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陳文勝:中國農業發展迫切需要實現新的歷史性跨越

[ 作者:陳文勝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07 錄入:zgxcfx ]

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一種前沿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時期賦予了不同的戰略目標和歷史任務。作為一個全球人口大國,主要農產品供給發生了由長期短缺向總量平衡、豐年有余再到當前的階段性過剩這樣一個歷史變遷,標志著中國農業發展已經實現了一個歷史跨越。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新形勢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這就十分鮮明地提出了新時期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思路,確立了中國農業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中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戰略跨越的關鍵階段

中國農業自2004年以來連年豐收,實現了糧食“十二連增”。盡管當前仍然面臨著不少難題,但已經發生了從過去全力解決溫飽到今天全面邁向小康的歷史轉折,突出地表明了中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戰略跨越的新起點上。

1.由從數量增長向質量安全跨越的窗口期。為了應對“誰來養活中國”的人口大國世紀難題,相當長時期以來的中國農業發展核心目標主要鎖定在糧食產量上,取得了用占世界不到7%耕地養活超過世界20%人口的偉大成就。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過度注重以提高產量為第一目標,忽視了質量是農產品競爭力的核心,使今天的農產品供過于求與供給不足并存,呈現出階段性、結構性供需不對稱的過剩特征,造成了糧食高產量、高進口和高庫存的“三量齊增”現狀,必然要求農業發展取向的根本變革。

2.由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跨越的窗口期。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基于大國糧食安全的危機意識,長期食品短缺形成的歷史慣性,發展農業生產成為中國歷代治國理政者的頭等大事,農業發展就是以生產為導向,不以銷售和市場需求為前提,通過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來不斷提高農業發展水平。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了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與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農產品消費已進入整體結構轉型期,以生產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方式與整個國內農產品需求嚴重脫節,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矛盾日益突出,必然要求中國農業發展方式由生產導向轉向消費導向。

3.由從政府直接干預價格向市場決定價格跨越的窗口期。為了不斷鞏固和加強中國的農業基礎地位,國家對農業采取保護和支持政策,對農產品以及農資價格進行政府直接干預和補貼,有力地調動了農業生產積極性,保證了糧食有效供給,實現了中國加入世貿之后保護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目標。但賦予了過多的保護功能,扭曲了市場價格與供求關系,影響了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不僅推動了國內產量增加導致農產品庫存擠壓,也形成了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刺激糧食進口量大增。毋容置疑,當前政府直接干預農產品價格的調控體系已難以持續,必然要求發揮市場供求對價格形成的決定性作用。

4.由從單純糧食安全戰略向多重戰略目標跨越的窗口期。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盡管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小,但中國的農業發展戰略絕不能僅僅定位于確保自己吃飯的單純糧食安全。在當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農業被賦予了生態保護、環境調節、生物能源、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國際競爭等多重功能。特別是作為全球人口大國,農業具有強國民生存之根、固國家經濟之本、增國際競爭之力的多重戰略作用,必然要求中國農業發展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資源節約、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效益等多重戰略目標。

二、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實現農業發展戰略跨越的必然要求

眾所周知,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給總量不足轉變為供需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需求為核心優化資源配置,是實現中國農業發展戰略轉型的現實選擇。

1.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優化農業結構的主線。中國農業發展到今天,盡管農產品總量在不斷增長,但不少中高端農產品缺口越來越大,而一些農產品卻產能過剩。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農業發展的突出矛盾是結構性問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主要在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生產結構、經營體系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幾個方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與區域結構優化,建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農業結構與區域布局,促進國際國內市場聯動,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確保農產品供給結構在品種、質量上滿足多元化、個性化消費的需要,使供給側結構和需求側結構相匹配,是優化農業結構的核心內容。

2.農業供給側改革是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的核心。中國農業正承受著農產品成本“地板”上升與價格“天花板”下壓的雙重擠壓、農業生產和價格補貼的黃線逼近與農業資源環境紅燈亮起的雙重約束,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的綜合競爭力不強。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就是以供給數量、品種和質量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為取向,從供給端發力,淘汰落后的生產模式,優化農業供給結構和資源配置,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由以量取勝的低端路線向高品質、高附加值、高盈利的品牌路線的跨越、由外延擴張型向內涵集約型跨越、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跨越,是全面提升農業市場競爭力的主要著力點。

