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增加100億斤的糧食消費量;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相應地將減少耕地600多萬畝。城市化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日前,在中國農科院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共同主辦的“農業轉型與城鎮化背景下的可持續食物安全與營養國際研討會”上,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作上述說。他表示,正在轉型期的中國,在食物安全與營養保障方面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
陳萌山指出,在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制造業和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主要構成的當下,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已經下降到不足10%(9%),勞動力比重從1980年的67.1%下降到29%。這兩大變化對我國食物安全、對我國農業發展“影響是全面的”。
“在供給方面,我國食物安全與營養面臨著資源約束進一步增強的挑戰。”陳萌山說,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加劇了資源短缺壓力,這包括勞動力、水、燃油、食品和原材料等;另一方面,生態退化和自然災害也帶來一系列難題。
此外,在扭轉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過程中,還存在國內一些農產品在進一步增產的同時而國際市場同類產品大量增加的兩難情況。陳萌山說:“這需要我們及時調整,以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從消費領域來看,陳萌山指出,我國面臨著慢性病高發,并且呈現出城鄉區域間差距拉大的趨勢。“過去我們主要關注農產品的數量增長和質量安全,但在營養健康方面未給予足夠的關注。以后要加大力氣來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形勢也對我國營養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戰。
不過,30多年來,中國農產品在供給側從未掉隊。數據顯示,中國糧食產能增長超過了人口增速,此外高價值的農畜產品增長迅速。“這說明中國農業生產已經能夠為我國全面小康提供足夠的能量供給。而且,按照FAO的統計,中國營養不足發生率已降低至11.4%。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食物消費不均衡,造成了一些營養和慢病問題。”陳萌山解讀道。
“中國還是一個‘大國小農’國家,小農生產仍占主導地位、生產方式需要進一步轉變。所以,解決中國食物安全問題,還要著眼于小農作為主體來研究對策。”
在陳萌山看來,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已發生了許多深刻而可喜的變化。比如農產品加工業迅速發展,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產值之比已達到約2.1:1——這標志著中國已經從賣原產品到賣制成品的階段;再如我國農村電商如雨后春筍,全國已有3萬多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農生產農產品流通不暢的問題。
而針對目前存在的系統性問題,陳萌山提出,要樹立中國食物安全和營養的新理念,“這個理念就是‘大食物、大營養、大健康’。”
陳萌山解釋說,大食物就是面向中國的整個國土資源,通過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融合開發,開發豐富多樣的食品品種;此外還要立足全球配置資源和市場,從整體格局上保障食物的有效供給。大營養即強化食物營養的科學評價,用營養指標把引發慢性病的因素和食物營養功能的開發有效對接起來,實現分人群健康需求、食物型食物生產和食物合理消費三位一體統籌協調。大健康則是指食物生產整個鏈條上的健康有序,這包括農業生產的綠色可持續、食物生產健康、食物消費健康、提供健康的消費環境等。
“我們不僅要把產量提上來,還要組織高效,實現產品安全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路徑。”陳萌山強調,過去總是以產量為導向,現在要以營養為導向,綜合考慮種養殖業的規模和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加快建立“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業產業體系,以更好地促進中國和人類食物安全與營養健康事業的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科學網 2017-6-2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