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中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城鎮化進程前所未有。1995年至2015年,城鎮化率從29%增加到56%,預計2020年將達到60%。伴隨著城市中就業與財富的增長,空氣污染、交通擁塞、耕地減少、鬼城浮現、慢性病發病率遞增等問題也隨之出現。
面對這些問題,2014年中國政府發布了《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5年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當然,并非只有中國如此,東南亞與非洲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正在進入快速城鎮化階段。因此,人類住區成為2015年聯合國制定的17個2015年后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也是2016年10月在厄瓜多爾基多舉行的聯合國“人居三”會議——“新城市議程”之一。
伴隨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科學通報》雜志策劃了一期關于中國可持續城鎮化問題的專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武廷海等多位教授組織了本期專題稿件。
中國可持續城鎮化的科學議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從1978年到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由18%提升到56%,城市人口由1.72億人增加至7.7億人,城鎮數量也由193個增長到650多個。城市作為資源和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已成為拉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火車頭”。
城鎮化水平變化,來源: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城鎮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變革,同時也帶來了空前的環境、社會、經濟問題。
? 環境方面,令人窒息的霧霾和水資源短缺,嚴重降低了城鎮生活質量,威脅城鎮居民健康。
? 社會方面,2.34億進城務工人員及其隨遷家屬遲遲未能市民化,導致社會不平等、留守兒童和農村空心化等問題,威脅社會穩定。
? 經濟方面,過去在城鎮化建設中過分強調規模和財政投資回報率,現在也顯示出較大問題。2015年底,商品房待售面積已達7190萬平方米,尚在建設中的15450萬平方米。房地產市場擴張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房地產“去庫存”已成為中國政府2016年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
面對日益凸顯的環境、社會、經濟問題,亟需反思中國的城鎮化戰略。
近年來密集的政策發布,表明城鎮化已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2014 03.16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
2015 12.18-12.21
第四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對城鎮化工作的實施進行了戰略部署
2016 02.06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發布
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了中國未來城鎮化發展的目標和解決當前問題的行動計劃,具體包括八個部分:
? 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聚集;
? 提升城市地區功能;
? 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
? 提升鄉村發展;
? 推進土地制度改革;
? 制定靈活的財政制度;
? 加強城市住房政策;
? 建設新型城鎮化示范點。
較以往相比,這一輪新型城鎮化規劃和指導意見有兩大創新之處,即強調以人為本和尊重城市發展規律。
以人為本,就是要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根本落腳點放在為人民謀福利、求發展之中。這與過去GDP掛帥、城市擴張主導的政策明顯不同(2010年中國城鎮用地面積比1990年擴張了將近3倍)。
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就是要反思“鬼城”現象,吸取經驗教訓,認識到城鎮化不是強制農民進城,而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戰略與2016年10月17-20日在厄瓜多爾基多舉行的聯合國“人居三”會議的《新城市議程》不謀而合。《新城市議程》呼吁建設“人人共享的城市”,倡議“確保所有人平等地使用和享受城市和人類住區。”
為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和實現中國在“人居三”會議的承諾,我們需要創新思維和創新理念。顯然,城鎮化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問題,不能再靠簡單的設計和工程實施來解決。頂層設計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復雜系統的科學觀和多學科交融的方法論來實現。
中國城鎮體系的布局不是一個簡單的城市和區域規劃問題,不能單純地通過定性分析來決定,必須基于人口、社會、經濟、環境、政治狀況,對未來開展情景模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對每個城市的增長規模和城鎮化率,需要進行全球背景下的系統評估。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更好的工具。本期包含兩篇關于這一主題的文章。
李雪草和宮鵬對城市增長模型進行了系統回顧。通過比較用地/交通模型、CA模型和ABM模型三類經典模型,深入分析了三者的建模原理、數據要求和應用范圍。文章還對改善城市CA模型提出建議,如結合時間背景、開展情景分析等。
在另一篇文章中,李雪草等提供了一個使用基于方格網的空間精確CA模型的例子,建立了全球尺度上從低分辨率(0.5°)到高分辨率(1km)的不同尺度的未來土地利用數據庫(2010-2100)。盡管該模型和數據還存在不確定性,但仍代表著發展高分辨率的全球LULC模型和數據庫的第一步。這一模型的開放特征可以使其快速接入新的數據。
著眼于未來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從歷史汲取養分。中國的城市有著將近5000年的歷史。在此期間,古人摸索出了多種建設城市的方法,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本期武廷海等以規劃建設于公元前350到前206年的秦都咸陽為例,揭示出古人如何將天上星宿運用于城市規劃。秦都咸陽采取“象天法地”原則進行規劃布局,展現出古人對天文、地理的深刻認識,并對后世2000多年的都城規劃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篇關于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實踐的文章可為當代城鎮化進程中規劃結合自然、提升城市文化提供有益的啟示。
在另一篇文章中,喻朝慶等展示了幾千年來中國城市的養分循環如何助力于食物生產而不帶來環境污染。過去30年來這一傳統的中斷導致了城市環境中養分富集,而農業生產中則不得不使用大量化肥,這兩者都是導致中國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重建傳統的養分循環系統對環境和經濟發展大有裨益,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突破制度和技術的阻礙。
強調以人為本的中國新型城鎮化戰略,意味著更加重視城市作為居民享受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場所。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更好地理解城市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劉苗苗等的研究顯示,快速城鎮化顯著地影響了中國1995年至2010年間流行病的轉移。城鎮化帶來醫療條件的改善、基礎設施的更新和人民收入的提升,這些變化進一步導致了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的增加和傳染性疾病死亡率的減少。雖然數據模型顯示出了疾病與城鎮化率的相關性,但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解釋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如影響不同類型疾病的社會經濟因素。
本期推薦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由楊軍等撰寫的評論。他們以植物和鳥類為例,討論了城鎮化對城市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結論顯示,由于本地物種正逐漸被外來物種取代,中國的城市環境面臨生物均質化的危機。城市生物多樣性對于居民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但遺憾的是這類研究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充分開展,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也不夠完整。因此,亟需發展這一課題的研究,通過實地調研,采集城市基礎數據,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現象和機制。
未來5-15年將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國內外的科研人員、規劃師、決策者、和普通公眾齊心協力來保障中國城鎮化的順利實施。因為一旦失敗,對中國或世界而言,都會帶來難以估量的社會上和經濟上的后果。
參考文獻:略
作者科介:楊軍,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武廷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宮鵬,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