3.農業供給側改革是加快農業體制機制創新的動力。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少人認為就是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增效益。但從體制機制層面來看,改革就意味著需要破除制度性障礙,通過變革制度來破解農業供給結構性矛盾,通過政府的有形之手優化制度供給、通過市場的無形之手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建立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為目標、以適度規模經營為抓手的體制機制,激活農業要素供給,激發農業各類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力,釋放農業的發展潛力,推進農產品過剩產能向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的產能轉化,是農業體制機制創新的最根本動力。

4.農業供給側改革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為了片面追求農業增產,過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資源、超量施用化肥和農藥等,不僅導致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而且導致部分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引發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問題,造成農產品品種品質異化,危及生態環境安全,必然難以持續發展。生態興則農業興,農業興則國家興。農業作為一個特殊的產業,不僅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市場規律,還要遵循生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就是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尊重農業發展的生態規律,維護生態資本,以生態效益為農業的最大化效益;立足不同區域資源環境條件,以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為前提,因地制宜明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以區域優勢互補為目標優化農業生產的資源配置,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發展區域地標品牌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現實路徑

品牌是農業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農業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無疑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現實途徑。而產地決定了農產品的品質,特定的農產品生產對自然生態資源及其空間分布與組合有著特殊的要求,那些品質優良、產自特定地域的區域地標農產品,具有與生俱來的市場競爭力與品牌價值。

1.特定地域環境決定著區域農產品品牌獨具的地標符號。“橘在淮南生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農業生產以自然再生產為基礎,生態環境的地域差異決定著農業生產的地域分工,不同地域的土壤、降水、光照、積溫等生態環境不同,決定了不同地域生產的農產品品種、品質不同。正是農業生產的這種自然選擇,決定了什么樣的地域生態環境生產什么樣品質的農產品,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規模,如東北的大米、新疆的棉花、河北的鴨梨等,是千百年來與地域農業資源相匹配、與地域種植習慣相適宜、與地域生態環境相適應而為世人所青睞。從中國現有的品牌農產品來看,無一不是獨具特定地標符號的產品,包括特定的地域品種、特定的地域環境、特定的地域種養方式、特定的地域文化歷史傳承、特有的營養價值。因此,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具有獨特的地標區域性、資源稀缺性、產品唯一性、品質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是有效化解當前中國農產品的同質競爭造成“高庫存”困境的突破口。

2.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代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在日益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中,什么樣品質的農產品決定著什么樣的市場品牌價值。由于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是特定的地域生態環境產物,在市場上具有“自然壟斷”地位,比較優勢非常突出。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蘊育了諸多具有地理、歷史、文化價值的地標性品牌農產品,其所具有的特殊品質,迎合了當今時代的市場消費需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以消費導向為出發點,以優化品質結構為著重點,以提高農產品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落腳點,實現農業發展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因此,要大力推進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發展,使各具特色的地域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推動供給總量、供給結構與需求總量、需求結構相適應;同時,以區域地標品牌為紐帶,推進農業的生產、加工、服務一體化,提升農業價值鏈、延伸農業產業鏈、打造農業供應鏈、形成農業全產業鏈,實現由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向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化經營的轉變。

3.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亟待加快區域地標品牌的農業發展。區域地標品牌發展的過程,就是農產品差異化、精細化、品牌化的生產過程,就是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控制、產業化經營的過程,無疑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性選擇。一是要推進農業總體結構優化。不具備生產優質農產品的地方,即使科技含量再高,規模再大、產量再高也不會有市場競爭力,無法成為品牌。因此,要以區域空間布局為突破口,全面進行農業生態環境區域普查,制定與生態環境相對應的區域農業品種發展規劃,以區域地標品牌為導向優化農業區域結構,以農業資源環境為基準優化農業品種結構,以地標品牌經營為引領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二是要推進區域地標品牌體系建設。圍繞農業區域地標品牌化系統工程,探索建立區域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創建區域農業公用品牌發展體系;推進農產品區域地標品牌立法,強化對品牌的法律保護;培育區域地標品牌戰略聯盟,提供系統化、一站式解決方案,形成具有特色、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地標品牌專業化生產區,打響中國農業的地域名片。三是推進農業發展政策轉型。要改革現行的國家農業支持政策,突出將具有品質與市場競爭力的地域品牌作為政策扶持的重點;從糧食均等“最低保護價”轉變為按照品質差別對待“指導價”,從獎勵“種糧大縣”轉變為獎勵“品牌大縣”,從注重產量考核轉變為注重地標品牌考核,實現農業發展政策從確保糧食安全的數量優先,向結構轉型的質量優先跨越。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本文原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轉型》,發《求是》2017年3期有精簡,此為原文)

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17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 | 亚洲欧美久久夜夜高潮 | 亚洲国产精品露脸 | 一区二区三区色色色色色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