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農業面臨著農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困境。中國農地流轉的比例達到30%以上,其實并不低。但是,土地流轉加快以后,土地的租金和雇工費用上升,農地規模經營利潤下降。通過對6萬戶農戶的抽樣調查可以發現,小規模農戶每畝的平均產值是2614元,大規模戶是714元。這說明土地規模擴大以后,勞動生產率雖然上去了,但土地的生產率下降了。通過我們的研究發現,從效果、利潤以及對土地的關心來講,家庭農場是最合適的一種農業經營形式。
現在政府主推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它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民為什么要合作?大量的合作社是為了套取補貼,拿到優惠、補貼后,自己內部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而公司農場面臨著雇工管理困難、租金成本高、土地使用權回報低等問題。農地的經營主體在多樣化,但是各類主體的生命力都有待進一步觀察。除去上述幾方面外,農業的規模報酬與出路也面臨著非常大的問題。主要問題是靠土地規模的擴大來作為獲得規模報酬的主要方式,但這往往事與愿違。
基于以上提出的種種問題,中國未來的農業發展戰略需要有一個重大的轉變,即基于“以農為本”的農業發展戰略向“城鄉中國”的轉變。這一轉變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原來農業主要是解決吃飽肚子的問題,但現在已經向食物質量安全轉變了。
第二,農民身份的再認識。從原來基于均質化的農民的政策導向,轉向異質化的農民身份的再認識,政策的制定應該考慮到農戶的多樣性。
第三,農業的形態和功能發生重大變化。農業已經不是傳統的以小農為主、以種植為主,保證基本食物需求的農業。未來對農業的定位應當發生變化,未來農業的形態和功能是一個非常重大,而又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四,現在城鄉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打通,這可能是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從“十三五”開始,我們從原來的“城鄉隔絕”走向了“城鄉融合”。這也是農業發展戰略里面非常重大的一個轉變。
第五,通過高補貼來解決農民收入和農業發展問題,會使農業繼續保持競爭力嗎?在未來農業的發展里面,中國農業的競爭力靠什么來體現?而且這么大的一個國家,高補貼能否繼續支撐?
中國這一輪的鄉村轉型實際上是由于人口出村帶來的,在我看來,這種離開將是“一去不復返”的。正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促成了正在發生的鄉村形態變化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它將使中國擺脫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構筑出全然不同的發展環境。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