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2月27日在農民日報社主辦的“三農發展大會”上指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應發揮主導作用,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牢牢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目標要求。我以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從農業發展特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角度來講,就是三大問題:一是著眼于產品,糧、棉、油、糖、茶等要降成本,要提效,要著眼于產業,要綠色發展,要可持續。著眼于主體,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要提升人力資本,實現供給側結構改革。
按照這三大目標,隨之而來就有一個路徑選擇的問題,我們要構建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體系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第一,從產業體系角度來看,核心是寬度的問題,從兩個方面來檢討,所謂新形勢下供給側改革,就產業體系來講,一個是縱深的問題,換句話說,從田間到餐桌,怎么樣提升農業供給鏈,供給鏈、生產鏈要長,延伸產業鏈,不僅僅是從效力考慮,更主要考慮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怎么樣讓農民和企業家分享更多的利益,所以我想有一個產業縱深發展的問題。
第二,產業體系發展,有一個橫向的問題。換句話說,怎樣確保糧棉油、肉奶蛋基本農產品生產供給的同時,或者說在滿足生產功能,出現農產品供給功能以外,要凸顯這個產業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光旅游休閑和文化產品的功能。作為中國,產業發展如果僅僅從提供產品角度來看,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釋放非生產的功能,我以為對產業體系這個角度來看,意義是很大的。
產業體系核心只是寬度,主要是在深度上,要在寬度上做文章,當然有一個磨合發展的問題。這是第一個大的方面。第二方面,生產體系核心體系是精準,換句話說,生產體系要講效果,要講競爭力。生產體系我們講要有效率,怎樣通過規模經營產生規模效益,最近這兩年中央反復強調這個問題,剛剛發布的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了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中發揮引領作用,如果說一個農民種一畝地不賺錢,種一百畝種能否賺錢,我認為一定能掙錢。這是規模產生的效益。第二,通過結構調整產生溢出效益。過去低端結構,現在中高端結構,過去是大戶,現在是差異化的生產。第三,通過降低成本,增加間接收入,我們講農業發展的春天,從產品角度來看,確確實實有一個提高效益和競爭力的問題。這是我要講的生產體系的第一方面,效益要考慮。第二方面,競爭力也要統籌考慮。最近很多報告說中國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從資源性產品角度講,確實缺乏相關的競爭力。但是,我以為如果說從資源性產業發展和產品生產角度來看,我們和美國、加拿大,和巴西、阿根廷這一類的資源性的相比,我們缺乏絕對的競爭力,但是我們在勞動密集型,在技術密集型,甚至包括在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當中,我們是應該有相對競爭力的。這兩年我們進口農產品越來越多,我們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上些年是510億的貿易逆差,農產品貿易逆差,前年是505億的貿易逆差,去年的貿易逆差是408億,盡管額度小,因為全球的農產品價格下跌,但是我們注意到,我們在進出口農產品過程中,我們還是有相對的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力,比如我們的蔬菜水果,又比如我們的水產品生產,我們的蔬菜達到127億,我們的水果順差達到10個億,我們的水產品順差出口114億,如果沒有這三個產業的話,我們貿易逆差絕不是400多個億,它應該是700多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從產品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講,提升競爭力,從國家層面來講,它有國家層面的競爭力,從省級和縣級來講也有競爭力。為什么我們要提一村一品,就是從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產品來講,它還是應該相對有競爭力的。所以,生產體系要著眼于提升效率,要著眼于提升競爭力,這種競爭力看你放在什么語境下搞,放在什么環境下搞,我們老講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有品牌,我有品牌產出的最大效益,這是從產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
