農村改革,都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這個問題上決不能有絲毫含糊。
在盤活農村“兩權”金融制度改革試點上,決不能改變土地用途,不能損害農民利益,不能改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
要為盤活農村“兩權”奠定制度性基礎。比方,要在農村推動確權頒證工作。要建立農村產權市場,建立土地經營權服務平臺和土地仲裁平臺,配套兩個體系,即服務體系和仲裁體系。培養新型經營體系,發展生產的規模經營和服務的規模經營。并以此為契機,探索和完善農村抵押制度,拓展產品范圍,包括畜產品活體抵押。
要強加農村金融的規范建設和農民的道德信用建設。農村金融的規范建設,應該覆蓋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比如農業旱澇保險、畜牧業保險和政策性漁業保險的完善。農村的信用建設是農村金融建設的重要一環,對需求方的控制是信用建設。同時,政府要探索更多農村金融服務產品。
總之,以落實農村土地的用益物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出發點,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可以為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經驗和模式,讓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走進新天地。
作者為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