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農業的體制機制改革率先展開,全面推動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為中國其他領域的改革探索了方法論,農業改革一定程度的成功,也為中國進一步改革與發展積蓄了生產力。
隨著中國改革與發展的深化,“舊農業改革”(分包到家庭化)在發展中也殘存了體制機制問題,在加上時代的變化對農業生產樣式也提出的新要求,進入新世紀,農業發展大勢呼喚“新農業改革”(集成至產業化),新農民、新集體與外部新力量的共同合意下,推動了一場“新農業改革”的偉大實踐。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農業合作社,或農業產業化項目,都有一個所謂理想化的認識:小眾化、新奇特品種,在市場上是稀缺的,因而可以取得較高價格,從而可以掙大錢。
這種以“”簡單化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農業發展理念,在后商品短缺時期,或者說在市場化沒有深度發展的時期,由于我國的資本積累、技術積累、人才積累還沒有達到較高水平,投資門檻相對較高,這種小眾化的稀缺農業生產力還不是很高,這種以新農業種養殖品種引入、更新為特點的創新,還可以在局部獲得較豐厚的利潤。
但在資本充裕、技推普及較快、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任何“品種創新”都會被迅速規?;斐僧a能過剩,價格很快降下來,也就不再掙錢了。
同時,隨著中國農產品的市場開放程度的加大,無論在大宗農產品、小品種農產品、蓄牲產品、干鮮水果等大部分品系的農產品上,都受到國外產品強烈競爭,面臨巨大沖擊。
這是當前中國農業產業化面臨的巨大難題,找到一條“持續地有生命力、持續地適應市場、持續地有效益地農業生產經營”的道路的確很難。
鑒于,中國農業的要素稟賦和競爭力水平不高實際情況,以及中國農業的極端復雜性:土地權屬固有特點、土地權益處于創新變革期、地域廣、就業人口巨大、自然環境差異別大等綜合因素,我們想象利用一種模式、一種方法、一種路徑的單一創新和“簡單化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己很難解決中國農業的復雜問題和多利益訴求,因此,這要求我們,既要將外國的先進經驗做法、體制機制引進來,又要將全國各地本土化原始創新激發起來,既要注重培養農業的內生動力,又要注意鼓勵外部力量對農業的助力,然后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以市場配置為主導,以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規劃做適度配合,遵循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推進體系化創新,就成為推動中國農業發展的優選之路。
綜觀世界各國在農業發展,還是召示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農業人口是減少的趨勢;現代科技在對農業的改造中,提升了農業的生產力;做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在與其他產業在深度融合中,各產業∞界線在模糊,農業形態在不斷升級變化。
我們在認識到這些規律后,應遵從規律指導的方向,合理施策,科學推進,有序落實,才能不走彎路,高效推動中國農業的發展。
農業的戰略性方向在于:不斷向農業注入的科技化、生物化、信息化要素,提升農業的產業化、服務化水平,使農業升級為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賦能較高的現代化新興產業;不斷轉移現有農業就業人口,降低農業承載的就業人口,提高農業就業人口的專業素質,提高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從而提高農業就業人員的收入水平。
農業發展的具體路徑在于:集體化與單元化相結合,大市場與多樣化相結合,規模化與精細化相結合,組織化與信息化相結構合,產業化與服務化相結合,大規模定制化與新零售相結合等一系列的互補式、迭代式農業經營創新升級。
作者單位:河北聯宇集團公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