第三,經營主體要多元。我們現在講農業生產經營,承包有2.3億,整個戶農有2.6億,其中有2.3億,我們為什么這些年有庫存的問題,有低端農產品生產過剩的問題,與我們更廣大的普通農戶的生產方式是一種磨坊式的生產方式,是一種齊步走的生產方式,別人種什么我就種什么,去年看到水果賺得好,就搞水果。今年看到蔬菜種得好,就搞蔬菜。恰好分散性,規模不大,生產總量的個體數量太多,使我們低端農產品生產現在確確實實出現了階段性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講,新的經營主體的生態方式顯然區別于廣大的普通者,新興經營主體,主要由大戶的家庭經營,有生產服務合作類,有產品發展服務類和工商資本,農業形成的主體叫企業經營主體,還有最近蓬勃發展新功能,有四大類別,這四大類別在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和功能,它的理念是顯著于區別傳統的,它秉承創新,秉承開放、秉承綠色、秉承共享的理念。當然,也有協調的理念。所以,我講怎么樣把握好理解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目標要求,要從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三個方面來著手思考相關的問題。第二,新生的農業新型主體在供給結構改革當中,功能作用是顯著的。我也跟大家報告一下,盡管從2014年到2004年這十年間,我給大家通報一個數,普通的從事第一生產勞動力年均減少1200萬,換句話說,十年減少1.26個億,這一方面說明什么,說明我們現在農業的發展,科技水平在提升,包括農業機械、動力機械覆蓋的程度越來越高。第二個大的方面,城鎮化最大的功能,就是留在農業內部的人口,留在農業人口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反之,進入城市,人的城鎮化的功能,要使留在城里面的農業勞動力和人口越來越多。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思考新的經營主體,不同的功能作用,也要看到普通農戶在支撐重要農產品或者基本農產品總量供給方面的作用,我們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第二方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從四個方面來說新的經營主體作用是什么。
第一,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是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力的承包區,到去年,家庭農場總量達到87.7萬家,我們家庭農場經營的耕地是1.76億畝,占整個承包面積13、14%。家庭生產當中主要集聚在養殖業和種植業,其中種植業聚集了46.79%,養殖業集聚了45.0%,這兩者之間有比較好的趨勢,換句話說講,家庭農產承包,包括中央大戶,從分布來看,還是集聚在糧食、油料,包括生豬養殖等基本的農產品供給。這個方面的生力軍在任何時候不可替代。
第二個主題是農民合作社,農民合作社要充分發揮聯系農民、服務農民的功能。農村合作社全國153萬,50%的是種植業,養殖業占到25%,從現實表現來看,實際上是兩大作用,一個是生產經營性的組織,一個是服務性的組織,兩大類,有的功能是單一的,有的功能是合二為一的。無論怎么樣,這兩類合作社,目前這幾年的蓬勃發展,本身就表明了這個事業方興未艾。20年前,30年前,我們講合作社,談合色變,這些年在合作社發展方面,反復過來,政府并沒有說,天天提口號,但是合作社發展勢頭一直不減,我們現在愁的不是數量不夠,而是怎樣規范化發展。
農業部搞國家級的示范評定,也是想怎樣樹立標桿,這些標桿,也就是說,到底它的合作機理在什么地方,我們發展合作社是否應該學習,聯系農民服務的表現怎么樣,它是不是應該按照一人一票和民主決策。黑龍江的一個合作社,這五年的發展深刻表明合作社在我們國家的發展,去年入股的土地5.6萬,同時還帶動了1.2萬,既是自己生產經營的合作社,同時也是一個服務合作社。農業部統計,參加合作社的農民,現在已經達到了超過1億戶,換句話說,我們2.6億農戶,其中有1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達到了40%,而參加合作社的農民普遍提高三分之一。這就說明合作社的發展,確確實實效果是非常明顯。
第三,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和其他領域的企業,在高端農產品生產方面要發揮引領作用,不可回避。這些年,農業方興未艾,它既是傳統產業,也是一個新興產業。這些年原來不從事農業的企業進入農業,現在從事農業的企業越做越大,到去年為止,全國各類產業組織356萬家,其中各種級別的龍頭企業12萬多家,國家級的龍頭企業1240多個,我在經管司工作后深刻地發現,我們講供給側結構改革,要講高端農產品生產,要講綠色發展,要講效益,要講競爭力,顯然指望不上投入,還應該把希望寄托在多功能的機制,希望寄托在相關的企業。我給大家報告一下相關的企業,在農業當中的表現作用,124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90%的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溫氏集團,包括雙匯、伊利、蒙牛。去年年初,到聯想集團,柳傳志的聯想集團2010年開始搞乳業,2010年成立聯想加沃集團,搞兩個產品,一個在山東搞1.5萬的藍莓,一個在四川搞了1.3萬的獼猴桃,為什么集中在這兩個產業?因為這兩個產業成長型特別好,特別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市里面的中高端消費群體,中產階級的興起對藍莓和獼猴桃的消費越來越大。