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農民市民化和土地財產權利掛鉤,在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少“逆城市化”的現象。一些農民工不愿意要城市的戶口,甚至很多原有城市戶籍的人口,希望換成農村戶籍,以分得田地。
近年來中國城鎮化的速度已經在減緩。數據表明,2006-2010年,全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39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平均每年提高1.58個百分點,“十二五”前四年全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21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平均每年只提高0.98個百分點,速度都在下降。中西部地區到目前為止還在加速,但2014年中部地區城鎮化率是49.8%,西部地區是47.4%,已接近50%。“十三五”期間,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率也會逐步減速。從發展的眼光來看,未來我國城鎮化的速度會下降,全面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將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的一種新常態。這叫城鎮化轉型。
中國城鎮化減速的原因何在
一是我國已經進入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減速階段。無論是我們的測算,還是聯合國的測算,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都在68%左右。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我們知道,城鎮化率30%~70%是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區間,其中,50%是一個轉折點。之前為加速階段,之后則為減速階段。預計2033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左右,這意味著,中國還有將近20年的城鎮化快速推進空間,但這個快速推進是一個減速的推進。
二是發展理念和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十三五”規劃中,中央提出“五大理念”,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綠色發展理念。過去中國的城鎮化是靠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工資、低成本來支撐的。在新的發展理念下,這種低成本的支撐環境已經不復存在。比如,過去我國的工業化靠的是勞動力低工資、土地低價格。再一個就是我們沒有支付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沒有支付并不是不要支付,只是延期支付。以前沒有支付,現在和以后就要支付。還有就是資源價格扭曲,環境污染成本向社會轉嫁,比如霧霾問題、空氣污染問題。資源價格沒有把真實成本反映出來,這種依靠低成本支撐的粗放城鎮化路子已經走到了盡頭。
三是城鎮就業需求會下降,就業崗位增長速度也會下降。中央提出要創新驅動,加上工資上漲較快,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將會使很多企業采用機器人或者更多的資本來替代勞動力,因此勞動力需求會下降。
四是市民化的影響。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跟城鎮化是分離的、脫節的。市民化的成本被延期支付了,接下來要補市民化的短板。我們曾做過測算,全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平均每人約為13萬元;北京農民市民化的成本,集中城鎮化地區人均為51.2萬元,非集中城鎮化地區人均為20萬元。考慮到市民化成本,我國未來的城鎮化不可能推進得太快。
當前中國城鎮化面臨的關鍵問題是什么
當前中國城鎮化面臨的問題,首先不是水平高低問題,也不是速度問題,而是質量太低,就是現在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太大,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全面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核心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但現在面臨一個難題,就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出現下降趨勢。國家統計局調查表明,2014年以來許多地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較低,只有30%~50%。這反映了什么問題呢?就是過去城鄉二元結構下,由于城鄉福利差異大,農民強烈希望進城,但因體制政策方面原因,農民進不來。這些年來中央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很多城市取消了農業和非農業戶口,中小城市全部放開,鼓勵農民進城,但農民卻不太愿意進城。究其原因,一是中央明確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二是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三是農民的預期不斷增加,未來發展選擇的機會也在增多。從發展機會、預期的角度看,這是農民市民化意愿下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要解決這一難題,必須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打通城鄉之間的聯系通道。
城鄉收入差距已出現持續縮小的態勢
2009年以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2009年是3.33,2015年是2.90。那么,近年來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是一種長期的趨勢還是短期的趨勢?我以為,這是一種長期的趨勢。就是說,未來中國將進入城鄉收入差距穩定縮小的新時期。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和我國的發展階段是聯系在一起的。一是我國的工業化進入了后期階段,過去以城市為導向的工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將會下降。未來我國的小城市、小城鎮、農村地區將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二是近年來大規模的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有利于農村地區開展適度規模經營,也有利于農民增收。要讓農民增收、要解決“三農”問題,就要減少農民。減少農民不就是城鎮化嗎?三是在新的階段,中央、地方政府有能力將更多的資源,尤其是公共資源投向“三農”領域。可以說,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是保證中國經濟長期穩定、中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新形勢下農民增收的難度日益加大
城鄉收入差距要縮小,不是去壓低城市居民的收入,而是要想辦法加快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這些年來,農民收入增長面臨一個大問題,就是農民增收高度依賴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占農民家庭純收入的比重,1990年只有20.2%,2013年提高到45.3%;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大幅下降,由1990年的75.6%下降到2013年的42.6%。
從農民增收的貢獻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大幅提高。1991-1997年,工資性收入增長貢獻率只有26.8%,2010-2013年提高到52.5%,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貢獻率由68%下降到33.8%,如果計算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的種植業凈收入,其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將更低。2014-2015年,工資性收入對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47.6%,而經營凈收入的貢獻率只有28.6%。農民收入增長高度依賴于工資性收入,農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越來越小,比重越來越低,這是不正常的。
未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市民化的加快,農民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市民化后收入的計算問題。過去農民到城里打工,工資大部分流回農村,就是說,相當一部分工資性收入是算在農民家庭收入中。把他們統計為城鎮居民后,從統計上看,他們的收入是作為城鎮居民收入的一部分,而不是作為農民的家庭收入。這樣,工資性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將會下降。農民增收將更多地依靠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二是農業盈利空間問題。從家庭經營性收入看,價格有天花板,成本有地板,成本在不斷上漲,現在相當一部分國內農產品價格超過國際市場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農產品漲價和盈利空間會受到限制。比如,從2004年到2014年,中國三種主要糧食——稻谷、小麥、玉米的生產總成本平均每年增長10.5%,比GDP增長速度還快,其中物質與服務費用年均增長7.6%,人工成本年均增長12.2%,土地成本年均增長14.2%。這期間農業生產總成本的上漲中,45.4%來自于人工成本,32.4%來自物質與服務費用,22.2%來自土地成本。目前,土地流轉成本大約是800-1200元/畝,種糧食一年的收入才幾百塊錢。
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將成為一種新趨勢
過去我國的人口、資金、技術都是由農村流向城市,是一種單向流動。現在出現了一些新情況:
一是由農村往城里遷移出現了速度減緩的趨勢。2001-2002年我國外出農民工數量平均每年增加1311萬,2003-2012年平均每年增加587萬,2013-2015年平均每年增加183萬,不到200萬。外出農民工規模增速在下降。
二是從發展的眼光看,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將逐步放緩。雖然從目前來看還在加速,2001-2005年農業勞動力就業比重每年下降1.04個百分點,2006-2010年每年下降1.62個百分點,2011-2014年每年下降1.8個百分點。但是,這種加速下降的態勢是不可持續的。一方面農業勞動力就業比重基數越來越低,2014年已經在30%以下;另一方面外出農民工轉移速度在下降,城鎮化速度在減速,未來勞動力轉移速度也會下降。我估計,未來15~20年內,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將逐步放緩,預計到2030年中國農業就業比重將下降到12%左右。
三是資本下鄉、技術下鄉、人才下鄉的速度在加快。未來我國的城鄉一體化是一種雙向城鄉一體化。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已經進入雙向城鄉一體化的新階段。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