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要召開黨的十九大,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對于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至關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7年中央1號文件對“三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系統部署,各級農業部門要履職盡責抓好落實。我們要自覺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來謀劃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堅持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來引領發展方向,用“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來深化思想認識,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來明確重點任務,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來統籌工作布局。
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適應新形勢新任務,2017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總的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努力踐行新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主線,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著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寬新渠道,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做好2017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2017年貫徹好這個總基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是經濟社會全局的基本盤,農業穩住了,大局才能穩定。2017年的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把“穩”作為基礎和前提,穩定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穩定糧食生產,穩定農民增收,從而穩住農業農村基本面;把“進”作為方向和目標,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科技創新、農村改革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在“穩”的前提下實現關鍵領域新突破。當前,貫徹落實穩中求進,就是要在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a的前提下,加大力度、放開手腳,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做好2017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要牢牢把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要求從生產端、供給側發力,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調整優化農業的要素、產品、技術、產業、區域、主體等方面結構,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綠色發展,創新體制機制,從整體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既要調整結構、調整布局,又要轉變方式、創新機制;既突出發展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是破解當前農業供需結構失衡的必然選擇,又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努力謀劃工作新舉措,2016年7月份召開的全國農業廳局長座談會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作了進一步系統梳理,各地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結構調整有了一個比較好的開端。同時我們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和把握也在逐步深化,思路逐步清晰。但作為一項新任務,作為一次深刻變革,有些問題還有待認識,很多方面還有待探索,一些同志對這個新任務認識還不清、理解還不深,思想上還有些迷茫,工作還不得要領,還要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
一方面,要進一步深刻認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要看到,破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農產品供給大路貨多,優質的、品牌的還不多,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迫切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調優產品結構、調精品質結構、調高產業結構,促進農產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向擠壓,農民費時費力生產出來的產品卻賣不上價,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迫切需要節本增效,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緩解資源環境壓力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繃越緊,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已經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布局與環境匹配度。應對國際競爭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我國玉米、棉花、食糖等農產品庫存量連創新高,同時部分產品進口不斷增加,迫切需要增強國際競爭力,揚長避短,提高國內農業產業安全水平。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發展確實已經到了加快推進轉型升級的歷史階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和難得機遇。這些年,隨著農業連年豐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當前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物質前提、生產基礎;隨著消費快速升級,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迅速增加,優質、安全、品牌農產品需求潛力巨大,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引導動力;隨著國際國內市場深入融合,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推動農業走出去面臨重大機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發展空間。
總之,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正確認識、正確態度,既不能認為以前的工作搞錯了,現在可以不要產量了,要知道,沒有“十二連增”,結構性改革就無從談起;也不能死抱過去做法不放,認為不必輕舉妄動,過幾年形勢又回來了。要正確認識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的決策部署,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緊迫任務,抓住機遇乘勢推進,農業就能完成驚險一跳、更上層樓,就能實現階段轉型、質量升級。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重、難度大、頭緒多,需要把握正確方向與原則,妥善處理好各類重大關系,找到有效辦法與途徑,工作中要特別注意把握四個方面。
第一,要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作為主攻方向。這次之所以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不叫新一輪結構調整,是因為國家整體經濟水平提高了,經濟運行的市場化程度提升了,城鄉互動融合加深了,消費需求層次升級了,這些都對農業生產形成了倒逼,不能簡單地在現有生產水平上作“量”的增減,深層次的問題是要從產業和體制兩個方面增強供給體系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因此,要優化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推進質量興農,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滿足多層次、高質量、個性化需求;要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推動資源要素優化重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農業功能拓展,促進生產向優勢區聚集;要優化技術結構和經營結構,調整傳統技術路徑,大力發展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環境友好的新技術新模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核心目標。農業經營效益的提升、農民收入的增加,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檢驗尺度和持久動力。改得對不對,市場說了算;改不改得動,農民說了算。2016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雖然增幅總體仍然高于城鎮居民,但較往年已經明顯放緩,為近13年來最低,2004年以來首次沒有高于GDP增幅。預計2017年多數農產品價格仍將低位運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如搞不好,多年來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可能逆轉。要努力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穩定農業經營收入這個農民收入的基本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關注農民、依靠農民,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要重視推進產業扶貧,讓貧困人口同步進入小康。
第三,要把改革作為根本途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不能只動結構、不動機制,要用改革的辦法激發活力、增進動力,而不能靠行政命令來推動。總的方向是要堅持市場化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依靠市場手段動員要素、優化配置、提升效率,以市場化倒逼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要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資源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補貼制度體系,提升農業的市場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
第四,要把創新思維作為重要動力。要以發展的眼光,看當前形勢、未來走勢,既堅持問題導向,解決當下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又堅持目標導向,朝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長遠目標邁進。要放寬眼界,著眼新主體、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不能只在原有框架里打轉轉。要有城鄉統籌的視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城鎮化進程緊密相連,要研究城鄉關系變化,促進金融、土地、農民工等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用城鄉一體化的方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有國際的視野,注重運用國際市場和資源,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等國家的農業產能合作,拓展國際市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土地整治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