這兩大產品進入的時候還沒有領軍企業,為了打好這兩個產品的生產,聯想加沃搞了三全戰略,第一叫全產業鏈條。從田間到餐桌,全程有聯想加沃公司進行布局,生產基地、加工車間、營銷商店,叫全程全產業鏈。第二叫全程化布局。為了把產業做大做強,在山東和四川分別搞藍莓和獼猴桃基地的同時,在大洋洲的新西蘭搞了藍莓生產基地和獼猴桃的生產基地,這兩個國家大家都知道,南半球,正好和中國打了一個時間差。可以做到藍莓和獼猴桃的反季節的供給。第三個全,叫全程可追溯,什么叫現代農業,什么叫工業農業,聯想加沃從第一步種地,到最后的商品,擺到商店里面,擺到商店里分解了158道供需,每道供需可以檢測,每道供需都有量化標準和評判標準,充分彰顯了我們現代農業的工程化模式,或者工業體系。所以,我以為產業化的經營組織也罷,包括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在規定它非糧化、非農化的支持,應該支持和鼓勵現代農業發揮引領作用,發揮工商資本在現代農業中引領作用。
第四,新農人要培養。什么叫新農人,最近這幾年新農不斷地出現,成為構成新型經營主體的一個成長性的群體,市場司這方面關注了很多,什么叫新農人,新農人有兩個特征,第一,秉承互聯網理念,第二實施綠色發展。我們粗略統計,大大小小,包括開電商的,也叫新農人,搞淘寶網的也叫新農人,全國大概有二百萬,這個數量看起來不是很大,不是很嚇人的數字,一個家庭開一個網店,當然有的相對要大一點,幾個人、十幾個人、幾百人都可以。新農人在供給側改革中,它表現作用更加突出,這二百萬的群體,75%有自己創造的品牌,68%運用了互聯網技術,88%用互聯網銷售了產品,36%與農民與家庭農場有固定的產品營銷渠道。新型經營主體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發揮著典型的引領作用。
最后,怎樣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剛才陳部長講的政策方法措施里面就講到一個主體引領,主體引領怎樣個引領法,我認為有三個大的方面:
一是政府應該加強宏觀形勢,特別是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的研判,農業發展的今天,始終要有兩治理的問題,一是怎樣把農業置于國民經濟背景來考慮,二是把農業怎樣置于全球背景來考慮。為什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農業在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情況,當然不是說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但是去庫存、補短板、降成本,在農業發展方面,顯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怎樣加強形勢的研判,國際國內形勢,現在農產品的價格,低端農產品的價格,一片種地,你還在發展,說今天蔬菜價格不錯,我們搞蔬菜,但是種出來又開始爛在菜地里,這確實有信息引導的問題,過去講信息引導是價值信息,現在的信息引導不僅僅是價值信息,宏觀形勢、國際形勢,農產品的價格問題,政策導向的問題都是需要加強研判。
二是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業,一定具有相對寬松的環境,如果說我們過去農業,聯系土地制度,聯系經營制度,如果過去的農業叫農地農用農民用的理念的話,現在是不是應該有農地農用多元主體用的問題。農地,一定要拿來搞農業,但是不一定是傳統農民才可以用。只要在雙方意愿的情況下,只要不搞非糧化、非農化,新型的經營主體,四川的農民到廣東搞農業,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了。我們講,這么多年,20年、30年勞動力流動,我告訴大家,四川的農民、貴州的農民到上海和廣州打工,不是百分之百進工廠,也有5%、10%到廣州郊區,到上海郊區去種地,一種十年、二十年,就成了當地常住人口。如果沒有開放的環境是可以的嗎?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講,第二要有一個開放的環境。
三要有一個政策的支撐。政策支撐的問題不多講,價格補貼政策、金融保險政策、用地用電政策,這是一攬子的政策,我只是說,如何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進入現代農業,發揮其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引導作用,確實有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引導。但是,我今天更想講的是,我們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怎么樣聯動起來搞。通過有限的財政撬動金融杠桿,撬動現代資本進入,資本進入的話,意味著有一部分新的主體。所以,政策方面,確確實實要有無數種。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是剛剛開始,有意識思考,我們各種各樣的新的經營主體,在現代農業中,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它到底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02-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